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

2017-03-31陈彦坤

现代语文 2017年2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角度理论

摘 要:话语标记语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与国外的话语标记语理论相比,汉语话语标记语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汉语话语标记语的研究为综述对象,总结了这一领域二十多年的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汉语话语标记语 角度 理论 个体研究 研究综述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话语标记语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引起了国外一些学者的兴趣,进入了他们的研究视野,在此后的五六十年中,话语标记理论被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虽然在很多问题上人们至今也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就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言,国外的话语标记语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各研究阵营也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①。与之相比,国内的相关研究明显滞后。在国内,对话语标记语普遍的关注始于上世纪90年代,其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英语语言学方面,研究队伍也以英语语言学界的学者为主,汉语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则相对薄弱。2000年以后,汉语的话语标记语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一些学者,尤其是一批年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致力于汉语话语标记语理论体系的构建和话语标记语的个体分析,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以汉语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成果为综述对象,以期彰显当前汉语话语标记语研究领域的成绩与不足。

一、名称、定义、范围的界定

汉语中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句子或者话语中的一些词语跟处在其前后的词语没有结构上的关系,将它们从句子或者话语中抽离出来也不会影响原句或者原话语的语义内容,但是,在句子和话语的构建中它们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例(1)、(2)中的斜体部分②:

(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还能不管?

(2)A:刚才和我妈吵起来了,说我这不对那不对的。

B:父母说说你也都是为了你好。

A:行了,不想说了,你吃饭吧。

语言中的这一类单位,最初被人们称为“插入语”或“独立成分”。随着国际上话语标记语研究的蓬勃发展,汉语语言学界的学者们也开始尝试着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类语言单位。国外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赋予了这类语言单位一系列名称,在众多名称中,汉语语言学界的学者们主要采纳了以下三种:1.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对这类语言单位的称谓,其中有部分学者将其简称为“话语标记”③。2.话语联系语(discourse connectives)。冉永平、何自然(1999)认为,这类单位不仅能够衔接话语,还对话语构建和理解具有语用制约作用,因此应当称为“话语联系语”。3.语用标记语(pragmatic markers)。冯光武(2004)提出将这类语言单位统称为“语用标记语”更为贴切,其理由是“话语”是大于句子的连贯的口头或书面的语篇,话语标记语只能展示话语单元之间的关系,而那些说话人对话语命题的主观评价不适合用“话语标记语”来称说。他认为话语标记语是语用标记语的一种,前者应作为后者的下位类存在。在此观点的基础之上,王正元(2006)从语义和语用两方面区分了话语标记语和语用标记语。我们认为,冯光武、王正元二人的看法不无道理,但是为了称说方便,本文仍采用使用范围最广的术语——话语标记语来指称我们的研究对象。

关于话语标记语的定义,学术界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内涵丰富、功能复杂的语言现象,这为人们的多角度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人们在解释话语标记语时,着眼点不同,看到的自然就是这个立体式的语言现象的不同的面,他们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给话语标记语下定义,自然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尽管如此,话语标记语的一些基本特征还是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这些基本特征包括:话语标记语在句法上具有可分离性,即它与其前后的词语没有句法结构上的关系;话语标记语在语义上具有非真值条件性,即對话语的命题真假不产生影响;话语标记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语用方面。这三点是话语标记语最核心的东西,人们对话语标记语相关问题的阐述,无论角度多么复杂,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的。

一般认为,汉语话语标记语有以下几种形式:1.词。包括部分连词(“所以”“可是”“那么”“而且”“然后”等)、副词(“毕竟”“其实”“显然”“恐怕”“实际上”“事实上”等)、感叹词(“嗯”“喂”“嗨”“哎”“哟”“哦”等)。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将句末语气词如“吧”“吗”“呢”“嘛”“啊”,也归入了话语标记语的行列④。我们认为,根据上述话语标记语的几点特征,话语标记语应当是不影响句法结构和语义内容的一类单位,然而,一些句末语气词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句子的结构和话语的命题意义,在很多情况下,去掉了句末语气词,甚至会使原本成立的句子变得不成立。这说明,句末语气词在句法、语义层面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将它们作为话语标记语来考察是否合理,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2.短语和小句。如:“据说”“按道理”“从……来说”“老实说”“你知道”“我的意思是”“令人遗憾的是”“我看/你看”“我敢说”“我想”等。其中,以短语和小句居多,单个词作为话语标记语的情况比较少。

