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阳香菇兴衰与重焕活力的思考

2017-04-02汪丽莉

食用菌 2017年4期
关键词:菇农华阳菌棒

汪丽莉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古泉镇人民政府,安徽宣城242000)

位于安徽宣城市宣州区以南46 km处的溪口镇,是宣城市著名的“香菇之乡”。溪口镇总面积188 km2,有着丰富的杂木资源和独特的山区气候,森林覆盖率达87%,生产香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该镇华阳社区出产的华阳香菇更是宣城市特色农产品中一张闪亮的名片,2001年就成功注册“宣华”牌商标,被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作为安徽名优农产品,在苏浙沪的10多个大中城市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特别是在上海市场,一度占领了上海同类产品80%的市场份额。华阳曾是全国四大反季节香菇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全国以乡镇为单位的第四大食用菌生产基地。然而笔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华阳香菇不仅种植面积越来越小,整个产业也处于“走下坡路”的萎缩状态。

1 华阳香菇的生产历史

溪口镇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薄弱,为引导山区人民脱贫致富,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地政府经多方考察,决定引进香菇技术,在当时的华阳乡(即如今的溪口镇华阳社区)开始香菇生产。由于溪口镇气候环境独特,昼夜温差大,山泉水系众多,非常适合香菇生产。香菇引入华阳后,经过不断变革栽培模式,历时多年,逐步实现了规模、技术、品牌、流通四个方面的跨越,一举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反季节香菇生产基地。据农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宣州区香菇种植规模最高峰时约为2 000万棒,而溪口镇在2011年前后的香菇种植规模约1 800万棒,可见当时华阳香菇盛况。

华阳香菇种植模式大致分为以下3种:

1.11994-1996年,秋冬菇靠架生产模式该模式从福建省古田县引进。立秋前后开始制袋接种,10月底至次年4月期间出菇,所用菌种是Cr-66、Cr-04、L-26等短菌龄的早熟种。采用塑料拱型大棚,外盖遮阳网,棚内用小竹、木棍钉桩、扎架,将菌棒脱袋斜靠在木棍四周出菇,此为福建古田的“架子菇”模式。

1.21997-1999年,反季节栽培模式逐渐形成1997年,华阳菇农在浙江菇农的示范引导下,尝试在3-4月份制袋接种,在室内越夏以后,9月下旬下田出菇,所用菇棚为平顶草盖荫棚,内设小拱棚,覆盖薄膜,在畦床上扎架斜靠菌棒脱袋出菇,所用菌种为武香1号。这种栽培模式下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秋冬菇,于是反季节栽培香菇的菇农越来越多,制棒时间也相应提前。到1999年,已有菇农开始春节前制棒,7月份就可出菇,真正的反季节栽培开始成主流,此为浙江武义的“高温菇”模式。

1.32000-2002年,覆土栽培成主流1999年底,在上海农科院专家及浙江菇商的建议下,溪口镇从福建省长汀县引进反季节覆土栽培技术,这是当时技术最先进、经济效益最好的香菇栽培模式,于2000年在菇农逐步推广。尽管出现了如底层大量出菇、菇带泥沙等问题,同时面临2000年香菇行情的历史低谷,覆土菇仍能以优良的品质抢占市场而实现保本微利,而架子菇赚钱的却很少。主要是因为覆土菇菇质硬,菇柄短且正中,市场易于接受,凭此华阳香菇产业躲过了一劫。2001年覆土菇的比例明显上升,至2002年已基本上都是覆土菇了,此为福建长汀的“地栽菇”模式。至此,“反季节覆土栽培香菇”已为香菇主栽模式。覆土栽培技术推广以后,香菇质量大幅提高,巩固了华阳香菇在周边各大市场的霸主地位。

2 华阳香菇的现状

曾经火红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华阳香菇,近几年来栽培量不断减少,年产量已经由原来的1 800万袋下降到2015年的1 000万袋,2016年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目前该镇的香菇种植总量只有约500万袋。2016年年初,受寒潮暴雪影响,溪口镇倒塌香菇棚103个,很多产量不高的老菇棚倒塌后,菇农便不再重建了。金龙村是溪口镇目前最大的香菇种植地,当地的香菇种植户已不超过10户,还有一些是在本村种植的外地菇农,目前约21.9万袋。

香菇作为溪口镇乃至宣州区的一个特色产业,从曾经的红红火火到如今的不断萎缩,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

3 华阳香菇发展存在的问题

市场价格时有波动以及自然灾害抵抗能力较弱,都是导致“香菇之乡”产业渐趋萎缩的客观因素。笔者认为,华阳香菇日益萎缩的根本原因在品种与技术不匹配、生产技术存弊端、种植观念落后、产业外围层不发达等因素,加上东北香菇强势占领上海等华东市场,最终导致华阳香菇竞争优势丧失殆尽。

