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动力系统分析

2017-04-08李志伟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东南地区主城重庆

李志伟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旅游与服务管理系,重庆 400067)

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动力系统分析

李志伟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旅游与服务管理系,重庆 400067)

重庆主城和渝东南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以重庆主城和渝东南地区为对象,对两个区域的旅游互动合作动力因素进行分析,构建重庆主城—渝东南地区动力系统。

区域旅游;旅游互动;动力系统

区域旅游互动动力系统是用来描述在区域旅游互动合作中,诸要素比较稳定的构成方式和作用规律。区域旅游互动发展需要动力,本文试图构建重庆主城—渝东南地区的旅游互动合作的动力系统,以系统的观点分析旅游互动合作的诸多影响要素,以期对重庆主城—渝东南地区的旅游互动合作提供理论支撑。

一、旅游互动合作的驱动系统

驱动系统是实现重庆主城—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合作的推动力量,由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组成。其中,内部驱动力是关键力量,包括旅游者的需求推动和旅游产业的内在推动两个主体要素。外部驱动力是指旅游引力系统,通过外部刺激促使重庆主城和渝东南地区更好地发挥内在优势,包含物质性旅游吸引和非物质性吸引两类要素。

(一)内部驱动力

1.旅游者的需求推动

人对旅游的需求是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由于旅游活动的“无边界性”特征,旅游者的活动往往跨越不同区域,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可能涉及不同区域旅游主体之间的合作。而且,作为两种旅游资源截然不同的区域形式,根据反向旅游特征,重庆主城和渝东南地区由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旅游资源,刺激区域内的旅游者激发旅游欲望,并以互送游客的方式开展旅游互动合作,这也是两个区域开展旅游互动合作的持久需求动力所在。

2.旅游产业的内在推动

内部推动力的存在是区域旅游互动的基础。简言之,获取区域利益是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动力机制之一。对旅游市场而言,通过区域旅游合作,旅游要素跨区域流动,使重庆主城和渝东南地区资源互补,减少区域间的壁垒,促进区域内旅游业发展主体相互交流、分工协作,扩大要素流动范围,使旅游产业要素互相融合,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同时,对旅游企业而言,由于旅游具有“综合性”特点,旅游企业的发展必须协调企业间的利益关系, 加强企业分工合作,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形成“系列经济”,增强企业实力,这也是旅游企业规模化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内在需要。

(二)外部驱动力

根据李天元观点,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1]。由旅游吸引要素构成的旅游引力系统即资源系统是旅游互动合作的外部驱动力。它包括物质性旅游吸引,如各类景观和设施,也包括非物质性吸引,如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因素等。

根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1年修订),重庆主城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约2.34万平方公里,涵盖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着重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美丽山水城市以及现代化大都市风貌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渝东南地区地处重庆市东南部的武陵山区腹地,在行政区划上包括黔江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和武隆县六个行政区县,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在重庆市功能区域划分上属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区,也是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该区域不仅环境秀美、生物品种多,而且民俗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据调查,渝东南共有1780个旅游资源单体,约56.9%是“地文景观”为主的自然旅游资源单体,43.1%是 “建筑与设施”为主的人文资源单体[2]。具体包括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级资源区25处,以及省(市)资源区24处。

旅游动力包括推动区域旅游起主导作用的主动因素,也包括对区域旅游发展起推动作用的辅助因素。不同区域, 其主动因素不同。重庆主城由于拥有山城都市风光和具有红岩精神的红色旅游景点而成为综合驱动型旅游地,其主动因素不仅包括旅游景点,也包括经济牵动。而渝东南地区由于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民俗风情浓郁,成为资源型旅游地,资源吸引成为主动因素。两区域旅游发展动力分析比较见表1。

表1 重庆主城—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动力分析

二、旅游互动合作的支持系统

为保障重庆主城和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合作顺利进行,两区域旅游互动合作要有完善的支持系统。重庆主城和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合作涉及的支持系统包括支持主体和保障体系。其中,支持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等开发主体,保障体系是保证重庆主城和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合作正常、有序、快速运行的旅游大环境,包括旅游交通体系、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旅游信息化服务系统和旅游人力资源等,这些要素共同促进重庆主城和渝东南地区动力系统更加优化和完善。

