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干预

2017-03-31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13期
关键词:套囊充气气囊

刘 玲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安徽 芜湖 241000)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刘 玲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干预

刘 玲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安徽 芜湖 241000)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刘 玲

人工气道气囊起到固定作用,同时对插管外气道起密闭作用,保证气道安全性,预防微量误吸。本文主要从气囊压力的种类及监测方法、气囊压力的影响因素、干预措施3个方面对人工气道气囊进行综述,强调气囊压力监测重要性。

气囊监测方法;影响因素;原因分析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至关重要。气囊压力过高,易引起气道黏膜变性坏死,气道狭窄等一系列并发症;气囊压力过低,则不能有效的封闭气道进行有效的机械通气,增加反流风险,导致口咽部病原菌自由地进入下呼吸道[1]。现对近年来气囊压力的监测,影响因素进行如下综述。

1 人工气道气囊的种类

1.1 低容高压型气囊,套囊容量低,但需要压力很高,常达100 mmHg,其容积小顺应性亦小注气后呈球形囊内压可迅速增大,防漏性能较差。并对气管壁的局部产生较大压迫[2]。目前临床已少用。

1.2 高容低压型气囊,其压力可以保持在10~30 mmHg水平,套囊内压力接近气管壁压力,既可有效封闭气道,又可预防气道黏膜缺血性损伤,以及拔管后气管狭窄等并发症。并且充气后成椭圆形,与气管壁的接触面积较大,可以降低气管壁压力,减少气管病变的发生。现临床推荐使用。

1.3 双套囊分为远、近两个高容低压气囊,两套充气系统,双囊单腔气管插管在普通气管插管原气囊位置设置两个气囊代替原来的一个套囊,使用时两个套囊交替充气放气可以避免对气管黏膜长时间压迫[3],同时加强一个套囊功能,对于阻断误吸效果更好。

1.4 等压气囊,又称泡沫气囊是一种先进专利型气囊膨胀技术,可自动调节气管内囊形状,适应患者气管形状,对气管壁压力小,无须套囊测压及套囊放气。等压套囊的囊内压等于大气压当套囊口打开后它能随外界大气压力而自动充盈并能按照导管与气管壁的间隙自动调节套囊的充盈度,故对气管壁的压迫损伤较小。窦琳[4]等认为其简化导管的常规维护,可预防误吸,降低细菌黏附导管的机会。但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气管切开导管,对于普通的气管插管仍需要进行压力监测。

1.2 监测方法

1.2.1 触摸判断法,操作简易,但准确率低,很多因素都可以影响手指的感觉,包括气管插管套囊的容量形状以及气管插管的弹性和顺应性,不同厂商的气管插管套囊顺应性也存在差异,难以准确判断压力。现已不推荐使用。

1.2.2 最小闭合技术法,赵莲英[5]等认为其在气囊管理中有着优点,其改良护士每班充放气,降低充气频率减轻夜班护士工作量,重点在于定时充放气反而容易造成气管黏膜损伤,因充气压力忽高忽低。因此MOV技术相对安全可靠。

1.2.3 最小漏气技术法,该技术套囊充气后允许在吸气时有少量气体漏出,与MOV相比能够减少潜在气道损伤,但其缺点为因套囊与气管壁之间贴合不紧密易发生误吸,对潮气量有影响,且固定不牢易发生导管移位,气道漏气时套囊上气管黏膜容易干燥。

1.2.4 气囊压力表测量法,丘宇茹[6]等对这4种充气方法进行比较,得出结果:在充气的气囊压力上,CPM组为最佳。王蒨[7]等也认为采用专用气囊测压表安全、有效。但是,专用气囊测压表在进行压力监测时,存在漏气情况。临床上测量气囊压力的方法是充气后断开、测量时再连接,这种方法所测得的数值不是真实气囊压力。林艳侠[8]等对气囊压力表间断测量气囊压力值偏差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手持压力表本身会造成气囊压力下降,称之为固有损失;充气管线单向阀在与压力表断开和连接的过程中造成气囊压力下降,称之为误差损失;因此在进行压力测量时最佳方法为持续测量。为此朱艳萍[9]等提出了简单易行的持续监测气囊压力方法。实验结果证实了持续监测有利于将压力控制在适当范围,保证气囊压力始终处于理想状态。

