APP下载

社会学视角下网络化生活方式及问题分析

2017-04-10韦惠惠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信息社会網络生活方式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网络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及沉溺网络催生的负面情绪,指出了网络沟通存在的问题。认为,在当今的网络沟通中,常常会出现被人强行拉入群中、过度沟通、炫耀等问题,也造成了人们习惯于浅薄化交流,导致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对情感的交流不够深入。

【关键词】 信息社会;網络;生活方式;存在问题

农村老人回想他们年轻的时候,常常会提到那时候信息的闭塞,根本无法与现代网络社会相比。毋庸置疑,在前网络化的农村社会中,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使得信息传播主要发生在村庄内部,充其量会有附近村庄的信息传递,偶尔有来自远方的朋友带来少量的信息。但整体来说,前网络化社会的中国农村信息是非常封闭的。与之相应,虽然城市社会信息量要大于农村,但受制于传统媒体的不发达,信息仍然是闭塞的。然而,网络化社会却是一个信息总量巨大、传递飞速的社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网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毋庸置疑,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人们获取信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如果说,网络仅仅是信息资源库的话,那么,网民充其量根据自身需求获取信息;而互联网加时代的来临,彻底打破了传统社会的商业模式和社会互动模式。网络购物、网络服务等项目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人们从开始对网络购物的猜疑到半信半疑再到当前的常态化,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手机上网由于手机携带的便利性,更扩大了网络使用的时间和空间。近年来的网络服务等诸多新项目的推出,甚至都没有经历大众的怀疑阶段,便被人们迅速接受和使用。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网络对他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手机的微信沟通交流功能,还有很多手机软件都有很强的服务性,例如跑步软件可以测量出跑步距离、时间等,成为当下跑步者的“伴侣”。无疑,手机联网之后的无所不能,导致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几乎超过一切。因此,使用手机、把玩手机便催生了无数个“低头族”。时下,无论在何种场合,看手机成为最常见的现象。由于手机的巨大吸引力,由此也引发了诸多事故,有行人过马路看手机被车撞倒的事故,有司机看手机撞车和行人的交通事故,有行人走路看手机掉到水塘被淹死的事故,有家长带孩子看手机导致孩子被车压死的事故。血淋淋的事故竟然是因为低头看手机而引发,可见手机对生活的渗透已经达到何种程度。

毋庸讳言,手机对人们生活的帮助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手机上的繁杂信息和五花八门的功能,也正在占用着人们大量的时间,耗费着人们巨大的精力,深刻地侵蚀着人们的注意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手机信息交流空前庞大,手机服务功能迅速增多之后,人们使用手机的时候,对手机上的每一内容也都是稍纵即逝,因为还有更多的信息需要浏览。因而,我们就会发现人们停留在每件事物上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久而久之,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变得越来越浅薄,不愿意做深度思考,这是碎片化文化导致注意力分散之后更为糟糕的事情。当人们不能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和持久关注之后,也就意味着对探究精神的降低,这对整个时代精神是不利的。[1]

二、沉溺网络催生负面情绪

尽管网络上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内容,但网络上也充斥着大量的色情文化、暴力文化以及猎奇文化,这些大众文化的典型特征便是充分地抓住了人性的弱点,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所以极容易“绑架”人们。而这些文化更为吸引人的地方是浅薄化阅读,即看这些内容根本不需要动脑子。久而久之,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便会习惯于浅层思考,也就是说,人们逐渐丧失了对人生、社会的反思能力。无疑,深度思考是绞尽脑汁的痛苦过程,有谁愿意放弃轻松的内容不看,去钻牛角尖呢?显然,人们的惰性弱点往往会趋向选择舒适的事情。但问题的可怕之处在于,这种看似轻松的大众文化,犹如温水煮青蛙一般,会将人们的意志力逐渐瓦解。当整日沉浸在猎奇中之后,人们就会对新奇的敏感度降低,慢慢地便失去对很多重要事情的价值判断,而变得麻木不仁,正如青少年网民所言,“这种事情,我们见得多了”。

接踵而来的问题便是,无聊感的产生。[2]当人们在网络中见到了不计其数的事情之后,尽管还在习惯性地搜索着新奇,但新奇的刺激性显然已经日渐降低。以至于新奇所带来的兴奋感逐渐式微,进而无聊感日渐增强,正如当下很多青少年的口头禅,“真没意思”。

当人们看了很多新闻和新奇事物之后,人们便会不知不觉地降低对日常生活事物的兴趣,在人们心理上就会逐渐产生一种熟视无睹的感觉,甚至是麻木的感觉。以教学课堂为例,当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了诸多信息之后,教师课堂上的大多内容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这里的原因是,首先,教师上课不可能有惊天动地的新闻内容;其次,虽然教师提供了学生不懂的新知识,但学生会感到学习新知识费劲,而且长期猎奇习惯的学生对新事物的敏感度已然降低,因此,他们仍然会对教师讲课不以为然,也不会表现出对教师课堂的多大兴趣。总之,当学生长期以新闻和猎奇当成是日常知识时,新奇的刺激性和敏感度就会日渐降低,进而催生问题的便是无聊感。而一旦学生产生了无聊感,特别是长期伴随这种无聊感的话,生活学习的动力就会逐渐降低;与之而来的便是很多负面情绪的产生。

