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癔症患者家属探视的护理干预

2017-04-02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15期
关键词:癔症急性期入院

高 萍

(甘肃省酒泉市中医院,甘肃 酒泉 735000)

·精神科护理·

癔症患者家属探视的护理干预

高 萍

(甘肃省酒泉市中医院,甘肃 酒泉 735000)

目的 探讨癔症患者住院期间对家属探视的护理干预。方法 选择100例住院治疗的癔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 癔症患者住院期间家属合理探视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疾病康复。结论 家属探视对癔症患者的情绪影响具有两面性,掌握适当的探视时机,是促进癔症患者疾病康复的重要环节。

癔症;探视;护理干预

癔症或称歇斯底里,是指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疾病[1]。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引起的一组病症。其症状表现可具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有时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癔症患者住院期间探视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不适宜的探视可延缓病情康复或致疾病反复。因此我们采用探视干预方式,指导患者家属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的不同阶段给予探视或不探视。使患者的病情尽快改善,缩短住院周期,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2014年我院精神科共收住癔症患者100例,按CCMD-3标准,诊断为癔症性精神障碍90例,主要症状表现为情感爆发、癔症性精神病、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10例,主要表现为感觉缺失、感觉异常、感觉过敏、癔症性抽搐、癔症性震颤等症状。患者均采用封闭式病房管理模式,采取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对症治疗的方法。住院期间,100例患者均在住院不同阶段安排了探视。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 急性期(入院2周内)谢绝家属及亲属探视,实行全封闭式管理。

1.2.1.1 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向患者家属讲解患者病情特点及治疗方案,解释限制探视的必要性。介绍病区环境、病区管理模式、相关管理规定及患者日常生活安排,减轻家属顾虑,告知其主治医师及科室的联系方式,便于家属随时了解病情,并在在患者病情好转后及时通知家属来院探视,与家属建立相互的信任,使其接受限制探视的要求。

1.2.1.2 做好患者基础护理。以和蔼的态度关心、理解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及医护人员,满足患者合理要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密切观察卫生清洁、衣着、饮食、睡眠、排泄等方面的情况,及时予以协助。做好用药护理,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管理规定,使其了解自身疾病,主动配合治疗。

1.2.1.3 做好安全护理。新入院患者,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并向家属做好解释,杜绝玻璃、刀剪、绳索、药品等危险物品携入病区。每天由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用物进行检查整理。严格执行精神科分级管理制度,及时巡视,对严重行为紊乱者,及时采取保护性措施,避免意外[3]。

1.2.2 疾病恢复期(入院2周后),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安排探视。

1.2.2.1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经主治医师对患者精神状况、情绪等进行评估后合理安排探视。根据患者意愿安排探视人员,向探视人员讲解患者病情转归及安全探视的注意事项,探视时间不宜过长,人员不宜过多,指导家属积极配合,营造良好的亲情氛围,注意语言、行为,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的精神刺激。对家属所带用物及时进行检查,杜绝危险品带入,强调用物的安全性。

1.2.2.2 探视期间,由护士向家属介绍患者目前病况及表现,接触患者时应注意的问题,建议交谈内容,避免过激言语,具体指导家属接触患者和与患者交流的技巧,多给患者安抚,劝慰,理解和同情,提供物质与心理的支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对情绪不稳定者,及时终止探视。对探视后强烈要求出院的患者,应耐心地解释,取得患者配合,并约好下次探视时间,告知家属准时探视。探视结束后,仍应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避免情绪波动引发意外。

1.2.3 疾病康复期,指导家属及时探视,给予患者理解与关心,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根据患者需求增加探视次数,做好患者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在家属陪同下适当外出或办理假出院,以逐渐适应社会环境。

2 结 果

通过统计对比发现,入院后2周内的患者BPRS(简明精神病量表测评)[2]评分高于2周后的患者,分数越高病情越重,提示处于急性期状态。急性期(入院2周内)患者安排探视者42例,住院天数5~45天,平均28天,探视后病情加重者12例;急性期限制探视,康复期(入院2周以上)安排探视者58例,住院天数3~32天,平均住院天数19天,探视后病情加重者3例。护理观察发现,急性期状态的患者因处于病态思维中,不能接受和理解家属探视是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患者症状表现较为丰富、具有表演性、夸大、做作、且不易配合治疗、症状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急性期限制探视者,患者症状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对治疗的配合性亦较好。

3 讨 论

癔症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常见的心理因素有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使病人感到委屈、气愤、羞愧、恐惧等。癔症患者的发作具有高度暗示性,容易接受周围人言行举止的影响,且暗示性取决于患者的情感倾向,如对某个人具有情感倾向则容易受到暗示[3]。因此,对急性精神症状的患者来说,过多的探视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会刺激患者,使其情绪不稳,症状加重,或过于依赖家属,纠缠家属,不安心住院,导致对治疗护理不合作,延缓疾病康复[4]。针对癔症患者疾病的特点,家属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把握适宜的探视时机和探视次数,让患者避免受到亲属情绪、语言及行为的影响,减少不良情绪的刺激及暗示。适时给予患者鼓励与支持,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应对创伤体验及困难,恰当处理人际关系,增强患者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

[1] 刘哲宁,许东梅,雷 慧,等.《精神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170.

[2] 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出版,2009:263-266.

[3] 李秀玲.住院精神病人首次被探视后的观察及护理[M].山东精神医学,2002,15(2):113.

[4] 吴建红,梅红彬,张春娇.现代精神障碍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10,155.

本文编辑:刘帅帅

R473

B

ISSN.2095-8803.2017.15.132.02

猜你喜欢

癔症急性期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住院医师入院教育实践与效果探索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一场聚会引发的癔症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期61例
职院学生癔症性晕厥临床处理
大学生癔症急性发作时的护理及复发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