3.1品种与技术不匹配华阳过去种早熟的短菌龄香菇品种—武香1号,用草棚培养菌棒还是可以的,从1月接种到6月出菇;现在改种迟熟的长菌龄品种—香菇808,仍然用草棚养菌,菌棒就难以成熟了,导致9月底出现菌棒出不了菇、出假菇、红铁菇等不正常现象,香菇产量和品质下降。香菇808这个品种,菇柄短、硬度好、菇盖大小适中、菇形好,非常适合消费者习惯,而且产量高,栽培者有良好的种植效益。但是香菇808这一品种管理难度大,尤其是越夏时容易烧棒。华阳菇农的常用管理方法是脱袋覆土越夏,这虽然避免了烧棒的危险,但容易造成生棒脱袋,产量降低,在宣城市除了绩溪县,很少看到香菇808的优良性状。此外,武香1号理论菌龄60 d,香菇808理论菌龄为120 d,且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16~25℃)培养更长的时间,才能菌丝成熟。

3.2生产技术存弊端华阳菇农目前的灭菌方式是以高压锅炉或蒸汽发生器产生蒸汽灭菌为主,这种灭菌方式每次灭菌的香菇料袋应控制在5 000袋左右,但很多菇农为图省事,有的一灶灭菌量达到8 000~10 000袋,甚至一次就塞进了一两万袋,造成一灶灭菌时间太长,要三天三夜,还有的更长达四天四夜,不但大量消耗了培养料里的养分,也容易导致料酸败、后期杂菌感染、产量降低。另外,华阳的菇棚以“人”字顶的封闭棚为主,搭建材料为毛竹、编织布、薄膜和茅草,这种菇棚冬天没有增温保温效果,缩短了出菇时间,而且棚内湿度不够,造成菌棒出菇时间短影响产量。

3.3种植观念落后至今华阳许多菇农仍然沿袭传统的家庭型、小规模粗放型生产方式,缺乏科技兴菇和精深加工意识,相当一部分菇农因陋就简,利用废旧房屋、猪舍等生产。一部分农户的栽培技术仅停留在个人的生产经验和认识水平上,与国内科研院所相脱节,没有标准化生产概念,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组织化程度相当低,这种“户户搭灶、家家冒烟”的生产方式,导致生产技术标准不一,造成同一品种的产量和质量差别很大。

3.4组织化程度不高华阳香菇生产虽然已有近20年历史,但一直没能培育出一个起带动性作用的龙头企业,现有的协会沿袭传统的经营之路,推行小作坊式的运作模式,也难以承载做大做强香菇产业的重任,导致先进技术难以引进推广;“宣华”牌绿色食品标志没有发挥应有的品牌效益;产业各环节都呈现散兵游勇,各自为政的状况,常常是单枪匹马闯荡市场,有时甚至出现互相拆台的情况。此外,华阳从事香菇生产的人多,从事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的人少,对市场的把握、信息的收集与反馈能力较弱,难以按照市场需求及时组织生产和销售。

3.5东北香菇抢占市场在被“宣华牌”华阳香菇长期占领的上海等华东市场,品质和口感更好的东北香菇开始“攻城掠地”,逐步取代了名噪一时的华阳香菇。东北香菇以花菇、茶花菇为主,光面菇为次,集中在夏季的6-10月出菇,正好相当于南方的反季节栽培,宣城反季节香菇上市时,正是东北香菇上市时期,其香菇生产原材料成本比南方低,而且其独特的气候优势和林木资源更具备生产有机香菇的环境条件。因此,在福建、江西香菇规模大幅下降以后,大量质优价廉的东北香菇南下挤进华东的上海、南京等市场,对华阳香菇造成极大的冲击。同时,华阳香菇产品缺少精深加工,绝大部分产品仍停留在粗加工、初级产品层次,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使得菇价一直在低处徘徊。

4 华阳香菇重焕活力的思考

要解决华阳香菇现状问题,需要对现有的种植技术进行调整,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开发多元化优质产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打造品牌,重新抢占外地市场。

4.1改进现有香菇生产主要技术措施在目前仍然以香菇808为主要栽培品种的情况下,为培养成熟的菌棒越夏,发菌期间,只翻堆不刺孔,等到原基(瘤状物)长到菌棒的三分之二以上时再全面刺孔(刺大孔),每棒刺50~60个孔。提前制棒接种,力争12月(大雪-冬至)底前接种结束。严控灭菌时间,一般4 000~5 000袋10 h以内达100℃,30 h之内灭菌结束[1]。

搭建坐北朝南的冬夏两用菇棚,进入催蕾期后,严格控制棚内的温湿度,夏天降温保湿,冬天增温保湿。通常情况下,最适宜菇蕾萌发的相对湿度在80%~85%,一般采用棚内定时喷水来保持湿度,通常早、中、晚各喷水1次即可,温度不宜高于23℃,并根据具体温度情况采取不同的通风策略。当温度高于25℃时,每天早、中、晚各通风1次;温度高于20℃时,每天通风1次即可。在湿度控制方面,待菇蕾长到2 cm时,适当减少喷水量、降低喷水频率,正常情况下,每天早、晚各喷水1次即可。