2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陈岚[10]等研究发现气囊的压力受诸多因素影响,与患者体位、咳嗽、吞咽、气管插管型号、年龄、调整时间及监测频率等多种因素干扰相关[11]。

2.1 体位

杨晶[12]等对其进行研究,在患者呼吸末分别测量患者在平卧位、半卧位、右侧卧位、左侧卧位气管导管的气囊压力,结果证实了不同体位下气囊压力是不同的,压力由低到高顺序为半卧位→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其中平卧位时气管后壁受压迫,容易出现黏膜损伤,最易发生气管食管瘘,临床护理中注意避免平卧位。

2.2 吸痰

朱艳萍[13]等通过在吸痰前用测压表调整套囊压力为30cmH2O,在吸痰后30 min内观察其变化,研究显示,吸痰时容易导致患者呛咳,使气囊压大幅度波动,而在吸痰后的30 min,大部分的压力会下降至正常低限。建议临床上在吸痰后30 min内调整套囊内压力,必要时应立即调整。

2.3 吞咽反射

蒋芳琴[14]等对吞咽反射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首次气囊校准4 h后有吞咽反射的患者气囊压力要明显低于无吞咽反射的患者,因为无吞咽反射时气囊压力保持常压,保持漏气处于低水平状态,而吞咽时气囊压力相对增高,导致漏气速度较常压时加快。因此对于收入ICU治疗的人工气道的换则会(尤其是吞咽反射存在的),应该使用气囊测压表,每隔4 h监测1次,才能防止套囊漏气。

2.4 插管型号

闫钧[15]等对气管插管的型号与气囊充气压力的变化进行检验,认为不同规格的套囊在相同囊内压下,其充起直径是不同的。这与插管的规格有关,插管的规格越大充气量相应增加。同时,由于人的身高、年龄、体重等因素的不同,人的气道内径也是不同的。

2.5年龄

杨晶[16]等对老年人工气道患者切开初期和6个月后气囊容积与压力进行了观察,提出老年人生理退化,环状软骨出现钙化,气管壁的弹性纤维减少,支气管壁变硬,管腔扩大,导致气道压力增高,所需气囊压力较大。建议临床对于老年的患者,须进行动态的监测。

2.6 间隔时间及频率

丁敬伯[17]等对套囊压力调整间隔时间进行分析,认为在临床工作中,每天调整3次套囊压力,难以使其维持在指南推荐的理想状态。建议临床在人工气道建立1~3天内的,需要4~6 h调整1次;人工气道建立在4~7天,2~4 h调整1次。韩晓红[18]等认为,套囊压力监测频率对长期机械通气存在影响。使用呼吸机的患者为了减少VAP的发生率,有必要增加监测频率,建议由8 h监测1次气囊压力改为每4 h监测1次。

以上多方面的因素均会影响气囊压力,包括不同的气囊压力监测产品以及患者的自身因素,操作中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影响因素,合理管理气囊,动态的观察。

3 干预措施

国外文献表明,使用压力表对气囊压力进行持续检测更加准确和安全。但这需要每位人工气道患者均有一台压力表与气囊持续连接,由于受医疗成本限制,以及考虑到持续连接后可增加患者身体上的管道,给其他治疗和护理操作带来不便。幸莉萍[19]等探讨换能器测量气管导管套囊压力的可行性。比较发现换能器测压法简单易行,准确可靠,可以应用于临床测量患者套囊压力,既能保持有效封闭气囊与气管间隙最小压力,又可防止气囊对黏膜的压迫性损伤值得推广。张继松[20]等对人工气道气囊意外漏气进行研究,制作出气囊意外漏气后补救装置,可避免重新插管带来的风险。骆月琴[21]等通过容量-时间曲线方法管理气囊内压力,这项临床研究可以指导气管导管患者气囊充气直到完全封闭气道,此种方法监测气囊内压力更精确、客观且操作简单。通陈宁[22]等,研制内、外双气囊新型气管导管,该导管更加完善临床呼吸管理手段。通过不断的研究证实,专用气囊测压表在充放气过程中容易造成误差,持续的测量气囊内压力可以更好的避免因压力过大造成的气管壁黏膜损害,并非需要高质耗材才能完成持续监测,我们通过医院内随手可得的常用一次性耗材就能完成对于气囊压力的监测,也可避免反复手工充气增加护理的劳动强度。