(一)支持主体

1.政府部门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演变为市场完整论—政府干预—新自由主义市场—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等[3]。从空间区位看,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区域地理位置并不相邻,属于跨越空间距离的远区域“飞地式”旅游合作模式,其合作内容有:旅游资源—产品—市场、旅游资金—资产—资本、旅游交通—设施—信息、旅游教育—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内容的联合。在互动合作初期,各级政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主导力量,既是合作的倡导者、主导者、组织管理者,也是引导者,政府牵头对区域旅游达成共识和协定,并积极改善合作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为开展重庆主城—渝东南地区旅游合作提供政策保障;涉及合作中出现的具体事务性工作时,政府还是系统协调者,在区域出现旅游市场混乱、旅游环境恶化、旅游安全等问题时,需要各级政府协调处理旅游企业与当地居民、旅游者等各方关系,并从政策、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提供支持。当合作进入规范的市场化运作阶段后,企业逐渐取代政府成为推进互动发展的主体,政府职能转向为服务型政府,侧重于政策制定、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

2.旅游企业

重庆主城和渝东南两个区域的旅游企业的合作贯穿旅游资源的开发到产品的销售、售后等全过程所有的环节。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要素,也是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因此,两区域相关企业应联合起来,对区域内的一些旅游资源,特别是跨越几个不同区县的旅游资源进行联合开发。旅游产品是实现旅游业综合效益和目标的最终载体,两区域内旅游企业要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整合、创新、丰富旅游产品,形成综合效应并获得规模经济。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尤其要加强资源优势互补,推出适合个性化旅游需求的主题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线路,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在市场营销方面,应树立大重庆旅游区域观念,着眼于发挥整体效应,逐步整合旅游形象,共同组织对外市场促销,利用推介会、交易会、节庆活动等宣传形式,联合进行对外宣传推广和促销开拓,树立区域旅游形象,打造优质品牌,不断提高重庆主城—渝东南地区旅游形象,广泛吸引客源。

(二)保障体系

1.旅游交通体系

由于重庆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汇合处的区位优势,重庆主城区交通网络发达,由民航、铁路、公路、水运、城市轨道等构成立体交通体系。为了深入实施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渝东南地区不仅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实现村村公路畅通,同时,还着力打造大区域旅游交通通道和强化旅游公路网络建设,形成武陵山大区域旅游环线,进一步与张家界、凤凰古城、梵净山等旅游景点衔接,凸显其区位优势。这也使得重庆主城—渝东南—湘西、贵州之间互相输送游客更加便利,也进一步扩展了重庆主城—渝东南地区区域合作的空间。

在旅游互动合作方面,重庆江北机场与黔江武陵山机场、武隆仙女山机场形成空中网络,公路方面,渝湘、渝黔以及黔恩高速,使重庆主城到渝东南的路程大大缩短。重庆到武隆、酉阳、彭水、秀山、黔江均有多趟火车车次供游客选择。

2.旅游接待服务设施

旅游接待设施是制约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发展要与旅游发展水平相适应。重庆主城作为重庆市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化水平较高,其旅游服务功能比较完善, 据统计,重庆主城九区中,渝中区酒店数量最多,渝北区高星级酒店数量最多。截至2015年5月,重庆市共有五星级酒店(已评星)27家,其中主城区19家,渝东南地区仅有1家。与重庆主城相比,渝东南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酒店业发展缓慢,且高档酒店较为缺乏。而从酒店规模来看,渝东南地区以中、低档的旅游酒店居多,以武隆为例,2015年武隆全县酒店、家庭公寓、农(林)家乐等接待单位达1700多家,接待床位4万张;全县星级酒店共8家,已评星28颗[4]。渝东南地区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基本需求,但对于旅游者更高的需求比如入住高星级酒店等,还需要对渝东南地区旅游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提升旅游酒店的档次,适当增加高档酒店数量,减少中、低档酒店数量,提高其旅游接待能力,促进旅游区域互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旅游信息化服务系统

当前,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的旅游信息化服务系统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建立了重庆市旅游政务网、渝东南在线等综合性网络平台。南岸区、巴南区没有专门的旅游信息化服务网站,而是将内容链接在区人民政府和重庆市旅游政务网等相关网站上,其余的主城各区均设有旅游政务网以及专业的网络服务平台。而渝东南地区的六个行政区县对旅游信息化服务都非常重视,每个行政区县不仅有综合性的旅游政务网,还有专业的网络平台,甚至不止一个。比如,石柱县就建有石柱旅游政务网、石柱旅游网、石柱旅游门户网等多家网络服务平台,这些网络服务平台既有各地政府部门推动的官方网站,也有联合的旅游企业网络信息系统。通过这些网络服务平台,游客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内旅游资讯,也可以进行产品选择、预订和支付,并能增强区域内各区(县)、旅游企业间的旅游信息交流,实现信息共享,避免盲目开发。未来还可以建设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酒店、智慧旅游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等示范点,以促进旅游信息化服务的升级。

