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碎片化思维引导与整合路径探析

2017-04-02周丽妲王潇伟

关键词:素养思维大学生

周丽妲,王潇伟

(1.山东理工大学 法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2.山东理工大学 鲁泰纺织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

大学生碎片化思维引导与整合路径探析

周丽妲1,王潇伟2

(1.山东理工大学 法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2.山东理工大学 鲁泰纺织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

通过对大学生碎片化思维产生的社会背景及主要表现进行研究,提出搭建高校新媒体平台体系,整合碎片化信息;提升媒体素养,培养具有现代媒体素养的青年学生等方式,对大学生碎片化思维进行引导与整合。

大学生;新媒体;信息传播;碎片化思维

一、引言

“碎片化”(Fragmentation)本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文献,从20世纪90年代起,被广泛的应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各个领域。本文所提及的碎片化思维是相对于整体性思维而言,是指人们在较长时间接受多元片面、局部零散信息过程中养成的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新媒体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使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征愈加明显,也导致了信息受众者思维的碎片化。作为新媒体的主体接受人群,青年大学生的思维也呈现碎片化的趋势,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对大学生碎片化思维进行引导与整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下,也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

二、“因势而谋”:大学生碎片化思维产生的社会背景

新媒体是相对于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介,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形态媒介[1]7。与传统媒介相比,微博、微信、数字电视等新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渠道来源多样、更新频率迅速、内容丰富、参与反馈及时等特点。

有调查显示,青年学生对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的接触率在持续下滑,每日接触的比例分别为0.4%、0.5%、0.9%和0.7% ,时间集中在 0.5至1小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超过90%的大学生每日使用互联网时长超过两小时*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的媒体调查报告.http://news.sina.com.cn/m/dq/2015-07-20/doc-ifxfccux2802905.shtml。。2015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总数已达2.7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的79.6%,占整体网民的42.7%。6月,腾讯发布的《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3月,微信月活跃用户总数已达 5.49 亿,其中86.2% 的用户在 18—36 岁之间,平均年龄只有 26 岁。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

以上数据说明,新媒体等网络应用平台已经成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接收资讯、获取知识、人际交往、娱乐购物的重要渠道,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环境和学习生活方式,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三、“应势而动”:大学生碎片化思维的现状

著名的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说过,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2]121。新媒体在给人们带来快捷便利的海量信息资源的同时,也使网络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征愈加明显。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碎片化主要表现在传播主体、传播载体及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三个方面。在传播主体方面,新媒体的开放互动性和“去中心化”特征改变了传统媒介“中心”—“个人”的单向辐射的传播格局,打破了权威部门和精英人物的话语垄断[3]7。新媒体信息平台的普及使得每个社会个体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自由通畅的表达意见,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中心,其他个体也都可以对此进行意见表达,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4]54。在传播载体方面,传统媒体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书刊、广播、宣传栏等渠道进行信息传播,而互联网时代,个人门户网站、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热点渠道,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合乎自身需求的应用软件,这些软件的存在及使用上都呈现出“碎片化”的零散状态。在传播内容方面,网络传播的快速及时,一方面带来信息传播的便捷,但另一方面导致了信息的泛滥和冗杂,人们湮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个体接收信息的有限性与信息的无限制造形成鲜明对比,这就导致任何一个信息的侧面都有可能成为舆论中心,诸多的碎片信息使个体很难从中获取全面完整的观点。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导致了信息受众思维的碎片化。而作为新媒体的主体接受人群,青年大学生的思维也呈现碎片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维对象的局部放大,缺乏全局观念

大学生由于其自身阅历的局限及思想不成熟,在思维方式上往往将对信息某一方面的认知无限放大并固定下来,以点带面认为是事件的全部,把个案或特殊情况放大,以此认为这就是整个集体甚至整个社会的状况。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没有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研究,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事件的本质,缺乏整体思维和全局意识。

(二)思维方式的盲从性,辩证分析能力欠缺

新媒体便捷、快速、开放的信息传播使大学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自由选择并方便获取任何信息,“不知之百度知”成为他们习惯性思维模式,但很多时候对获取的信息却不能客观辩证的评价,缺乏深入调查和理性思考,跟风立论现象普遍。调查显示,青年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程度和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大学生原本应具有的创新精神、辩证分析及独立思考能力逐渐弱化。

(三)思维内容的主体化,主流价值观受冲击

信息的充分流动使多元化的思潮和价值观在网络汇聚并通过网络传播,片面化、极端化、表象化的快消式信息充斥网络,给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形成不再被传统教育所左右,更注重自身的诉求和个性的表达,更服从于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判断,以自我权利为中心,对主流价值观进行再评判、再思考,价值轨迹显现出“去大众化”趋势。

四、“顺势而为”:大学生碎片化思维的引导与整合路径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反过来科学的思维方式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因此,整合碎片化思维、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当代大学生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决定了大学时期是培养和建立大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间。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是现代社会和数字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此形势下,对大学生碎片化思维的引导和整合应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化零为整[5]57。对于高校来说,要搭建新媒体平台体系,优选整合碎片化信息;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应提高鉴别能力,提升现代媒体素养。

(一)搭建高校新媒体平台体系,整合碎片化信息

虽然传统主流媒介的中心话语权受到了新媒体的严重挑战,我们仍应保持对主流舆论阵地的坚守,同时也要主动搭台、构建体系,从网络空间入手,整合信息资源,构建高校多元化新媒体平台,做到发声有力,聚合视线,使新媒体“碎片化”的特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发挥积极作用。