话语标记语范围的界定也是一个存有争议的问题,这种争议体现在人们对汉语话语标记语系统开放程度的不同认识上。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⑤:1.话语标记语是一个封闭的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话语标记语看成是一个有固定成员、数量有限的静态的系统,大多数表达说话人主观情感、态度的词语(如“令人遗憾的是”“说实话”),表示信息可靠度的词语(如“据说”“据报道”“毫无疑问”)以及一些连词(如“所以”“但是”)都被排除在他们所构建的汉语话语标记语系统之外。当然,这个系统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他们在认定和吸收话语标记语时,采用的标准比较严格。2.话语标记语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大多数是站在语法化的角度,看到了语言单位由实义的词语或结构虚化为话语标记语的过程。他们认为,除了现有的典型的话语标记语之外,还会有其他词语或结构不断地经历这样一个虚化的过程,因此话语标记语是一个不断被充实的动态的系统。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后一观点在研究中占主流。endprint

二、研究的角度和运用的理论

从宏观上来看,对汉语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有共时和历时两种角度。共时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平面上,分别是句法—语用平面、语义—语用平面、认知—语用平面,这三个平面分别从语法、语义、认知三个角度结合语用来认识话语标记语。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话语标记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超句法的,因此也逐渐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后两个平面尤其是认知—语用平面上来,有些学者还在语义—语用、认知—语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研究角度,缩小了研究的范围,使得汉语话语标记语研究领域呈现出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态势。1.语义—语用平面的研究⑥。在这个平面下,主要有语篇构建和语用照应两个研究角度。从前一角度出发,主要探讨话语标记语在语篇组织及顺应语篇的逻辑发展方面的功能;从后一角度出发,主要研究话语标记语对语用照应的制约作用。不论是语篇的构建,还是语用上的照应,在语义—语用平面下的话语标记语研究其实质不外乎是对语篇连贯的探讨,这当然也就离不开对话语标记语意义的分析,这种意义的分析不仅包括语义意义还包括语用意义。2.认知—语用平面的研究⑦。这个平面主要关注语言使用者和话语标记语之间的关系,这是话语标记语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研究者们复杂多样的研究视角可以归纳为两点——话语的生成和话语的理解。前者是站在说话人的角度,分析话语标记语在话语生成中的作用,探讨话语标记语所反映的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及其元语用功能;后者是站在听话人的角度,研究话语标记语对其理解话语的引导和制约作用。与语义—语用平面的研究不同,认知—语用平面的研究超越了语篇本身,其关注点在于交际过程以及和交际过程相关的一些因素。历时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话语标记语的语法化问题⑧。人们普遍认为,语言单位由具有实在词汇意义的词语或结构发展为成熟的话语标记语,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部分学者以具体的汉语话语标记语为例,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过程,同时阐释了话语标记语语法化的基础和条件,强调在话语标记语语法化的过程中主观性和主观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研究的角度、出发点和目的的不同,学者们在对话语标记语进行解释时所运用的理论也不尽相同。这些理论基本上是从国外语言学界引进的,主要包括:1.连贯理论。该理论是在话语分析的大背景下产生的,Halliday是这一理论的代表性人物。对于连贯理论内部的一些问题,学术界始终存有争议。在汉语话语标记语的研究中,人们主要是从语篇连贯的角度出发,运用连贯理论来解释话语标记语对于语篇连贯和语篇构建的作用。2.关联理论。这一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交际过程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说话人与听话人对信息的处理,也就是说,涉及到语言的生成和理解的问题。根据关联理论,话语标记语的使用对于话语的生成和理解具有重要作用。连贯理论和关联理论是人们在解释话语标记语现象时使用最多的两大理论,在国外话语标记语研究领域中还形成了以“连贯”和“相关”为理论基础的两大对立的研究阵营。连贯理论和关联理论在解释话语标记语时着眼点不同,观点也各具特色,但是一般认为,后者较前者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此外,人们还借鉴了一些其他理论来解释汉语话语标记语,如顺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格赖斯理论、元认知理论、会话策略理论、语法化理论和主观化理论等。

