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莞产业升级视域下“机器换人”发展战略调查分析研究

2017-04-06黄凤仪黄楷茵康晓君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机器换人转型升级技术创新

黄凤仪+黄楷茵+康晓君

摘 要:近年来,在政策扶持和传统产业升级拉动下,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推进“机器换人”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智能制造”的改革一方面给东莞经济与人文各方面带来了生机与成就,另一方面也产生新的问题与矛盾。通过对东莞“机器换人”现状的调查,本文分析东莞产业升级视域下“机器换人”发展战略,并提出问题、探讨对策,希望能为企业和相关部门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器换人;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发展现状与战略

一、东莞产业升级视域下“机器换人”的战略机遇

1.科技发展是“机器换人”的前提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从核心技术到实际生产的转化加快,“机器换人”发展战略也得到进一步落实。工业上的机器人行业经过20多年发展,基本实现了从试验、引进到自主开发的转变。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长三角等地,为珠三角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生长土壤。近年来,东莞科技快速发展,科技转换为产品的周期不断变短,产品日新月异,实现了以往的不可能,让我们对“机器换人”的发展,实现“无人工厂”的目标充满了期待。

2.人口红利下降是“机器换人”的动力

目前,由于人口遷移等原因,用工荒越演越烈;同时,用工成本呈现多倍增长,严重影响东莞工厂的正常生产。“机器换人”换来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节省人工、稳定质量、方便管理等优点,不受人为情绪的控制,提高了生产工作效率。“机器换人”替代的是人海战术,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留住员工更难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团队希望能了解“机器换人”全面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东莞“机器换人”的现状。

作为世界工厂的东莞,曾经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为产业支柱,依靠充足的外来人员,依靠“多而廉”的劳动力创造了辉煌。近年来,因为人口红利的下降导致工资的上涨与生产成本的增加,原有的优势变成了劣势,必须考虑“腾笼换鸟”、产业升级。这一转变引起我们团队的思考,曾经依靠人口红利让东莞繁荣兴盛的制造业,能否利用现今的科技再创辉煌?能否通过“机器换人”、发展智能制造来充分释放自动化的效益空间,让东莞制造再创奇迹?“机器换人”能否促进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深究。

3.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机器换人”的根源

东莞制造业的劳动力主体是全国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但随着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我国人民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质量有所提升,人们的择业观念有所改变,导致劳动力成本增加,增加了招工难度。这意味着东莞制造业将丧失“廉价劳动力”这一重要依靠,而机器换人正好可以减少工人的数量,以适应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激发制造潜能。

4.政府支持是“机器换人”的推力

东莞市政府出台的“一号文”聚焦“机器人产业”,提出全面实施“机器人智造”计划,从六大方面提出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

在财政扶持方面,强化金融服务支持,推广奖励补贴制度,解决企业“机器换人”的融资问题;在产业培育方面,包括重点发展先进适用工业机器人等8方面提出紧贴需求做大做强机器人产业;在技术引进与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建设高校合作建设机器人研究院、加强国际机器人技术交流合作各方面要求,提高机器人技术自给率;突出集群发展,着力打造千亿机器人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加大国内外先进机器人企业招引力度、加快建设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东莞政府在支持机器人装备制造业发展方面,配套实施方案涵盖范围广,并且措施有力。

二、东莞产业升级视域下“机器换人”的发展现状

1.积极进展

(1)产业集聚明显,规模效应增强

东莞市政府【2016】1号文件出了“构建‘一核一环、组团发展机器人产业空间布局”等方案,以松山湖高新区为中心打造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核心区,在周边地区形成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带,围绕各行业智能装备需求,构建以装备应用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为主体的供需组团。

在东莞松山湖的国家高新区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于2014年11月正式揭牌,旨在打造成为一个能够吸引创新队伍、聚焦核心技术、培养优质科研、汇聚金融资本、培育标杆企业的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明显、创新活跃的智能装备产业集聚中心。未来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基地平台的建设将促进整个产业链条,不单单是核心零部件研发创新能力和技术的掌握,还有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完善,为产业发展与区域市场的个性化需求搭建无缝连接的通道。

(2)人才需求旺盛,创新培养方式

随着“机器人”行业对特殊人才的高需求,新的机器人人才培养模式被大家提及与关注。东莞各机器人产业基地和相关企业希望通过与各高校合作,建立实验班,成立高校订制班,创建一条为本企业提供相匹配技能的人才通道。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自成立以来,尝试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整合与协调上下游企业相关资源,与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等各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东莞市机器人企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这种教学方法是现代国际上基于项目的一种教育方式。企业与高校合作使学生学习相关基础知识,接触相关业界项目,参加企业培训,毕业能够到企业到岗就业,适应当今机器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机器视觉助推,新型平台萌芽