1.主动搭台,构建高校新媒体体系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广泛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媒介和渠道,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宣传理念难以获得青年学生的接受和认同。面对话语权的转向,高校要做到主动融入,主动进场,在受大学生欢迎的媒介和平台上架设发声渠道。当前,面向大学生的新媒体平台数量不菲,但基本上是碎片化的、零散的,内容也是鱼龙混杂,这就需要高校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构建适应本校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新媒体平台体系,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需求的学生,点对点地推送信息,让学生享受“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信息传播服务体验。高校内部各新媒体平台要树立整体思维,转变自成一体、单打独斗的局面,从系统的、战略的角度加强合作,建立新媒体联盟、新媒体矩阵平台,逐步形成自身有特色、发展有合力的多元化路径格局,形成互联、互通、互动的新媒体平台体系。

2.发声有力,聚合青年大学生视线

高校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不能只拘泥于信息传播的层面,即将校园新闻、社会热点、励志故事等在平台中发布,从本质上讲这种传播思路和姿态方式只是传统媒介换了一种宣传形式,不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更无法产生影响效应。对于高校新媒体平台来说,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艺术设计等专业教师做指导,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骨干为主体的新媒体专业队伍,从内容设计选择、搭建载体、开展方式等方面加强主流意见表达,要积极掌握大学生关注热点,针对当前舆论热点、新闻事件等,主动回应,梳理信息脉络,提供整合后清晰客观的舆论观点,给予研究后辩证合理的现象解释,提供实践后行之有效的行动导向,扩大主流舆论中心的影响力,做到主动发声、发声有力。同时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融入大学生群体,俯下身子,转换话语体系,运用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话语模式进行信息的有效传播,在繁杂的言论场域寻找共同点、向心力,获得学生认同,吸引学生主动汇聚到平台体系中,融碎片为整体,引领舆论、思想及价值观导向。

3.强化交流,密切学校与学生联系

学校应密切与学生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了解、深入内心,从而实现行为的影响、思想的纠正和教育的管理。新媒体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最容易成为搭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活跃度高,敢于讲出心里的真实想法,学校与学生互动频繁,敞开心扉、直抒观念,老师便可通过这些言语了解学生,给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帮助,学生也能深刻地感受到学校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关注与重视,真实地体会到学校对学生的关心与照顾。新媒体的温情沟通使学生对学校产生一种依赖和归属感,使学生感觉到学校化管理为沟通,让学校管理多样化,在虚拟环境里产生更大的向心力,进而密切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实现对于学生的影响、关爱、引导和管理。

(二)提升媒体素养,培养具有现代媒体素养的青年学生

面对新媒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应接受现实,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体素养,理性面对新媒体信息。所谓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就是认识、评判以及运用媒体的能力与态度,指人们面对媒体信息时应具有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思辨反应能力等[6]69。20世纪末,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就把媒体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亚洲的日本、台湾、香港在21世纪初开始持续关注媒体素养教育。今后应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培养大学生媒体素养。

1.提升大学生媒体认知能力

媒体认知能力是媒体素养的基础,包括对媒体功能、媒体性质及传播规律以及媒体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关系等的认识。大学生在面对媒体信息时,应具备鉴别意识,要明白媒体信息往往带有建构的成分,作为受众所接收到的信息是经过人为筛选、整理、包装过的信息,是媒体精心打造的现实,反映的只能是事实的部分,而非事实全部。各种媒体并非是纯粹的独立机构,首先,当今媒体的运作往往具有商业色彩,有明确的经济利益目标受众,人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不自觉的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同时,媒体也是意识形态、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其传播的信息不可避免的带有国家、阶级和阶层的利益色彩,各种政治力量也会以意识形态的形式留存于媒体信息之中,与政治联系紧密。

2.培养大学生媒体思辨能力

媒体思辨能力是媒体素养的核心要素。面对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海量信息,有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被动的全盘接受,将别人的观点当作自己的观点;另一种是具有媒体思辨能力,对接收信息的价值进行分析、辨识和批判性的思考并做出自己的选择。大学生在解读媒体信息时,要有清晰地辨识能力,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识别出哪些是虚假信息,哪些是冗余信息,抓住信息的关键点、核心点,穿越媒体构建的迷雾,不被媒体牵着鼻子走。对于不同的声音采取包容的态度,对自己所持有的价值观念、追求的生活方式有清楚的认识,并能理性地决定是否要对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调整。与此同时,新的媒体时代,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大学生还要对自己媒体行为进行反思,分析自己的行为是否对媒体提高信息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

3.养成良好的媒体使用习惯

良好的媒体使用习惯是媒体素养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首先,信息获取渠道要多元化,不能单单依赖于新媒体。新媒体只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大学生要结合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传统媒体等途径来获取知识、认知世界,多渠道的信息来源是理性判断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必要条件[7]17。其次,新媒体使用的内容要合理、多样,不应仅限于娱乐休闲,而要将资讯获得、学习需要、人际沟通交流、休闲娱乐相结合。最后,新媒体使用过程中要遵循法律、道德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和道德文明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网络自我道德意识和社会道德责任意识。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和网络知识产权,不对他人做人身攻击,不抄袭、恶意篡改他人作品。

[1]陈丽娜.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9(10).

[4]童世骏.文化软实力[M].重庆: 重庆出版社,2008.

[5]郭智勇.传媒“碎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1).

[6]张冠文,于健.浅论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3,(13).

[7]侯云霞,韩梅.对素质教育的哲学分析 ——从系统性到整体性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责任编辑 石学军)

2016-09-12

2017年度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青年学生碎片化思维引导与整合路径探析”(17AJY038)。

周丽妲,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历史学硕士;王潇伟,女,山东烟台人,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讲师,化学教育硕士。

G206

A

1672-0040(2017)02-0093-04

猜你喜欢

素养思维大学生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