总之,话语标记语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语言现象,正由于它的复杂性,人们才得以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多元化、立体式的研究。我们认为,研究角度的不同是话语标记语研究领域一切分歧的根源。在对汉语话语标记语进行理论上的阐释时,人们基本上都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相关理论。通过表我们可以清楚地把握当前研究的脉络。

三、功能和分类

话语标记语的功能是在话语标记语研究领域中被最广泛地论及的一个问题。在讨论功能之前,学者们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话语标记语连接的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1.认为话语标记语连接的是前后话语;2.认为话语标记语连接的是话语与语境或语境假设,其中包括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语境。当然,也有学者考察得比较全面,认为话语标记语兼有上述两种连接作用。对话语标记语连接单位的认识分歧,直接导致了人们对其功能的不同看法。那些认同前一观点的学者看重话语标记语在语篇上的功能,而那些认同后一观点的学者则看重话语标记语在交际及认知方面的功能。通过对目前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话语标记语功能的阐述上,很难找到一致的观点,学者们的多种观点可以笼统地归纳为:构建语篇的功能,话语交际的功能和元语用功能。构建语篇的功能主要是指话语标记语在语篇的组织和衔接、在话语连贯和信息处理方面的功能;话语交际的功能涉及的问题包括话语标记语是怎样在话语的生成和理解层面起作用的,是怎样促进交际顺利进行以及怎样对言语行为产生影响的;元语用功能研究的是话语标记语如何标示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以及标示的是何种元语用意识。当然,这只是我们对话语标记语功能的简单概括,实际的研究情况要复杂得多。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话语标记语的功能主要是语用方面的,而且绝对不是单一的。

为了更深入地认识话语标记语,人们对汉语话语标记语的类型进行了划分。采用不同的划分标准自然就会得到不同的类型⑨:1.按意义划分,即按照话语标记语的语用意义,将话語标记语分为话题标记语、话题来源标记语、推理标记语、换言标记语、言说方式标记语、对比标记语、评价标记语、言语行为标记语等。2.按形式划分,分为词汇形式话语标记语和非词汇形式话语标记语两类。3.按功能划分。人们对话语标记语的分类大多是从功能着眼并以功能为基础的,功能的多样性导致了话语标记语功能类型的多样性。如:于国栋、吴亚欣(2003)根据话语标记语在语篇中的作用,将其分为承上型话语标记语、当前型话语标记语和启后型话语标记语;刘丽艳(2005)按照话语标记语所体现的交际活动的功能,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中心交际活动话语标记和非中心交际活动话语标记;沈娉(2006)根据话语标记语和语篇结构的关系,将其划分为话语结构类标记语和话语交际类标记语。话语标记语虽然类型丰富,但以上类别之间仅存在分类标准的差异,不存在本质上的矛盾。endprint

四、汉语话语标记语个体研究

由于对话语标记语的范围界定不同,对某一具体词语是否属于话语标记语范畴的问题,学者们也存有争议。尽管如此,话语标记语中的一些典型成员还是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对这些典型成员的个体分析也成为话语标记语研究领域中颇具特色的一个部分。目前,受到人们关注较多的话语标记语主要有:“不是”“回头”“完了”“得了”“算了”“行了”“好了”“好”“你看”“我看”“真的”“你知道”“嗯”“我的意思是”“对”“这个”“那个”“那么”“我跟你说”等。对它们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对大量的日常口语,尤其是自然口语的语料考察基础之上的,是以语料的搜集、整理和数据的分析、统计为根本的动态的研究。毫无疑问,这是一项繁复庞杂的工作。到目前为止,虽然研究的系统性并不强,但是汉语语言学界的学者们还是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汉语话语标记语的个体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话语标记语的个体使用模式。这主要是通过对语料的考察,整理出某个话语标记语在话语中出现的位置及分布情况,从而归纳出它的使用模式。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还注意到了一些影响话语标记语使用的因素,以及相似的标记语在使用模式上存在的差异,如:王红、葛云锋(2004)讨论了谈话者角色及相互关系对于话语标记语使用的影响;刘丽艳(2005)提到了“這个”“那个”在话语交际中的不同使用情况。2.某个话语标记语的具体功能。较之从宏观上总体地论述话语标记语的功能,对单个标记语功能的描写显得更为具体和明确。当然,这里所说的功能,主要指语用功能。如:陈一(2009)考察了话语标记“我跟你说/讲”的基本功能,并对其常见的共现语句和语篇衔接特征做出了分析。3.对单个话语标记语语法化过程的阐释。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是某个词语或结构是怎样由具有实在意义的单位逐渐发展为话语标记语的,是什么样的因素推动了语法化的过程。每个话语标记语在使用模式、功能上及语法化过程中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这里不再赘述。但有一点需要强调,学者们一致认为,某一词语作为话语标记语的功能与其原本的词汇意义具有密切的联系。