机器视觉,即“有视觉”的机器,能够实现检测、判断、识别、测量等功能。机器视觉系统具有高效率、高柔性、高自动化等特点,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大批量的工业生产,用于装配定位、产品质量检测、产品识别等方面。东莞一些传统制造业正在面临生产线自动化改造,三四百个工位就有四五十个工位要用到机器视觉相关产品。

东莞市长安镇奥普特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机器视觉的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机器视觉光源的研发、生产、销售,并提供整套机器视觉解决方案及服务,目前是中国机器视觉行业的领军企业。同样在东莞,像OPT这样的机器视觉高新技术企业也越来越多并不断发展,机器视觉行业将跟东莞“机器人”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

此外,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带动机器人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出现。机器人第三方服务机构是发展机器人产业技术服务、教育培训、融资担保、设备租赁等第三方服务,加速培育一批机器人应用综合服务的新型平台,为企业提供从生产制造、设备改造、机器安装、投资融资到财政补贴申请的一系列配套服务。未来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诸如像东莞万江北大众智机器人产业园这样的机器人第三方新型服务平台也会越来越多。

2.现实挑战

(1)融资渠道较窄,泡沫企业浮现

当今“机器换人”一片叫好,不仅仅是东莞,各地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热情都很高。但面上的繁花似锦,掩盖不了内在的一些问题。

内部融资是中小型机器人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随着机器人企业发展需求的增加,资金成为机器人企业发展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目前,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主要通过银行信贷,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缺陷,很难获得直接融资,得不到充足的银行贷款支持,致使机器化生产出现困难。

与国内许多行业一样,机器人企业数量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质量的提高。不少与自动化有关的企业打着“机器人”的名义,对外宣称从事机器自动化生产,实际上还是传统的低端产业。一些企业也会打着高新技术企业的招牌去“忽悠”政府寻求扶持,提供土地、提供金融服务、提供补贴,“机器换人”的热潮下及时遏止“高端产业低端化”的泡沫现象至关重要。

(2)核心技术空心,遭遇发展瓶颈

东莞的机器人企业基本靠进口,多为引进欧日企业的机器设备,智能装备产业核心技术尚待进一步突破。据了解,东莞市在2015年工业机器人的15亿元产值中,系统集成环节占65.5%,本体研发应用占30.9%,而核心零部件研发环节仅占3.6%。在一台工业机器人成本中,核心零部件的成本一般占一半以上,而“教”机器人做动作的系统集成占据成本小头。东莞的产业链产值结构与工业机器人的成本构成形成“倒挂”,工业机器人的大部分利润,最终流入企业所代理的外企腰包。

机器人是典型的“三高”产业——高技术、高人才、高投入。而国内不少相关企业却处在“三低”甚至“三无”阶段。在没有掌握芯片、软件、控制系统等科技基础下,企业只能赚外壳和组装这种简单技术含量少的微薄利润,“做的只是机器,而不是机器人”。

总体上看,东莞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仍是转型的瓶颈、发展的短板。科技投入产出不匹配,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评价考核科技成果的标准不够规范,科技创新的体制不适应,限制着创新活力的激发,制约着创新能力的提升,制约着技术与经济的有效对接。

(3)创新人员缺乏,人才流失严重

“机器换人”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用工交替的现象,流入了专业的新技术工人,被淘汰的是可重复工种的普通工人,这一现象衍生出一大问题,传统的普通工人将何去何从?机器替换的工人大都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普通工作,但有相当部分低文化素质职工难以转型,这不仅仅是企业与政府面临的难题,也波及整个社会。

一方面,传统制造业自动化升级面临劳动力结构改变;另一方面,在高技术领域方面当前能够对机器人进行编程和调试的工程师太稀缺。松庆智能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黄惠权先生表示:东莞的条件好,各方面资源配置在全国独一无二,只要工程师能够设计出核心的方案,在东莞所有的东西就能够配套起来。不仅仅是工程师,未来的机器人企业也需要能够操控机器的人才,在某种意义上不啻于一种新的“用工荒”。

很多东莞中小型“机器换人”企业由于资金不够雄厚,为保自身的存活,给予職工的工资自然不会太高,这是创新人员离职的重要原因。中小企业正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发展,创新人员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较多,需付出大量脑力劳动;但是,其产出提升幅度不大,创新人员与同事及同行业人员相比存在较大的落差,薪酬问题最容易引发其对工作的不满意,从而选择离职。

