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粮食去库存对策研究

2017-04-01刘笑然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7年1期
关键词:收购价格稻谷库存

刘笑然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玉米分会,长春 130021)

新形势下粮食去库存对策研究

刘笑然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玉米分会,长春 130021)

近两年我国粮食生产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粮食政策调整初见成效,尤其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已有重大进展,过高粮价开始下降,三大主粮库存增速减缓,市场对粮食资源配置和供求调节基础作用增强。但三大主粮高库存问题仍未有效解决,去库存缓慢将对我国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和粮食经济健康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粮食高库存成因,主要由国家粮食政策价格过高造成,过高的政策价格一方面促进粮食产量提高、收购量和进口量增加;另一方面抑制粮食消费和竞价销售,导致三大主粮供大于求,库存过高。粮食高库存产生系列负作用,去库存进展明显滞后,玉米去库存措施力度有限、稻谷去库存未提上日程。综上所述,在分析已有去库存建议基础上,明晰了解决粮食高库存思路和原则,提出“补大豆、压玉米”,采取强有力短期措施解决粮食去库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粮食资源配置;去库存;供求调节

一、粮食高库存状况

2012年以来,随着我国三大主粮产量不断提高,国家政策粮食收购数量大幅增加,而拍卖成交量低迷,导致国家政策性粮食库存持续增长,尤其是玉米、稻谷库存远超合理水平。据2008年以来《粮油市场报》发布的各年度粮食收购进度数据计算,从政策收购启动时间开始至2016年9月底,全国三大主粮政策性库存已高达3.88亿吨左右。其中政策性玉米库存量25 313万吨,库存消费比约137%;政策稻谷库存约9 500万吨,库存消费比约50%;政策小麦库存约3 850万吨,库存消费比约35%,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加上国家与地方专项储备和少量社会库存,总库存量和库存消费比会更高,远超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17%~18%粮食安全系数。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系数应更高,但大部分研究均认为库存消费比在25%左右即可完全满足我国粮食安全需要。面对巨大粮食库存积压,2015年10月8日国家粮食局发布通知中用两个“前所未有”形容当前粮食储存形势,“目前我国粮食库存达到新高,各类粮油仓储企业储存的粮食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储存在露天和简易存储设施中的国家政策性粮食数量之多也前所未有”。

二、粮食高库存成因

当前国内粮食高库存主要由国家粮食购销政策造成。2004年以来,随着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全面放开,国家陆续出台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和玉米、大豆、油菜籽临时储存收购政策(以下统称政策),对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近年来政策粮食收购价格不断提高,不仅远高于农民种粮成本和市场价格,且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成为常态。据2004以来《粮油市场报》各年刊登的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和玉米临时储存收购价格显示,自2008年玉米临时储存收购政策出台至2013年,玉米临储收购价格由1.50元/公斤提高至2.24元/公斤,涨幅49%(见表1)。自2004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出台至2014年,粳稻最低收购价格由1.50元/公斤提高至3.10元/公斤,涨幅107%。过高粮食政策购销价格,既刺激粮食产量提高、收购量和进口量增加,又压低消费量和拍卖成交量,导致三大主粮连年供大于求,库存量不断增加(见图1)。由此导致以下结果。

图1 高库存形成原因

表1 临时存储玉米收购价格变化

表2 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变化(元/公斤)

(一)粮食产量提高,政策品种供给增加

较高政策收购价格不仅可使农民种粮获得较好收益,且无市场销售风险,可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推动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连续12年增长,尤其是三大主粮种植面积与产量增长较快(见图2)。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38 117千公顷(57 174.9万亩),较2004年增加49.8%;玉米总产量22 463万吨,较2004年增加72.4%。稻谷播种面积30 213千公顷,较2004年增加6.5%;稻谷总产量20 824.5万吨,较2004年增加16.3%。小麦播种面积24 141千公顷,较2004年增加11.6%;小麦总产量13 019万吨,较2004年增加41.6%。三大主粮播种面积大幅增长挤压其他品种种植面积和产量,导致供求结构和种植结构失衡,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减少,进口量增加。

