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幼儿 读懂幼儿

2017-04-08周慧静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区域活动观察幼儿园

周慧静

摘要:区域游戏是观察儿童心灵的窗户,细心观察儿童的游戏行为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的途径。我们通过研究,在区域游戏现场运用观察记录的方式,收集幼儿行为过程和日常经验的资料,建立了“观察四步骤”,逐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读懂幼儿的游戏行为,获得对幼儿身心发展、游戏水平的真实了解,为教师指导游戏,提高幼儿区域游戏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幼儿园 区域活动 观察

【中图分类号】G612

一、问题的提出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教师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与分析,教师能够走近幼儿,了解幼儿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因此,游戏中观察、分析的能力对教师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发展。”并要求我们做到“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条件,尊重幼儿游戏的意见,通过游戏和多种活动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并与人交往,从中获取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发展。”

幼儿是否在区域中得到 “满足与发展”呢?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不仅幼儿需要游戏,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师更需要理解幼儿的游戏,看懂幼儿的游戏行为。要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离不开教师对幼儿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征知识的了解,更离不开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教师产生的这些困惑主要基于这样的原因:

第一,教师能捕捉到自主游戏中的一些现象,但不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看不清幼儿行为与发展的关系,缺乏解读、分析幼儿行为的方法和思路;

第二,教师比较关注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性、创造性的表现,但不知道如何与幼儿进行现场互动,缺乏有效互动的方法与策略。

因此,我认为要解决教师的困惑就要从这些原因入手,让教师在观察与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时能做到有思路、有方法、有策略。

二、内涵和愿景

(一)内涵

儿童在区域游戏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因此人们常常说区域游戏是观察儿童心灵的窗户。细心观察儿童的游戏行为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的途径。教师在全面推进自主游戏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但产生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如自主游戏中看了什么?看到问题后该怎样分析?分析后该怎样跟进与互动?跟进后又该怎样总结经验、形成策略?

我们通过研究,在区域游戏现场运用观察记录的方式,收集幼儿行为过程和日常经验的资料,如:幼儿喜欢的区域游戏类型,幼儿喜欢的玩具和区域游戏设备,幼儿喜欢的区域游戏空间,幼儿乐于参与的区域游戏主题,幼儿与同伴、教师互动的方式,以及有关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认知与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有价值的信息,然后依据资料分析,对幼儿身心发展尽可能准确而全面评价的有效手段。

通过教师的观察评价,逐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读懂幼儿的游戏行为,获得对幼儿身心发展、游戏水平的真实了解,为教师指导游戏,提高幼儿区域游戏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具体的实际行动诠释《指南》以及各种相关先进理念,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并以此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

(二)愿景

1. 树立新的教学观和评价观,探索以幼儿为观察主体的区域游戏指导策略,形成“基于观察幼儿的四步骤”模式,并能运用各种量表观察幼儿行为,促使教师根据观察分析不断调整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其专业水平。

2. 使教师能够捕捉和观察到幼儿游戏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分析和解读幼儿游戏行为的能力,探索教师在与幼儿游戏中有效互动的方法和策略。

3. 使幼儿在游戏中能主动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主动探索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研究内容和成效

在最初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对于幼儿的观察大多是零散、片面,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因而指导评价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针对性不強,教师本身缺乏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不能有效地向幼儿提出建设性的指导和调整建议。

通过不断地深思和修改,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全面、系统的区域观察步骤,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观察和评价有依可循,们称之为“观察四步骤”。

(一)第一步:观察记录——从随意到有意

观察记录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区域活动情景中收集资料,从而获得教学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还记录下那些观察者只可能在现场产生的、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使观察者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最初组员们设计的区域观察记录表多是从参考网上的资源。可让我们质疑的是所选择的评价记录的方式科学吗?能有效发挥指导功能吗?于是,我们几次设计——诊断——修改,对表格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与更新,试图寻找到一种合适的记录表格方式。

观察记录表经实施调整,越来越被老师们接受、认可并凸显了以下几个优势:

(1)关注背景。教师们认为,实现对本身以及幼儿的先期经验、幼儿对活动的熟悉程度等进行考虑很有必要,而且此表属于打钩类别,方便,不能删去。

(2)重点罗列。教师们认为,此条内容能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观察,而且同样属于打钩类别。

(3)图文并茂。教师们认为,此记录方式确实是幼儿在一段时间里面真实反映,但实况记录属于研究者的记录方式,在活动中,教师不可能长时间的只关注一个而忽略了全部,建议改为片段记录,教师只需根据观察重点抓住幼儿活动时的片段进行记录分析即可。

(4)发展评价。教师们认为,针对观察重点对幼儿的发展进行评价,避免了评价的无目的性,考虑的很周到。

(二)第二步:评价归因——从粗糙到细致

观察记录为解读幼儿提供了素材和依据,但观察记录只是了解幼儿的开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幼儿行为进行深入解读才是目的。这一环节要对观察所收集的资料作出解释,充分考察观察所处的背景因素,对观察结果进行准确的解释,从而达到观察研究的目的。