(4)行业标准不明,缺乏标杆企业

东莞无疑是国内的制造业龙头,工业化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东莞要想转型应形成行业拉动效应。从事工业机器人研发的生产的李群自动化公司的谭总监说,“与国际机器人巨头企业竞争,要加强自身的技术研发,还得培植几家标杆企业,这样我们的民族机器人产业才有国际竞争力,‘机器换人计划和工业智能化才能推广普及”。

衡量全链条式的机器化标杆企业,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标准化。一个行业,一家企业如果没有先进的标准,就没有先进的制造业,更无法实现从“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的转变。

三、东莞产业升级视域下“机器换人”战略的发展路径

1.加强信用建设,全力培植高端产业

在东莞产业升级视域下,政府加大了扶持机器人企业的力度,但是要彻底解决融资难题,只有政策的扶持显然不足。政策只能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如果机器人企业的信用环境得不到改善、信用不对称问题得不到解决,金融机构推出再多的融资产品也解决不了这一困境。所以机器人企业必须加强信用建设,实现信用信息对称化,从而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严格的把关审核是确认资助必不可少的前提,资助审核环节过于烦琐,中小型机器人企业则没有更多的人力、精力去处理审核事宜。若想要将智能转型涉及更多的中小型“机器换人”企业,资助的审核环节或许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创造一个高门槛同时又宽领域的企业大环境,让真正的智能企业能享受更多的扶持政策,将虚伪的挂名企业止步于这一重要的领域。

2.提高科技创新力,将产学研有机结合

当前,东莞积极响应加快攻克“机器环绕”企业关键技术的项目启动,重点突破智能测控、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难关,初步规划出一整套产业模式;推动制造业大数据应用,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者,积极发挥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物流供应链、产品营销等环节的机器化程度,旨在以机器人生产替代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

根据“工业4.0”战略实施,借鉴德国通过产学研多方力量推动智能制造生产的经验,东莞应该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提供更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使得企业能够融合多方产学研机构的资源,形成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及产业研发联盟;另一方面,需要高校的积极响应,推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定制型高校培训班与孵化器,使高校人才更加能够适应智造企业,促进生产、学习、研究真正地融为一体。

3.营造企业文化,重构促进转型

东莞机器人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重视创新人员的价值观,减轻工作上的精神压力,重视人文关怀建设,与员工建立非正式的情感联系;营造“自由、民主、公正、开放”的文化氛围,建立和谐共处、和睦共赢的工作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给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机器人企业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如何快速发展,而在职工沟通方面有所欠缺,就会加重企业的“用工荒”。有效沟通不仅可以避免矛盾,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定期与员工进行座谈,了解员工的生活状况,对出现问题的企业员工要及时给予帮助;定期搜集员工建议,让员工们匿名填写,这样员工可以表达出其内心的真实想法,积极采纳员工的正确意见。

在面对新一轮“用工荒”的挑战中,重组用工结构意味着企业的更新换代,从而推动了“机器换人”战略的发展,若处理得当,则能加快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4.实行行业标准,建设“全链条”生态环境

标准先行是“工業4.0”战略的突出特点。东莞在推进信息化与标准化相融合的具体实践中,应扩大“机器换人”标准的应用范围,使行业的标准与国际接轨,也应高度重视其制定的行业标准化在现实中的具体可操作性。发挥行业标准化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让人才也能够根据一定的行业标准进行培训与筛选,将人才按照行业标准进行信息化管理,引导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才能在向未来产业竞争中占领优势。

建设“全链条”生态环境,通过建立“机器换人”设计平台、“机器换人”应用推广中心、“机器换人”技术人才培训中心等各类示范平台来搭建全行业连接的桥梁;选择典型行业和镇区,形成行业性和地域性示范效应;通过东莞“机器换人”企业的布局,以点带面,形成具有高端技术产业优势的研究机构、高校、生产企业、应用企业组成的机器人网络平台;东莞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也应搭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高效整合资源、拥有核心技术。

四、结语

置身于转型升级新时代,东莞这座“世界制造之城”有迷茫与彷徨,但正如东莞的城市口号“东莞,每天绽放新精彩”,可以看出这座城市不甘人后的决心与勇气,积极吸引本土企业参与“机器换人”的转型升级,吸引资金雄厚的机器人企业来东莞扎根,引进机器人核心技术队伍,争取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笔者相信东莞政府、东莞企业,以及东莞富有创造活力的年轻人,都在转型之路上不断奋进,迈出坚实的步伐。

基金项目:该项目为2016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djh2016b0498)。

猜你喜欢

机器换人转型升级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