五、结语

当然,对汉语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并不局限在以上本体研究方面,有些学者将研究的视点放在英汉话语标记语的比较研究和翻译、话语标记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习得与误用以及话语标记语对第二外语教学的启示等方面,拓宽了话语标记语研究的视角,对我们今后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⑩

总体上说,汉语话语标记语研究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纯理论的研究,这是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基础上进行的;一是个体分析,这是以对汉语口语语料的考察分析为基础的。对这两方面的研究,2009年以前前者占的比例大一些,2009年开始个体分析成为主流,更多的词语和结构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推进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看到,汉语话语标记语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期,虽然学者们在话语标记语研究的诸多方面展开了讨论,取得了成果,但是这一研究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1.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虽然学者们在努力地构建属于汉语自身的话语标记语理论体系,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始终处在一种分歧众多的状态中。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各成一派,在借鉴理论的时候也只是吸收能够为我所用的部分,这就避免不了对理论的机械套用,一旦出现理论的机械化套用,便会忽略汉语话语标记语本身的一些特点。2.缺少类型研究。目前对于话语标记语的类型问题,还基本停留在分类上,某类标记语所独有的功能及形式特点、一类标记语中的个体差异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3.个体分析缺乏深度。个体分析多以语言描写为主,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联等深层问题很少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尽管汉语话语标记语研究中存在种种不足,但是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能够取得上述成绩也实属不易。我们相信,这一领域还有广阔的研究空间等待我们去开拓。

(本文是2013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言语行为理论背景下逆向应对类话语标记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3B016]。)

注释:

①关于国外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成果,可以参看冉永平和黄大网等人

的综述性文章。

②语料(1)选自黄、廖本《现代汉语》,语料(2)为日常会话

转写。

③这些学者包括高增霞、刘丽艳、李勇忠、黄大网、陈振宇、朴珉

秀、颜红菊等。

④这些学者包括王丽君、吴福祥、张小峰等。

⑤认同前一观点的学者有刘丽艳等,认同后一观点的学者有沈

娉等。

⑥从这个角度研究话语标记语的学者主要有闫涛、于国栋、吴亚

欣、何自然、莫爱屏、马萧。

⑦从这个角度研究话语标记语的学者主要有陈新仁、王丽君、霍永

寿、吴亚欣、于国栋、何自然、莫爱屏、徐优平、王红、葛去锋、李勇忠、刘丽艳、刘礼进、冉永平、沈娉、胡亚南、贺文丽等。

⑧从语法化角度研究话语标记语的学者主要有高增霞、李宗江、颜

红菊、冯光武、吴福祥等。以具体的话语标记语为例解释语法化过程的学者主要有高增霞、李宗江、颜红菊等。

⑨按意义划分的学者有冉永平、徐优平等;按形式划分的学者主要

有刘丽艳;按功能划分的学者有王丽君、于国栋、吴亚欣、刘丽艳、沈娉等。

⑩关注话语标记语应用的学者主要有吴亚欣、于国栋、张发祥、刘

丽艳、马萧、贺文丽等。

参考文献:

[1]陈新仁.从话语标记语看首词重复的含意解读[J].解放军外国语

学院学报,2002,(3).

[2]陈振宇,朴珉秀.话语标记“你看”“我看”与现实情态[J].语

言科学,2006,(2).

[3]陈一.话语标记“我跟你说/讲”[A].中国语言学会中国语言学endprint

报编委会.中国语言学报[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陈彦坤,孙莉.话语标记“X了”的让步功能及语篇特征[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2).

