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发性发疹型汗管瘤一例

2017-04-07陈忠业王丽金刘相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管瘤蜡样发性

陈忠业 王丽金 刘相勇



泛发性发疹型汗管瘤一例

陈忠业 王丽金 刘相勇

临床资料 患者,男,28岁。全身泛发紫红色和褐红色扁平丘疹,无痛痒4年余。4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眼睑出现数个粟粒大皮色扁平丘疹,并逐渐增大,未诊治。随后2个月躯干、四肢又发现针尖大丘疹,渐发展至粟粒大,对称密集分布,大部分丘疹呈紫红色或褐红色,无痛痒。曾到当地多家医院诊治,给予抗过敏治疗(药物不详),无效。近2年来皮损继续扩展至臀部、阴茎包皮、四肢屈侧,损害呈片状密集,而面部、双眼睑皮损依旧存在。既往健康,无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肤科情况:双眼睑内眦见粟粒大皮色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面颊、躯干、腋下、臀部、阴茎包皮、四肢泛发紫红色或棕红色多角形扁平状、粟粒至绿豆大丘疹、结节,无触压痛,表面光滑无鳞屑、似有蜡样光泽及网状条纹,皮损对称散在或密集分布,不融合。尤以胸部乳房周围、四肢屈侧丘疹密集成片,部分损害融合。口腔、黏膜、甲无损害(图1a~d)。肝肾功能、血、粪、尿常规均正常。右前臂丘疹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见导管状、束状、腺样及小囊状结构,有蝌蚪样或逗号样导管,散在分布(图2)。结合临床诊断为:泛发性发疹型汗管瘤。患者暂未接受治疗。

图1 1a:双眼睑内眦粟粒大皮色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

图1 1b:双前臂屈侧紫红色或棕红色多角形扁平状、粟粒至绿豆大丘疹、结节;1c:前胸、腹部密集分布的粟粒大半球形丘疹,略带蜡样光泽;1d:双大腿丘疹密集成片,部分损害融合

讨论 泛发性发疹型汗管瘤是汗管瘤中一个少见的临床分型,是一种良性的表皮小汗腺导管肿瘤。汗管瘤以眼睑型常见,女性多见,青春期后加重。有研究显示[1]:对小汗腺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如EKH6)有阳性染色。其组织化学和电镜证明是汗管末端、真皮小汗腺导管的腺瘤,其家族性病例报道不少。但泛发性发疹型汗管瘤则被认为以男性青年居多,好发于躯干前面和上臂屈侧[2]。至今人们还不能分辨出肿瘤的来源,研究仅限于组织病理学方面,其发病可能与内分泌、妊娠、月经、遗传和环境有关[3]。既往对泛发性发疹型汗管瘤报道较少,但近10多年来对该病的报道明显增多。曾霓等[4]通过对国内外数十篇文献报道进行分析后认为:该病的发生还是以青中年女性多见,究其原因可能与青春期内分泌改变有关,也可能是汗腺导管对炎症所产生的一种增生性反应;另外,此年龄阶段因皮疹的发生影响到美容而主动就医者较多。同时作者归纳了与泛发性发疹型汗管瘤需要注意的异型和所要鉴别的疾病,如泛发性透明细胞汗管瘤、粟丘疹样表现的汗管瘤及毛发上皮瘤、发疹性黄色瘤、粟丘疹、扁平疣等多达14种以上,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泛发性发疹型汗管瘤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确诊[5,6]。因为汗管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明显,诊断不难。虽然该病尚无满意的疗法,但早期明确诊断至少不会造成因误诊误治而加重患者心理和经济负担。

图2 真皮浅层见导管状、束状、腺样及小囊状结构,有蝌蚪样或逗号样导管(HE,×100)

目前,该病的治疗尚缺乏有效药物,可选用激光和电外科毁损疗法。近几年来国内外在探索以不同的激光(如Q开关激光、脉冲、点阵激光、射频等)治疗汗管瘤取得较好疗效[4],而该病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肯定,复发仍普遍存在,如何预防及控制需进一步研究。

[1] 吴志华.临床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635-636.

[2]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563-1564.

[3] 陈清华,冯爱平,张向阳,等.泛发性发疹型汗管瘤一家系八例[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9,26(6):619.

[4] 曾霓,曹碧兰,陶锐,等.泛发性发疹型汗管瘤2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27(12):1311-1312.

[5] 黎伟珍,张弘,许向前,等.泛发性发疹型汗管瘤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12):1149.

[6] 杨庆华,喻标,刘文韬,等.发疹型汗管瘤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2,28(3):202.

(收稿:2014-07-09 修回:2014-09-19)

广州鸿业皮肤病专科医院,广州,510290

猜你喜欢

管瘤蜡样发性
蜡样芽孢杆菌的抗逆性研究
“蜡样”透明带卵子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助孕结局的影响*
乳源蜡样芽胞杆菌耐药性、毒力因子检测及分子特征研究
早发性高血压患痴呆风险高
光动力联合中药浸泡治疗泛发性跖疣的疗效观察
粟丘疹样汗管瘤37例临床及皮肤镜特征分析
自由基损伤与鱼类普发性肝病
双眼视物模糊 原是颅咽管瘤
论著/通过MRI 识别BRAF 基因突变型颅咽管瘤
再次提示:剩饭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