图2 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

(二)政策收购量增加,粮食大量涌入国库

随粮食产量提高,粮食收购量不断增加。由于国家政策粮食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农民自然将粮食卖给国家,由此导致三大主粮大量收入国库,成为国家政策性粮食库存。据国家粮食局数据统计,自2008年10月至2016年4月底,国家先后启动8批玉米临储收购计划,累计在东北收购临储玉米3.5712亿吨,其中2015年临储玉米收购量12 543万吨,超过当年东北玉米产量(见表3)。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收购,自2005年启动至2016年2月底,累计收购16 177万吨,其中粳稻7 169万吨(见表4)。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收购,自2006年启动至2016年9月底,累计收购28 049万吨。

表3 历年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情况

表4 历年最低收购价格收购稻谷数量(万吨)

(三)粮食进口量增加,加剧供求矛盾

近年虽国内三大主粮供大于求,积压较多,但因市场价格过高,进口量不减反增。据海关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累计进口玉米472.8万吨,出口玉米1.11万吨,净进口玉米471.7万吨,较上年增加82%。累计进口大米335.0万吨,出口大米28.6万吨,净进口大米306.4万吨,较上年增加43.3%;除正常途径进口,还有部分走私大米进口。由于国内玉米价格较高,进口玉米受配额限制,近年来可替代品玉米作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粮食品种进口大量增加。据海关数据,2015年中国进口高粱1 069.0万吨,同比增加85.3%;进口大麦1 073.2万吨,同比增加98.3%。进口玉米酒糟(DDGS)682.1万吨,同比增加26.0%;三种替代产品进口总量达2 824.3万吨(见图3、4,表5)。

图3 我国玉米进出口量

图4 我国大米进出口量

表5 我国主要粮食品种进口数量(万吨)

(四)抑制粮食消费,加大供求失衡

近年,由于国内粮食价格较高,饲料生产和粮食深加工原料成本上升,下游需求萎缩,消费量减少。尤其玉米90%以上用作饲料和工业原料,价格上升后,替代品进口大量增加,进一步减少玉米消费。由于我国粮食消费无统计数据可查,仅能根据有关资料测算。估计2014~2015年度(粮食消费量一般按市场年度计算),我国粮食(不包括大豆)消费量约5.545亿吨,较消费量最高的2011~2012年度减少6 625万吨,减幅达10.7%。其中,玉米消费量下降最明显,约17 025万吨,较2011~2012年度减少1 710万吨,减幅为9.1%。稻谷消费量约19 130万吨,较消费量最高的2012~2013年度减少1 020万吨,减幅为5.1%(见图5、6)。

图5 我国玉米消费量变化情况

图6 我国稻谷消费量增长情况

(五)竞价销售不畅,成交量低迷

由于国内市场需求不旺及进口粮食冲击,加之政策拍卖粮食价格较高,导致玉米、稻谷拍卖成交量低迷。据2008年以来《粮油市场报》发布的各年度粮食竞价销售数据计算,自2008年10月竞价销售启动至2016年10月拍卖结束,临储玉米拍卖累计成交10 399万吨(见表6),约占同期临储玉米收购量29.1%。从2011年初至2016年9月底,政策稻谷累计销售量仅1 693万吨,其中2016年销售661万吨。