[5]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

2000,(5).

[6]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J].中国语

文,2002,(4).

[7]冯光武.汉语语用标记语的语义、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

2004,(1).

[8]冯光武.语用标记语和语义/语用界面[J].外语学刊,2005,

(3).

[9]高增霞.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回头”[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究生院学报,2004,(1).

[10]高增霞.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完了”[J].语文研究,

2004,(4).

[11]郭凤岚.北京话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J].中国语文,2009,(5).

[12]何自然,莫爱屏.话语标记语与语用照应[J].广东外语外贸大

学学报,2002,(1).

[13]何自然,冉永平.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J].外语教学与研

究,1999,(3).

[14]霍永寿.从言语行为的实施看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J].外国

语言文学,2005,(2).

[15]黃大网.《语用学》杂志话语标记专辑(1998)介绍[J].当代

语言学,2001,(2).

[16]黄大网.话语标记研究综述[J].福建外语,2001,(1).

[17]胡亚南.汉语话语标记语的元语用意识分析[D].长春:吉林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8]贺文丽.“那么”的认知语用分析及其教学启示[D].广州:暨

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9]陆恩.汉字“好”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

2006,(2).

[20]刘丽艳.作为话语标记语的“不是”[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5,(6).

[21]刘丽艳.跨文化交际中话语标记的习得与误用[J].汉语学习,

2006,(4).

[22]刘丽艳.话语标记“你知道”[J].中国语文,2006,(5).

[23]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2005.

[24]刘礼进.话语生成与理解:语序标记语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

究,2002,(3).

[25]刘顺,殷相印.“算了”的词汇化和语法化[J].语言研究,

2010,(2).

[26]李宗江.说“完了”[J].汉语学习,2004,(5).

[27]李宗江.关于话语标记来源研究的两点看法——从“我说”类

话语标记的来源说起[J].世界汉语教学,2012,(3).

[28]李勇忠.信息短路下的话语标记[J].外语学刊,2003,(3).

[29]李勇忠.论话语标记在话语生成和理解中的作用[J].四川外语

学院学报,2003,(6).

[30]李勇忠.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1).

[31]李楠.话语标记语及其语篇连贯功能[J].邢台学院学报,

2006,(4).

[32]李慧敏.“好了”和“行了”交互主观性对比研究[J].汉语学

习,2012,(2).

[33]李思旭.从词汇化、语法化看话语标记的形成——兼谈话语标

记的来源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2,(3).

[34]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

[35]马萧.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3,

(5).

[36]莫爱屏.话语标记语的关联认知研究[J].语言与翻译,2004,

(3).

[37]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

(4).

[38]冉永平.语用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J].外语教学与研

究,2003,(1).

[39]沈娉.话语标记语与元认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6.

[40]王丽君.汉语会话中末尾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分析[J].乌鲁木齐

职业大学学报,2005,(2).

[41]王正元.话语标记语意义的语用分析[J].外语学刊,2006,

(2).

[42]王红,葛云锋.谈话者角色及相互关系对话语标记语使用影响

的语用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3]王丹荣.“你懂的”:作为话语标记语的流行语[J].当代修辞

学,2011,(6).

[44]吴亚欣,于国栋.话语标记语的元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

2003,(4).

[45]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J].语言科学,2005,

(2).

[46]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1).

[47]徐优平.话语标记语在法院调解过程中的作用——关联理论角

度的分析[J].修辞学习,2006,(4).

[48]颜红菊.话语标记的主观性和语法化——从“真的”的主观

性和语法化谈起[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9]闫涛.话语标记及其语篇功能[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2,(6).

[50]于国栋,吴亚欣.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

学院学报,2003,(1).

[51]殷树林.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2.

[52]袁伟,冯晓晴.具有委转功能的对比语用标记研究[J].语言教

学与研究,2012,(2).

[53]曾立英.“我看”与“你看”的主观化[J].汉语学习,2005,

(2).

[54]张发祥.英汉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对比[J].洛阳师范学院学

报,2006,(1).

[55]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

[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陈彦坤 黑龙江哈尔滨 哈尔滨金融学院基础教研部 150030)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角度理论
神奇的角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