香菇最佳采收时期为成熟度在七八成时,且保持不开伞、卷掩度好状态。生产中结合具体市场要求灵活掌握采收时间。临近采收时,可以视情况少喷水或者停止喷水,通常2~3 d喷小水1次较为合适,且喷水时不要喷到菇面上,以免降低其商品价值。在上一潮菇采收后7 d时间内封棚,并停止喷水,以便菌棒恢复弹性、菌丝恢复生长,待在菇脚孔长满菌丝后再进行注水,促进下一潮出菇。对于秋菇和越冬菇来说,注水稍多些为宜,确保注水后每棒质量在1.5 kg左右;对于翌年春菇来说,注水量不宜过多,以免带来烂棒问题,应当视菌丝生长情况和前2潮出菇量灵活掌握。

4.2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力华阳菇农以散户种植为主,不仅劳动力成本高,质量和产量也很难控制。据统计,香菇生产成本中人工费用占到50%以上,随着人员工资的不断上涨,其占比也随之提高,所以,要大力降低成本中的人工费用,必须从制种、栽培、采收、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全程推行标准化生产,推行“集中+分散”的香菇种管模式。“集中”即集中装袋灭菌;“分散”即分散到各种植户管理。一方面,集中可较好地解决装袋灭菌中的技术问题,分散有利于中后期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前期工作需大量劳动力,集中可实行机械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如同属宣城市的绩溪县,将以前作坊式的全过程生产香菇进行了社会化的再分工,将准备材料到菌棒生产这一复杂的技术要求高与菌棒排场出菇的简单管理这两道程序进行分离,前一复杂工作交由合作社完成,而农户则抛开菌棒制作这一技术复杂工作,直接进入到简单的田间出菇管理。该县2013年引入自动化菌棒接种机,该机器1 h能够实现接种1 200袋,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解放了劳动力,也大大缩短了农户的生产周期,降低了农户的经营风险,可以说是量与质的突破。

4.3推动香菇产业向着产品多样化、质量优质化方向发展加强技术培训力度,不断推广食用菌新菌株和新技术,提高菇农科技兴菇意识。大力发展食用菌产品精加工、深加工,不断开发生产附加值高的食用菌系列产品,如食用菌果脯、果冻、复合饮料,食用菌膨化食品、休闲食品、速溶食品,香菇酱、香菇佐料、香菇饮料、香菇保健品等,全方位、多元化方向发展,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提高品质档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如浙江庆元县的方格食用菌药业有限公司,从香菇、灵芝等食用菌提取真菌多糖,制成药剂胶囊和医药中间体,让食用菌的平均价值至少提升了5倍以上。

4.4扶持龙头企业,增强对产业的带动力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是开拓市场、创新科技、推进食用菌产业化的骨干带动力量,其实力的强弱和带动力的大小,将决定食用菌产业化的经营程度、规模和成效。当务之急就是要积极引进、培育和支持有发展潜力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开发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条,使之充分发挥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联合运作机制,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作为载体,充分发挥各自作用,不断推动香菇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壮大经纪人队伍,通过多种渠道组织他们培训学习,提高素质,增强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

4.5重视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一个成功的品牌,能带动一个地方整个的产业链发展。如浙江的“庆元香菇”,在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中,其品牌价值达48.63亿元人民币,在所有食用菌类公用品牌中居于首位,连续7年蝉联中国食用菌第一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华阳香菇2001年就已成功注册“宣华”牌商标,被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品牌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应加大推广应用的力度。一是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发展纯天然无污染有机香菇,同时引进先进技术改良香菇质量,保证香菇产品品质。二是制定出台香菇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安全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完善生产档案和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记载。三是积极开展产品国际认证,实现由间接出口向直营出口转变,通过做大市场来促进龙头企业规模的壮大。四是积极参加国内外展示展销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电子商务平台等形式,加大宣传推荐力度。

4.6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分散的菇农对国际国内价格、需求等信息后知后觉或不知不觉,盲目生产、重复生产等现象很普遍,多数单纯依赖贩子前来收购,在价格上有很大的依赖性和被动性。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举办农产品推介会、组织参加博览会、展销会、评奖评优活动,促进品牌建设和产品销售。积极建设香菇经纪人协会,发挥协会在提供市场信息、协调行业内企业关系、加强企业合作、共同开拓市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大政策引导,提供信息帮助,对菇农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立体式服务,建立完善农科教结合机制,引导菇农逐步改进种植工艺,并从种植香菇技术成熟的区域邀请相关专家,针对本地香菇种植遇到的难题进行指导,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培训,不断提高菇农科技兴菇意识和水平。

总之,笔者认为,只要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菇农不断改进种植技术,注重提升香菇质量,龙头企业走工厂化、集约化发展路子,搞好农业和工业的对接,华阳香菇一定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华阳香菇产业的明天将会更美好!

猜你喜欢

菇农华阳菌棒
Channel parameters-independent multi-hop nondestructive teleportation
香菇出菇期菌棒补水技术要点
菇农装袋忙
资源禀赋、技术认知与农户技术选择偏好
——基于10省700份菇农的调查数据
夏季高温期香菇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
陇西县香菇出菇管理规程
绿色发展战略视野下菇农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探索*
不同规模菇农经济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香菇注水时间怎样掌握
马钢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