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2017-04-04王四新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升麻方用益气汤

王四新

(云南省文山州中医医院,云南 文山 663000)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王四新

(云南省文山州中医医院,云南 文山 663000)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1]。笔者应用其随症加减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汗 证

董某,女,65岁。近3个月动则汗出,神疲乏力,时感头昏,纳食欠佳,大便溏,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辨为气虚卫外不固。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西洋参10g,白术10g,当归10g,陈皮10g,黄芪30g,升麻5g,柴胡10g,南沙参15g,浮小麦15g,煅牡蛎15g,防风10g,甘草10g。水煎服,日3次,每日1剂,连服5剂。二诊症状减轻,汗出减少。上方去西洋参,加党参20g,服5剂而愈。

按:自汗、盗汗是由于阴阳、气血失调、偏虚,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所致。《临证指南医案·汗》曰:“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固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患者因年过花甲,阳气亏虚,卫外不固,汗液外泄所致,因此用益气固表之法敛汗而收效。

2 心 悸

陈某,女,26岁。近半年来出现阵发性心慌,少气懒言,喜太息,纳食少,夜寐欠佳,二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发房早。辨为气阴两虚,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参脉饮加减。药用西洋参10g,白术10g,当归10g,炙黄芪30g,陈皮10g,炙升麻10g,麦冬20g,枳壳10g,五味子10g,丹参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4剂。二诊,心慌、头昏明显减轻,饮食增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上方再服3剂后无明显心慌,不太息。上方去升麻、加茯苓15g,再服4剂,随访2个月后无心慌发作。

按:《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於血病》云:“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从脉象表现来分析和认识惊悸发生的原因,必外有惊扰,内有所虚,内外相合,引发本病。《伤寒明理论·悸》说:“其气虚者,由阴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2]因气阴两虚所致,故用补中益气汤合参脉饮加减治疗取效。

3 眩 晕

刘某,男,46岁。1个月前因腹泻治愈后出现头昏,神疲乏力,口淡无味,时感胸闷无胸痛,纳少,眠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无力。辨为气虚不能上荣,脑窍失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党参20g,白术10g,当归10g,炙黄芪30g,升麻5g,柴胡10g,熟地15g,白芍15g,茯苓15g,砂仁10g,陈皮10g,建曲15g,鸡内金1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剂后头昏减轻,上方再服5剂而愈。

按:《灵枢·口问》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景岳全书·眩运》曰:“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强调了无虚不能作眩,治疗“当以治虚为主。”[2]以气虚为主,故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收效。

4 头 痛

张某,女,47岁。近半年来无明显原因出现头昏痛,无恶心呕吐,以下蹲起立时为甚,纳食可,夜寐可,二便正常,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无高血压等慢性病史。辨为气虚头痛。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党参20g,白术10g,当归10g,炙黄芪30g,升麻10g,柴胡10g,熟地20g,陈皮10g,白芍15g,蔓荆子10g,白芷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4剂后头痛减轻,上方再服8剂而愈。

按:《张氏医通·头痛》谓:“烦劳则头痛,此阳虚不能上升,补中益气加蔓荆子。”《东垣十书》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外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分为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2]。因气虚不能上荣脑髓,故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补气升阳取效。

5 总 结

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补气为君,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健脾、升提下陷阳气之功[1]。为气虚所致病证,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可收效。

[参考资料]

[1] 许济群.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R249.7

B

1004-2814(2017)01-0084-02

2016-08-30

猜你喜欢

升麻方用益气汤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升麻的品种考证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升麻之思辨及临床应用❋
升麻蜜制工艺的优化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加减平胃散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及体会
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