4.旅游人力资源

从长期来看,作为服务性行业的旅游业,人力资源是决定旅游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旅游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服务性人才的竞争。现阶段,渝东南地区的旅游业还处于劳动密集为主的阶段,就业以低技能为主,行业进入门槛低,特别是高学历人才严重匮乏。为确保两区域旅游互动合作顺利进行,可以在两区域内实现旅游人力资本的互动合作,吸引主城旅游人才到渝东南地区发展,吸引高校学生回流家乡,解决高学历人才短缺问题,切实保证旅游人才供求平衡。重庆主城旅游企业可对渝东南地区旅游服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升其服务质量,以保证两区域旅游互动合作的顺利进行。

三、旅游互动合作的阻力因素

(一)市场壁垒

市场壁垒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这种反经济行为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区域间市场壁垒主要有经济性壁垒、行政性壁垒和法规性壁垒[5]。重庆主城和渝东南地区涉及15个区县,都有自己的管理体系和旅游机构,各自为政,缺乏一个多元化的协调机制来进行统筹和协调,致使行政区市场壁垒横生,这必然影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区域旅游合作与互动很难开展。

(二)经营管理的复杂性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要素相互交织,形成了紧密结合的旅游产业链,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也使得参与主体涉及政府、旅游企业以及当地居民、社区等多方。在区域旅游互动合作中,各方关注的都是自己的现实利益,各方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获取管理权限,管理权限越大,可以获取的资源和利益就会越大,这也进一步致使经营管理复杂化。再加上在利益补偿机制和协调管理机构方面的缺失,不同主体的利益分配不均衡,参与主体最终丧失互动合作的积极性,导致互动合作难以进行。

(三)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据表2,2015年重庆主城接待游客总数和旅游收入均是渝东南地区的3倍多,说明两个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这也致使市场主体即旅游企业间也表现为一种不均衡关系,使其合作受阻。另外,重庆主城因为城市化水平较高,相关的配套设施已经十分成熟,而渝东南地区则属于滞后发展地区,其基础性支撑能力不足,城市功能设施以及公共安全应急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配套设施不足,旅游交通可进入性差,如黔江距离重庆约330公里,乘飞机约40分钟,乘坐火车需要约3.5小时,乘汽车走高速公路约4小时。但是如果去小南海、濯水古镇等景点,还需花费2小时左右,因此在地理可进入性上略差[6]。另外,由于渝东南地区内所有区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劳动力素质低,人才短缺,使得旅游发展思路契合度不高,整体效果差,区域合作互利机制难以形成。

表2 2015年重庆主城-渝东南地区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收入

四、旅游互动合作的催化系统

催化子系统是整个动力系统的加速器,是区域旅游互动合作不断演化和升级的主要动力,主要是指重庆主城和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合作的政策导向和其他因素。

(一)政策导向

政策对区域旅游互动合作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加强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对抗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为此,中央在2003年提出“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等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国家发改委在2015年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成渝地区成为关注的重点。在国内区域合作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重庆也通过一些政策的制定,加快推动区域合作,从“三大经济区”到“一圈两翼”,再到“五大功能区战略”,以及推进与四川、贵州等周边省市以及沿江城市的合作,重庆不断调整区域合作政策,整合市场与资源,促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的不断推进,这也必然促进和加速区域旅游互动合作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推动区域旅游互动合作的发展进程。

(二)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主要指旅游互动合作的软环境,包括管理系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其中,管理系统是旅游互动合作顺畅进行的重要条件,相关学术研究是区域旅游互动合作的创新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催化剂。

五、结语

区域旅游互动实践已在国内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对重庆主城—渝东南地区这种“飞地型”的旅游互动合作尚未引起学者重视。本文对重庆主城—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合作的众多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归类,探讨与构建其动力系统,如图1所示,重庆主城—渝东南地区的旅游互动合作动力系统包括驱动系统、支持系统、催化系统和阻力系统等4个子系统。系统研究虽然是旅游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但是还有待对其进行实证研究。

图1 重庆主城—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合作动力系统

[1]李天元.旅游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1.

[2]赵小鲁.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

[3]陈实.旅游管理前沿专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47.

[4]武隆县政府.2015年武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cq.gov.cn/publicinfo/web/views/Show!detail.action?sid=4089442

[5]周国林.区域间市场壁垒与区域经济均衡[J].求索,2009(10):40-41.

[6]汪姣.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3-95.

[责任编辑 刘江南]

2016-11-13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项目“新型城镇化下重庆地区旅游城镇建设路径及发展对策研究”(KJ1401412)

李志伟(1981— ),女,内蒙古赤峰人,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旅游文化。

F

A

1008-6390(2017)02-0026-05

猜你喜欢

东南地区主城重庆
重庆客APP
第18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高一)
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业遗产分布图(部分)
第16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第17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第15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重庆:今年全力推进 110个道路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