表6 历年临时存储玉米竞价销售情况

三、去库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过高的政策性粮食库存虽可较好保证粮食供给,但也产生许多负作用。一是粮食品质下降,损耗严重。粮食储存不仅存在自然损耗和减量,品质和食味也逐年下降,时间过长会失去食用价值,只能转作饲料或肥料。二是储存费用增加,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粮食储存不仅需要保管费、烘晒整理费、入库出库费等,还占用大量银行贷款,需支付利息,这些均需国家财政支付,增加国家财政负担。三是仓容不足矛盾突出,超正常建库将导致大量浪费。由于粮食库存非正常大量增加,原有粮食储存能力无法满足需要,国家不得不大规模投资建库;一旦粮食库存恢复正常,新建粮食仓储设施将大量闲置,造成财力、人力和土地巨大浪费。四是粮食库存管理难度增加。由于粮食库存超正常增加,国家部分政策性粮食不得不委托社会企业代储,导致管理难度增加,个别代储企业以陈顶新情况时有发生;大量政策性粮食储存在露天和简易存储设施中,安全隐患较大。五是影响市场作用发挥。巨大库存使粮食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状态,对未来粮食市场价格走势产生较大下行压力,使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非政策粮收购企业因担心国家低价泻库存而不愿经营和储存粮食。六是阻碍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进程。针对粮食购销中现存问题,国家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已经开始,核心是实行价补分离,由市场决定价格。但在庞大粮食库存作用下形成的市场价格必然远低于粮食实际价值和均衡价格,使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和粮食经济正常运行所需供求大体平衡格局无法实现,国家不仅需支付大量生产者补贴保证种粮农民基本收益,甚至需通过保底收购解决卖粮难问题,改革推进速度受阻。

四、粮食去库存进展及存在问题

面对粮食高库存带来的系列负作用,国家粮食政策调整和去库存初见成效。2015年9月,国家首次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格;11月2日公布《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2020年减少“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5 000万亩以上;2016年3月28日宣布从当年起将东北四省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虽然这些政策和措施对粮食去库存起到积极作用,但去掉近年积累的庞大玉米、稻谷库存,力度仍不足且时间过长。

(一)玉米去库存措施力度有限,所需时间过长

上述三项政策陆续出台后,国内玉米价格大幅下降,种植面积、产量和进口数量均减少。但通过数据测算,未来几年,调减“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5 000万亩,约占2015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8.7%。但由于该地区耕地条件差、产量低,最多可使玉米产量减少5%,即约1 120万吨;限制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可增加国内玉米消费约2 500万吨;价格降低可促进玉米饲料和工业消费需求增加约1 500万吨。措施全部发挥作用约可减供增消玉米5 000多万吨。然而,至2016年4月30日临储玉米收购结束,共收购东北四省区2015年新产玉米12 543万吨,10月下旬拍卖停止,共拍出临储玉米2 183万吨,年结余量达10 360万吨。预计2016~2017年度玉米将供大于求,将新增2016年玉米库存约5 000万吨,2017年9月底临储加社会玉米库存量将达3亿吨。据此推算,若无强有力措施出台,仅依靠调减玉米面积和购销市场化去库存,玉米由“低增长→零增长→负增长→去掉超储库存”至少需8~10年,且每年需净减少玉米库存3 200万吨以上。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国内除大豆外,其他种植品种市场需求已基本饱和,出口缺乏竞争力,难以大范围替代玉米种植;二是完全任由市场发挥作用,使价格降至玉米产量大幅减少水平,可能导致农田大量弃耕和较多农民失业;国家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粮食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可能出台一些类似保底收购措施,一定程度上影响去库存速度。

(二)稻谷去库存未提上日程

稻谷去库存至今未出台具体措施。2016年4月28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发布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提出,稳定稻谷面积,2020年水稻面积稳定在4.5亿亩,优质稻比例达80%;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2020年末稻谷自给率稳定在100%,均未提及调减稻谷种植面积和产量。稻谷仍执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基本未下调,相比玉米效益优势增强,种植面积和产量仍呈增长态势。据《粮油市场报》数据,2015~2016年度末,我国政策稻谷库存增加2 975万吨,库存总量达9 500万吨左右,虽低于玉米库存量,但也达近亿吨水平。稻谷与玉米和小麦相比存储年限较短,一般仅2~3年,口感和品质下降快,保管一年食味品质即大幅下降。且稻谷去库存更难,因稻谷基本用于口粮,消费刚性强、弹性小,去库存仅能着重从供给侧入手。

五、现有去库存建议及其分析

针对当前我国粮食高库存问题,各方面提出的去库存措施与建议,主要针对玉米,仅少数提及稻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调整种植结构减供给

