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创设的误区与纠正策略

2017-03-31杨庆业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纠正情境创设误区

杨庆业

【摘要】本文谈了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一些误区及纠正方法,其中包括情境生活化、情境真实化、情境趣味化,使情境创设能始终围绕着知识要点展开,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

【关键词】情境创设 误区 纠正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092-02

修订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进行探索的动力之源。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成为教师教学预设的重要一环,出彩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因素。然而,有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意。下面,笔者想就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纠正这些问题,从而使数学教学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情境的生活化

数学教学不是阳春白雪,而是扎根于学生真实生活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数学课程内容要体现生活的需要,数学内容的选择也要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和知识经验储备的实际。因此,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设计就得尊重现实生活,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体验的内容去建构情境,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诱使学生参与学习,投入思考,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有趣味的活动。

例如,在“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情境和形式的需要,把教室变成小超市,让学生自由购物,变成集市,再想方设法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尽管这样做,学生很乐意,也很兴奋,但兴奋之后的思考是什么,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设计这样的情境教师的掌控力、驾驭力在哪里等,这些问题都是设计情境时必须考虑周全的因素。这样创设情境,也许会导致学生的兴奋点不是教学需要的那个点,而是一味地玩。笔者认为,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既避免了上述做法的弊端,又能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简约。例如,先用课件呈现超市的玩具柜;特写布娃娃35元,汽车20元,卡通狗9元等;抛出问题:小明有20元,他可以买哪种玩具呢?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朴素的情境氛围、简洁的问题提示,会促进学生的思考,诱发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如“买卡通狗还能找回多少元?”“买布娃娃还差多少元?”“买小汽车够吗”等。

由此可以看出,创设情境的目的不是热闹,而是使知识出现一个熟悉的环境,服务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给学生一种真实感、熟悉感,让数学学习和教学之间有一个紧密的联系纽带,同时,也为学生的互动、活动提供一个媒介,让学习变得亲切。

二、情境的真实化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也是一个真实的过程。其间,学生需要直观感知、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如果我们的教学情境设置只为形式,只为新颖或者吸引眼球,那么就会适得其反,让教学进入到一种尴尬的境地。因此,创设一些真实的探究情境、活动情境才是根本的现实的需要。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把能够搜集到的人民币都摆到课堂上(如不同版本的1元、5角、1角、1分等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感知人民币变化和多样化,以及初步感知这些人民币面值的大小。这样的情境创设看起来似乎因为有了真实的、不同版本的人民币而容易被学生接受。实际效果呢?其实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表面上的知识,这和教材上要求教师展示不同的一元钱(一元的纸币、一元的硬币),不同的五角,不同的一角和一分钱等,指导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面值没有什么區别,也没有多大的新意,学生的感触体验并不深刻。要想纠正这一误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对使用人民币的体会进行经验汇报,通过展示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谈自己对元与角、角与分关系的认识,从而建构初步的元角分的整体结构表象;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会按大小排列人民币,厘清元、角、分之间的内在关系,逐步形成清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因为有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师的适时引导,使学生能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掌握“认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不能只盯住个性化的一面,还应关注数学知识的接受与理解层面,要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学会实践、学会合作,并在真实的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让数学学习变得智慧,富有魔力。

三、情境的趣味化

如果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活动是有趣的,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会走进学生的心田,成为一种令人幸福快乐的活动了。因此,教学情境创设还得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态度,通过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和谐的氛围中收获一定知识、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可是,有的教师在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时,过于考虑“趣味”二字,忽略了创设情境的本质是让学生收获知识。

比如,在“体积的认识”教学中,某教师用课件呈现了“乌鸦喝水”的画面,该教师所设计的乌鸦有点滑稽,乌鸦喝水的动作更是让人忍俊不禁。然后,该教师用“为什么乌鸦最终喝到了水呢”“其中隐含着什么道理”的问题试图引领学生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可是,这样的情境创设导致学生把注意力都放在了乌鸦滑稽的样子、多次试图喝水的动作上面,根本没把精力放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面。这样的情境创设看起来似乎很有趣味,但是没能达成应有的教学效果。其实,教师只要设计一个正常的乌鸦形象,着重播放乌鸦把一块块的小石子放到瓶中,使瓶子里的水不断往上升,最终喝到了瓶子里的水,然后再来一个乌鸦用嘴巴示意“欧耶”的胜利画面,即可起到既让学生在熟悉的动漫情境中明白每一个石子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从而使瓶中的水不断升高的道理,又能因为最后的充满趣味性的画面让学生对这一学习情境印象深刻。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创设适宜的情境不仅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而且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关注,促进学习精力的全面投入,也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探寻到隐含的知识要点,使新知的学习充满情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并以较为生动的、科学的情境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到知识的探究上来,并使之成为丰富学生感知、促进学习活动深入、促进学习思考推进的有效措施,保障有效学习、高效课堂的缔造。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纠正情境创设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浅议在教学中如何纠正学生的过错
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纠正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验综述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