4 结 语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技术普遍应用于ICU中,姜超美[23]等通过调查了解国内ICU实施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技术的状况,并与国际报道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气囊内压力的管理技术存在差异。影响气囊压力的因素有很多,也加大了气囊管理的难度,需要不断的发现与研究,降低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来更好的管理人工气道气囊。

[1] Rello J,Sonora R,Jubert P,etal.Pneumonia in intubated patients :role of respiratory airw ay care[J].Am JRespir CritCare Med,1996,154(1):111-115.

[2] 刘志梅.人工气道不同气囊压对气道损伤及误吸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1-12.

[3] 高树海,郭加书,黄金剑,等.双囊单腔气管导管对气管黏膜的保护作用[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5,27(1).

[4] 窦 琳,高红梅,王勇强,等.等压气囊气切套管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44):28-29.

[5] 赵莲英,刘 旭.最小闭合技术在人工气道气囊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3(14):317.

[6] 丘宇茹,王吉文.4种人工气道气囊充气方法的比较[J].广东医学,2012,10(33):3189-3140.

[7] 王 蒨,张 萍,李 莉.测压表在人工气道气囊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护理进修杂志,2012,6(27):1142-1144.

[8] 林艳侠,林 丹,陈碧群,等.气囊压力表间断测量气囊压力值偏差的实验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26(5):347-350.

[9] 朱艳萍,潘 红,孙艳阳,等.一次性压力传感器在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2):1123-1125.

[10] 陈 岚,胡爱招.确定人工气道气囊最佳充气量的临床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26(5):351-352.

[11] Sole ML,Penoyer DA,Su X,eta1.Assessment of endotracheal cuffpressure by continuous monitoring:a pilot study[J].Am J CritCare,2009,18(2):133-143.

[12] 杨 晶,何 莺,尹建敏,等.不同体位对人工气道患者气管套管气囊压力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0,17(10):51-52.

[13] 朱艳萍,刘亚芳,任璐璐,等.吸痰对人工气道套囊内压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347-348.

[14] 蒋芳琴,赵静月.吞咽反射对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影响的观察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11(22):1957.

[15] 闰 钧,张峻梓.由气管插管套囊充起直径检验引起的思考[J].中国医疗器械分析,2010,16(6):41-42.

[16] 杨 晶,何 莺,尹建敏,等.老年人工气道患者切开初期和6个月后气囊容积和压力的观察[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0):725-726.

[17] 丁伯敬,黄颖森.人工气道套囊压力调整问隔时问的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7):170-171.

[18] 韩晓红,郑瑞云,杨玲瑗,等.人工气道套囊压力监测频率对长期机械通气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6):16-17.

[19] 幸莉萍,谢艳梅.换能器测量气管导管套囊压力的可行性[J].医学信息,2013,11(26):255-256.

[20] 张继松,王海波,邹翼霜,等.人工气道气囊意外漏气后的补救装置[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5):60-61.

[21] 骆月琴,刘春妮,周 明,等.机械通气患者两种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管理方法的临床研究[J].国际呼吸杂志,2014,34(9):674-676.

[22] 陈 宁,常爱华,李邦翅,等.内、外双气囊新型气管导管的研制[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8):81-82.

[23] 姜超美,杨 磊,等.重症监护治疗病房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技术实施现状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5):1326-1328.

本文编辑:张 钰

R472

A

ISSN.2096-2479.2017.13.162.02

猜你喜欢

套囊充气气囊
充气恐龙
为什么汽车安全气囊能瞬间充气?
让充气城堡不再“弱不禁风”
锥形套囊气管导管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急诊科气管插管患者套囊压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套囊充气方法对于ICU气管插管患者撤机后并发症的影响
人工气道套囊压力管理的研究进展
高田气囊案
迷你救生充气囊
国内外非充气轮胎的最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