2015年农业部提出调减“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5 000万亩以上,占当年全国玉米面积8.7%,且调减区多为低产田,折合产量减少不足5%。因此,即使目标完全实现,也仅减少玉米产量约1 000万吨。我国北方地区地处世界第二大玉米带,适合种植玉米,目前国内玉米价格已大幅下降,但效益仍相对较好,尚无其他作物可大量替代玉米。种植青贮玉米和饲草虽减少籽粒玉米产量,但单位面积玉米饲料利用率提高,将减少玉米消费量,增加玉米库存;杂粮市场基本饱和,缺少销路。进一步大幅调减玉米种植面积须由比价和收益变化等有效措施引导。

(二)通过市场调节作用去库存

政策收购价格过高是国内粮食高库存形成根本原因。因此,提出实行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新机制后,通过价格回归市场,市场发挥调节作用,可减少粮食供给,促进粮食消费,去掉过多粮食库存。但目前我国玉米和稻谷库存过大,完全由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在巨大库存压力下,玉米和稻谷市场价格跌至均衡价格以下才能达到去除高库存效果,但所需时间很难预计,代价较高。一是由于目前国内除大豆外,农作物市场基本饱和,调结余地较小,可能导致大量农田弃耕;二是严重影响农民利益和收入,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国内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三是由于收益下降和部分耕地弃种,导致部分农民生活困难,拉大城乡贫富差距,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三)促进深加工转化,扩大玉米消费

通过补贴玉米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减少税收,增加燃料乙醇生产等办法,促进企业增加生产,扩大玉米消费。一是玉米深加工产品需求市场可扩容量有限。目前我国玉米深加工业产能过剩较多,有较大增产潜力,但制约其产量增加核心问题是国内淀粉糖、白酒、味精、氨基酸等下游产品需求基本饱和。即使国内产区玉米收购价格降至1 400元/吨,并实行出口退税,今后3~5年,年均工业玉米消费量最高约7 000万吨,比2015年增加消费约1 500万吨。且玉米深加工产量增加会挤压国内蔗糖和薯类酒精等生产,导致产品生产萎缩,不利于玉米深加工行业调结构、提水平,减少落后产能。二是饲料消费增长困难。近年,随着我国人均肉蛋奶消费升至较高水平及人们健康消费意识增强和社会老龄化加重,饲料玉米消费由前几年快速增长转为正常增长,并出现阶段性下降,猪肉进口增长也减少部分饲料玉米消费量。今后3~5年,如高梁、大麦、DDGS等年进口量均减至100万吨以下,产区玉米收购价格约1 400元/吨,饲用玉米年均消费高点约13 000万吨,较2015年增加玉米消费2 000多万吨。三是生产燃料乙醇代价较高,且存在遗留问题。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粮食生产成本高,主要靠高补贴带来的高化肥、高农药、耕地高强度利用为代价取得增产。据预测,未来几年国际石油价格仍将在50美元/桶左右波动,折合460美元/吨,人民币3 200元/吨。相较于高代价种出玉米再生产燃料,从国际市场购买原油更划算。从长远看,我国粮食供求始终处于紧平衡趋势,一旦国内玉米库存恢复正常,新增产能如何处理也成问题。我国乙醇汽油在试点地区强制推广使用,其用量与车用汽油消费量相关。要增加消费,一是扩大试点地区范围,新建混合站,增加储存设施和专用运输车辆等;二是扩大试点地区乙醇添加比例,由目前10%提高至15%。目前,我国四个定点企业年产乙醇约245万吨,消耗玉米约800万吨,即使增加50%产量,只能多消耗玉米400万吨。

(四)减少进口,扩大出口

目前国内三大主粮市场价格与世界市场价格相差仍较大,玉米价格虽较2015年上半年下降30%以上,但在南方港口仍比进口玉米高200~300元/吨;稻谷价格基本未变,南方籼米价格比进口大米高1 000元/吨左右;巨大差价使我国三大主粮扩大出口可能性很小。我国现已加入WTO,世贸规则也不允许通过直接价格补贴促进粮食出口。预计未来3~5年,通过降价限制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已经很不错了,要想扩大玉米出口难度更大,因替代品进口量减少已计入玉米工业和饲料消费增加量中,除非玉米价格继续大幅下降,或能增加少量玉米及其深加工产品出口。