当然,从根本上说,人生的确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还是要有追求的。换言之,人们必须在生活中找些事情来做,才能不感到生活的消极,而且越是执着于某件事的人,越能够获得持久的乐趣。例如跑步,就跑步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很大的乐趣;但如果人们将其作为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来做时,那么跑步的意义就会升华。

人们摆脱不了手机诱惑的根本原因是,人性中的惰性弱点。手机提供诸多娱乐性的内容,诸多不需要动脑子思考的内容,基本上是愉悦式阅读。手机上网信息的无限多样性,满足了人们无限猎奇的心理。所以,老师和家长都没能力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中转移出来。学生上课携带手机玩耍手机,已经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为此,一些教师通过收缴手机等多种手段制止学生上课使用手机,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还有因为老师没收学生手机,导致学生悲剧事件的发生。

三、网络沟通存在的问题

随着微信沟通的广泛使用,很多社交群体大都通过建立微信群以方便交流,于是,使用微信的人们就大都过上了“群居”生活。各种各样的微信群便充斥到人們的微信中,有些群是人们主动加入的,希望在此群中进行交流;然而,有些群则是被朋友“强行”拉入的,拉入者以给予社交资源为由将被拉入者拉入,那么,显然被拉入者则不好意思拒绝入群。但实际上,很多微信群的被拉入者并非真心希望入群。曾经在信息闭塞的时代,人们渴望进入各种社交平台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但是,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屏蔽掉那些干扰信息,则是人们所希望的。

微信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沟通,文字、图片、视频等可以同步进行传递。信息可以进行人际之间传递,也可以在微信群中传递,还可以通过朋友圈进行分享等。总之,微信技术的强大功能大大提升了人们信息交流的便利性。[3]然而,事物往往总是具有两面性,当方便人们沟通的时候,也造成了人们的过度沟通。所谓过度沟通是指,人们的沟通已然超过信息传递有效性、准确性本身,犹如长舌妇一般就某个问题反复地说。通常是以玩笑、调侃的方式不断就某个已经讲清楚的问题反复咀嚼,或者对某个本身不重要的细节问题、琐事,进行“无事生非,没事找事”式地聊天。类似这种沟通就是过度沟通。这种沟通在个体之间偶尔进行一番娱乐,也无可厚非;但习惯性过度沟通,则是对生活和工作的某种“不严肃”。

在网络时代的社交沟通中,“晒”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晒旅游、晒健康、晒跑步、晒衣服、晒财富等等。从根本上说,“晒”就是一种展示、分享、炫耀,无论出于何种意图的“晒”,其结果都是一种将自身“成就”进行外露的行为。在前网络时代中,人们羞于“晒”任何事物,人们更倾向于隐藏。而现代社会的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外露,当然不同人外露的内容不同、目的不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着自我营销。展示、分享、炫耀都可以获得某种意义上的优越感,在这种“晒”中显示自身的资源,期望得到他人的赞许。事实上,“晒”在工作微信群中还具有邀功的作用,那些急于邀功的人们就会巧妙地利用微信进行邀功,拼命地将自己所做的工作发到微信工作群中,以博得领导的奖赏。

随时随地的聊天,无话不说的聊天,这些看似充分交流的过度沟通,却是人们将沟通碎片化的过程,也是逐渐形成浅薄化思维的过程,更是远离深度思维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然发现一个非常奇怪又不奇怪的现象就是,我在你身边,你我却都在通过手机和别人交流。这种现象是人们的触角伸向远方,生活面向朝外的结果。之所以人们形影不离手机,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远程沟通,习惯于探索整个世界,而不是某一个完整的人,即使这个人是你最为亲密的人。家庭聚会中,老人对孩子玩手机的抱怨和震怒,无不是这种原因。究其根源是,长期的广泛化沟通,造成了人们习惯于浅薄化交流,面对面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浅薄。而浅薄化沟通和思维的结果就是,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对情感的交流不够深入。[4]

【参考文献】

[1] 张凤阳.论工具理性的社会蔓延[J].江海学刊,1995.5.104-109.

[2] 赵建芳等.大学生无聊倾向冲动性与手机成瘾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11.1658-1660.

[3] 刘洪梅.微信:沟通改变生活—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传播学解读[J].青年记者,2013.23.32-33.

[4] 吴津岑子.网络时代大学生思维惰性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24.23-24.

【作者简介】

韦惠惠(1982-),女,河南洛阳人,博士,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公共治理.

猜你喜欢

信息社会網络生活方式
网络剧播放量
网络的危害(三)
网络数据
网络时代
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
浅析电子通信设备的接地技术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