我们结合区域特点和实际操作情况,制定可行的观察指标,通过具体的指标,帮助教师找到观察和评价的方向,同时为每位教师提供“观察本”,将“指标”贴在上面,起到导向和指引的作用。当然,“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对其加以完善与充实,在运用“指标”的过程中不断用案例积极地去诠释内容,真正发挥“指标”的效用。

区域活动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幼儿发展,对幼儿区域活动情况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性和坚持性。2.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合作交往能力。3.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独立性与创造性。4.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认知能力。5.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规则意识。区域活动有较大的自主性、自由性与开放性,每个幼儿参与的情况不同,开展过程中需要幼儿自身、同伴或教师及时进行相应的评价,其中尤其以教师进行评价为主。实践中教师主要通过语言进行评价,可以采用直接性的语言评价和暗示评价。

(三)第三步:调整策略——从无效到有效

有些教师由于观察经验不足,往往会匆忙奔走于幼儿中间,不知道该关注什么。比如,频繁进出区域,却没有关注孩子的操作过程;当几个孩子操作同一套材料时关注的是孩子的操作达成度,却没有关注不同孩子在操作材料时的差异;对于个别孩子的学习特点缺乏持续的关注。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观察记录进行分析,共同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帮助教师明确哪些是该关注的重点,从中梳理出了一些共同的经验。如:

●了解孩子最近发展区,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如孩子对投放的新材料的反应,孩子是否能用旧材料玩出新意。

●分析孩子的不同学习方式,把握不同类型孩子在区域学习中的状态。

●关注孩子的问题解决过程,把握材料的层次性。

●关注孩子与同伴互动的情况,了解孩子的合作交往水平。

●关注处于游离状态的孩子,分析原因所在。

教师要根据区域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和幼儿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教师的指导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支架策略。教师在观察幼儿活动时要会及时判断、捕捉幼儿的所需,并提供积极的支持,促使区域活动开展地更加深入。比如在美工区,幼儿对扭扭棒做盘扣非常感兴趣,于是通过展示各种不同的盘扣实物和图片,给幼儿提供了发展空间。在此引导下,幼儿制作出来的唐装盘扣各式各样。

第二:询问策略。当幼儿活动停滞不前时,教师启发性地询问能促进区域活动在空间、内容等方面有新的拓展。比如在主题活动“过新年”中,美工区幼儿包装了许多漂亮的礼物,随着礼物盒的增多,美工区展示的空间越来越拥挤。于是,教师以客人的身份介入游戏,询问工人:“这么多的礼物盒,你们准备送往哪里?”客人的这一询问,激发了幼儿新的灵感:“我们要送到超市去。”“还有花店,他们也需要礼物。”于是,通过询问就生成了包礼物、送礼物等多个游戏情节。

第三:回应策略。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新的玩法时,教师的回应会给予幼儿最大的鼓励。比如在科学区中幼儿玩的是“月亮船”。当他们了解了大小、轻重不同的月亮船转动的速度之后,有幼儿在泥工板上画线条轨迹转动月亮船。当教师走过他身旁时,他用期盼的眼神看着老师,老师及时给与肯定,并表扬他爱动脑。之后他还探索出了更多的“月亮船”运行方式。可见教师的适时及正面回应能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探索能力的发展。

第四:分层策略。班级中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投放材料时也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比如在主题活动“我的家”中,教师在计算区投放了按点子、数字、合成式等多种方式的电话号码记录方法。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通过材料分层策略,幼儿不仅记住了自己家的电话号码,而且还主动去记朋友家的电话号码,加深了与其他幼儿之间的情感。

(四)第四步:自我反思——从形式到深入

教师是主题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因此,教師通过自我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将有助于区域活动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区域活动的计划制定能力。1.导向性。区域活动计划应符合、体现并有助于完成区域活动目标。2.差异性。确定的活动区种类、投放的活动材料及指定的活动目标,应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即幼儿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到”。3.生活性。区域活动应符合生活化的原则,即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第二: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能力。区域材料是幼儿隐形的教师,是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更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1.教育性。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应是一定教育目标指导下的收集与选择过程。2.适宜性。即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问题,幼儿身心发展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年龄段幼儿活动区材料的特质也必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分别具有不同的核心特质。如为小班提供的活动区材料应具有趣味性和角色性两个核心价值。

第三:区域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1.合理的常规。规则的有效制定与执行是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隐形规则的有效制定与执行。因此规则的合理性是衡量与评价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组织指导能力的一个首要指标。2.适时的介入。正确把握幼儿游戏的时机,关系到教师指导的实际效果。适时的介入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游戏内容和层次,提升游戏水平,使幼儿获得发展。

参考资料

[1]陈宇华.如何创设幼儿主动学习的环境[J].学前教育,2013 (10)

[2]王春燕.教师游戏指导策略使用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幼儿教育,2013 (12)

[3]万中.幼儿游戏中教师的干预与干涉[J].学前教育研究,2013 (8)

[4]董旭花.幼儿园自主性学习区域活动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2)

猜你喜欢

区域活动观察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品三口而知味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