(五)通过补贴降价促销

销售低迷也是导致政策性粮食高库存原因之一,因此提议通过增加补贴降低拍卖价格或实行运费补贴促进销售。一是通过降低拍卖价格促销售。目前国内玉米、稻谷需求基本饱和,通过补贴降低拍卖价格虽可在当年促销国家政策库存玉米,但会相应减少市场销售数量,市场需求实际未扩大,多销的政策粮食会在下一年收购中流回国库,或积压在企业和农民手中,使社会企业更不愿收购和经营粮食,与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目标背道而驰。长期看基本无效果且负作用较大。因此,2016年9月,国家粮食局在《关于切实做好今年东北地区玉米收购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库存玉米销售将按不打压市场原则确定销售价格,合理把握销售时机、节奏,维护市场平稳运行。二是实行运费补贴促进销售。目的是让南方企业多购买国内玉米,少进口玉米及替代品。北方企业对此政策较抵触,补贴南方企业粮食运费将导致其原料采购成本降低,竞争力增强,北方企业因原料成本相对升高而降低竞争力,严重扭曲价值规律作用,产地加工优势无法发挥。

由此可见,除降价促销外,即使其他措施全部采用,每年多则可减少玉米供给1 000万吨,扩大玉米消费4 000多万吨。而2015~2016年度仅临储玉米购销平衡结余量就达1亿多吨,这些措施仅能减缓玉米库存增速,无法达到去库存目的。稻谷去库存措施仅包括控制进口和打击走私,即使实现也只能少量减缓库存量增速。

六、解决粮食高库存的思路和原则

(一)总体思路

根据当前我国粮情及高库存产生原因和去库存迫切性,粮食去库存总体思路是,一方面积极推进和完善粮食收储制度改革,重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决定性作用,抓紧建立起有利于保持粮食供求平衡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使粮食库存不再非正常增加;另一方面除适度促进消费和控制进口,重点从供给侧入手,采取阶段性强有力措施,尽快去掉多余玉米和稻谷库存,使粮食库存早日恢复合理水平。

(二)主要原则

粮食去库存涉及多方面利益和问题,复杂而急迫,需把握相关原则,科学去库存。

1.合理平衡各方面利益

认真研究各方面诉求,合理平衡各方面利益,力争使农民利益少受损,国家财政少支出,地方和企业利益适当兼顾,不增加消费者负担。

2.成本最低

建立粮食库存与去掉粮食库存均需付出一定代价,应认真科学设计并综合权衡各种方案,力求经济、政治和社会成本综合代价最低。

3.遗留问题最小

去库存既要考虑当前,也要考虑长远。不能因减供给任由种粮收益大幅下降,严重影响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不能因扩大消费而盲目增加生产,使库存恢复正常后出现产能问题;建库扩仓应考虑库存恢复正常后利用问题,避免闲置浪费。

4.可操作性强

去库存政策和措施必须从实际出发,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多利用经济杠杆,少利用行政命令,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决定作用;不能理论脱离实践,避免因实际操作难度大或成本高而无法落实。

七、去库存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思路、原则及高库存危害,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去库存与粮食政策调整不同,必须采取强有力短期措施尽快解决,减少由高库存带来的各种负作用,为粮食收储体制改革推进奠定良好基础。具体措施可概括为“补大豆、压玉米”,两年内解决问题。

具体而言,在今后1~2年内,将大豆目标价格提高至5 200元/吨左右,并将东北地区生产者补贴拿出一部分用于改种大豆补贴,使种植玉米收益明显低于大豆。大豆由国家指定收储企业在东北和华北地区敞开收购,以略低于进口大豆价格尽快售出,不增加库存。同时,国家以1 400元/吨左右甚至更低价格销售库存玉米,保证国内市场供应,控制玉米及替代品进口,促使农民在政策实施期内将种植玉米耕地大量改种大豆,年产3 000多万吨大豆,即可减少1亿吨玉米产量。此外,玉米销售价格降低将刺激国内玉米消费增加和深加工产品出口,1~2年即可基本消化多余玉米库存。

