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心静脉长期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7-04-02纪伯玲朱春林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15期
关键词:血透内瘘维持性

侯 晶,纪伯玲,朱春林

(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200)

中心静脉长期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侯 晶,纪伯玲,朱春林

(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200)

目的 研究中心静脉长期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4例,观察患者透析的充分性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1例患者中,导管血栓2例,血流不畅1例,感染性发热1例,隧道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13%。结论 长期导管对内瘘功能缺失、自身血管条件较差的血透患者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透析方法,透析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心静脉;长期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往往需要良好的血管通路来确保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以及透析的充分。当前,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最为理想的长期血管通路,主要是由于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流量较为充分,且感染率和血栓的形成率都较低。但对于无法建立内瘘的少部分患者来说,只能以长期管作为建立血管通路的选择[1]。本文主要研究中心静脉长期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16例;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87岁,平均年龄为(63.46±5.62)岁。本次所选患者入选标准为:血管条件较差且无法自行血管造瘘的患者;多次造瘘导致内瘘闭塞无法再次造瘘的患者。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并经患者家属签字确认。所有患者均进行定期随访。

1.2 方法

(1)术前准备:超声检测双侧颈内的静脉,观察内径的宽度、是否存在血栓以及动脉伴行关系等。

(2)置管方法:在介入室进行手术,以患者的右侧颈内静脉作为置管位置,选择美国Quinton泰科公司生产的Permcath双腔导管进行置管,当患者的局麻产生效果时,将颈动脉向内推开并从右乳头方向将穿刺针缓慢刺入。进针时要同时回抽直到看见回血,将穿刺针进行固定并将导丝置入静脉。用扩张器把患者的皮肤进行扩张,并将可撕脱性静脉鞘置入其中,沿静脉鞘的外壁作一道横切口,长度为1~1.5 cm。从右锁骨的中线下大约2 cm的位置对皮肤进行切开,将导管从切口处的隧道引入静脉。在导管进入鞘管的同时,将静脉鞘进行撕脱。用C臂机进行导管的导引,将其置于右心房0.3~0.5 cm的入口处。封管采用肝素钠导管,将皮肤和硅胶翼用缝合线固定后,用络合碘进行消毒并包扎。

1.3 透析使用

为降低导管隧道中出现出血情况的发生,通常在置管后的第2天进行透析。观察并记录患者在透析时的血流量、静脉压和血流的通畅程度,并观察患者在透析时是否存在发热、寒战、血肿和渗血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所有患者的置管均一次成功,其透析时的血流量为200~300 mL/min,透析足够充分。所有患者中,有3例因非导管因素死亡退出观察,其余患者均在使用。剩余31例患者中,导管血栓2例,血流不畅1例,感染性发热1例,隧道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13%。对其进行处理后,所有患者的症状均得以缓解或消失。

3 讨 论

血管通路的功能良好是血液透析得以高质量完成的保障,如果患者出现内瘘失败,且难以用人工血管代替时,其生命维持往往需要依靠长期管。在置管时,为避免发生并发症,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置管术前,对患者进行彩超评估,观察其颈内的静脉是否有畸形或变异等情况;(2)对导管的出口位置进行选择,并进行体表标记,以防放置导管时出现过深或过浅的状况;(3)插入穿刺针后,可将针尖的斜面和导引钢丝向胸骨一方转向,避免锁骨下静脉受到误伤;(4)同时进行置管和撕鞘时,应将导管鞘口顶住,一边进管一边撕鞘,避免出现大出血;(5)为防止血管损伤及心律失常,扩张器不能太过深入;(6)扩张时要将所有皮肤和皮下组织扩张开,以使扩张充分;(7)进针时按所需弧度弯曲皮下隧道针,该弧度应避免过锐以防止导管出现扭曲情况[2]。

长期导管中,常见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和血栓。其中,感染是长期导管失去功能的主要原因。要避免感染,应加强预防,因此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流程,并提高熟练度,以减少空气污染;透析开始前要对导管的接头处和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透析完成后将导管用生理盐水冲净后再行封管,以降低感染和血栓的发生率。如果患者出现隧道口感染,可采用莫匹罗星软膏治疗;如果患者出现导管内感染,可采用广谱抗菌素进行治疗,并采用抗生素进行封管。血栓是长期导管的另一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留置导管的使用时间过长或管路扭曲等原因引起,若患者出现血栓,应及时进行溶栓处理[3]。

本次研究中,31例患者中,导管血栓2例,血流不畅1例,感染性发热1例,隧道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13%。由此表明,长期导管对内瘘功能缺失、自身血管条件较差的血透患者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透析方法,透析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唐 荣,周巧玲,彭卫生,等.经皮颈内静脉长期导管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4,13(2):124-125.

[2] 李正胜,谢 娟,卢晶晶,等.216例维持性血透患者长期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6,38(2):61-62.

[3] 谢 娟,李正胜,程晓娟,等.血透患者中心静脉长期导管管腔内血栓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4,7(2):3747.

本文编辑:刘帅帅

R318.16

B

ISSN.2095-8803.2017.15.165.02

猜你喜欢

血透内瘘维持性
高频超声监测自体动脉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的价值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研究进展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预防
超声对规律血透患者造瘘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观察思维导图护理干预在老年血透患者中的应用
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红细胞增多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两种治疗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镇痛效果比较
透邪止痒汤治疗维持性血液净化患者皮肤瘙痒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