采取上述措施应注意三点,一是提前告知农民及相关企业,去库存时间仅为1~2年,随后将恢复正常,让各方面做好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避免引起不必要波动;二是告知贸易国此措施目的与所需时间,使其有所准备,避免影响未来粮食贸易;三是测算大豆目标价格,使农民改种大豆后收益略高于同期玉米收益。

此措施优势在于,一是时间短,仅需1~2年,最大限度减少高库存负作用;二是影响小,对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和市场基本无冲击。目前我国仅大豆市场空间较大,年进口量已达8 200万吨,国内增产3 000万吨,仅相当于减少1/3进口量,仍有5 000多万吨大豆需靠进口解决;三是代价小,增加1吨大豆产量可减少3.3吨玉米产量,仅减少玉米一年收储补贴即超过提高大豆目标价格补贴,不会增加财政负担,且实施一年后可大量减少财政补贴;四是可增加地力并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种植大豆产生的固氮根瘤茵可增加地力,还可恢复玉米与大豆正常倒茬和轮作,减少病虫害发生和农药化肥使用。

采取此措施可能需要一段准备和缓冲时间,主要考虑调整后需增加大豆育种量同时减少玉米育种量。化肥、农药、农膜用量将减少,提前告知有关企业,给其必要调整时间。因此,春耕前公布最合适,以便下一年全面实施。

稻谷消费刚性强,去库存措施应主要从供给侧入手。但稻谷库存余量比玉米少,去库存措施可较玉米缓和。采取适当措施降低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休耕试点,提高优质稻谷种植比重的办法减少供给。严打大米走私进口。稻田休耕从实际出发,即主要选择质量较差、利用过度的稻田,采取以行政区划为范围的大面积连片方式,也可以大型农场为主,减少核实休耕面积的麻烦与困难,并采取以工代补与农田基本建设相结合方式发放休耕补贴,避免生产者因休耕无事可做。

[1]农业部.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EB/OL].[2016-04-28].http://www.moa.gov.cn/zwllm/tzgg/tz/201604/t20160428_ 5110638.htm.

[2]农业部.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EB/OL].[2015-11-02].http://www.moa.gov.cn/govpublic/ZZYGLS/ 201511/t20151102_4885037.htm.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10-1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6-10/20/content_5122217.htm.

[4]国家粮食局.关于切实做好今年东北地区玉米收购工作的通知[EB/OL].[2016-09-21].http://www.chinagrain.gov.cn/n316640/ n316923/n352458/c976418/content.htm l.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Running Down Grain Stocks in New Situation

LIUXiaoran

(Corn Branch ofChina Food Industry Association,Changchun 130021,China)

China's food situation in recent years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and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e policy adjustment of grain were achieved,especially the great progress of existing storage system reform of corn.High food price began to decline,and the threemajor staple food stocks slowed down increasing speed.The basic role of the market was strong than before,in the area of allocation of food resources and supply and demand regulation.But the three staple high inventory problems had not been effectively solved,itwould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on China's grain purchasing and storage system reform and the healthy operation of the economy.Analysis of high inventory causes showed,main cause was influenced by the national grain policy of high prices,on the one hand,the high pricemight promote grain yield increase,the amount of the acquisition and the import volume increased;on the other hand,itmight inhibit the consumption and bidding sales,whichmight lead the threemajor staple grain serious oversupply, inventorymightbe too high.In the face of a series of negative effects of high grain inventory,running down stock was significantly lagging,measures to run down corn stock was inadequate,themeasure to run down rice stock was not on the agenda.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es,the analyses of the existing inventory,clear grain high inventory principles,the complement of"supply soybean,decrease corn production,pressure" measureswas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short-term grain running down stock problem.

grain resourcesallocation;running down stock;supply and demand regulation

F326.11

:A

:1674-9189(2017)01-0036-10

刘笑然(1950-),男,研究员,研究方向:粮食经济。

猜你喜欢

收购价格稻谷库存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谦卑的稻谷
玉米价疯涨 稻谷也凑热闹
印度农业部将国内小麦收购价格调高2.6%
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下调对化肥市场有何影响?
房地产去库存中的金融支持探究
营销4C与房产去库存
别指望农民工当去库存的“接盘侠”
稻谷飘香
江汉平原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