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变革及创新

2017-03-31禹宙

新媒体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

禹宙

摘 要 现代媒介融合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媒介传播逐渐成为主流,电视新闻节目作为传统媒介,也将逐渐融入到媒介技术新环境。在这一模式下,电视新闻节目正面临新的变革与创新机遇,尤其是在立足现代电子技术传播手段,如何从打破电视单一的媒介传播局限,从新闻传播形态、数据新闻节目创新中来重塑媒介融合下的电视新闻竞争力。文章从媒介融合下的电视新闻传播特征入手,来探讨电视新闻节目面临的技术性挑战,并从媒介融合趋势来展望电视新闻节目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 媒介融合;电视新闻;技术挑战;变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4-0112-0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介环境带来巨大影响,以媒介融合为新业态的新闻传播环境的形成,对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及发展提出更大挑战。电视新闻节目创新势在必行,而如何体现与时俱进,如何融入多种媒介传播理念,如何强调电视新闻传播的融合性、时代性、数据性特色,成为当前电视新闻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难题。美国学者浦尔最早提出的“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其主旨是从媒介与技术的融合现实下,将多种媒介以一体化趋势的融合形态来呈现。新闻传播领域的媒介融合,包括電视、报纸等传统媒介,正经历着从新闻制作的流程、方式、规则等方面的技术革新与重组。

1 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特征

媒介融合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主流趋势,对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也带来了直接影响,特别是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从制作、电视记者的角色定位,以及电视节目的时效性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网络媒介为载体的电视新闻节目播放时间更长,一方面,表现出对热点新闻事件的连续性制作,无论是新闻事件的收集、加工,还是后期的编制、合成与传播,都面临着受众群体的连续关注;另一方面,从网络用户终端设备及软件发展上,电视新闻素材的多样性、网络化,也打破了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流程,甚至不需要进行采访就可以获取全面、丰富的电视新闻素材。同时,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记者自身角色的变化也是突出的,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电视新闻记者已经退居新闻事件之后,而电视节目编制要求更高,在满足受众获取电视新闻资讯的同时,还需要满足以手机为终端的智能化新闻传播需求,突破时空局限来实现电视新闻传播的竞争力[1]。

2 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提出的挑战

新事物的出现与发展必然对传统格局带来巨大影响,作为电视新闻节目传播媒介的新形态,网络化媒介平台的发展,必然对电视新闻提出更大挑战。据路透社新闻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数字新闻年度报告》,对于电视媒介来说,尽管仍是收看新闻的主要来源,但对于35岁以下群体,则更倾向于网络在线新闻。传统电视新闻媒介主体正悄悄被网络媒介所改变,也将引发新的媒介融合环境的重新组合。首先,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网络媒介加剧了对传统电视新闻受众的分流,特别是以微博、微信、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以全天候、跨时空、在线式传播为特征的新传播生态环境的形成,电视新闻传播渠道将面临严峻挑战。2015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网民人数突破7亿人,而手机用户将近6亿人。在移动终端大屏化趋势下,手机上网人群占比提升至88.9%,手机作为获取网络资讯终端,其对电视媒介受众的分流是前所未有的。以手机为终端来获取新闻资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低门槛、个性化、双向实时互动优势成为网络用户的首选。其次,随着网络媒介传播的发展,对于传统电视新闻媒介的权威性、公信力也提出挑战,特别是在新闻事件传播中,面对不同话语场的交锋,传统电视媒介由于缺乏对新闻事件的实时同步性报道,其在展现新闻事件全貌上,势必要滞后于网络媒介传播的时效性。时效性作为新闻事件传播的重要特征,在缺失时效性、互动性、时空局限性上,必然陷入新闻传播被动局面,影响电视新闻话语权的公信力,特别是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如何从官方话语、民间话语的统合中来呈现事实真相,也让电视媒介新闻从业者陷入焦虑。

3 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节目变革实践

3.1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变革实践

面对媒介融合下的电视新闻节目的变革现实,在提升电视新闻媒介影响力实践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应对。一是注重对新闻现场的呈现,强调直播的竞争力。互联网作为媒介融合的重要节点,其在新闻搜集、发布上更具传播优势,而在新闻现场直播上,电视新闻媒介独具优势,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现场直播更能够全方位、直观呈现事件的本来面目,电视新闻记者能够从新闻事件的见证者、发言者视角来杜绝谣言滋生,来塑造公信力和权威性。从电视新闻节目与媒介融合技术的应用,电视新闻直播从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深刻性、敏锐度、全面性上,在广大受众面前树立了权威与信誉度。相反,对于网络媒介新闻事件,因其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匿名性、信息开放性等特征,对于新闻资讯的真实性提出较多质疑,也使其面临真假尴尬。当然,电视新闻节目传播与网络的融合,更应该从节目制作透明度、新闻传播实时性、舆论引导主动性上扩大其覆盖范围,提升其影响力。二是在时政新闻挖掘中注重“深化”,突出亲民性。

3.2 以数据新闻为特征的电视新闻节目创新实践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数据新闻成为电视新闻制作、传播的新方向,特别是在大数据技术应用实践中,从数据新闻的挖掘与变革中来推演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途径,增强数据新闻的理性与感性逻辑思维。以央视新闻节目为例,2014年央视借助于大数据分析,从数据新闻海量化分析中大胆创新,制作出《据说春运》与《两会大数据》两个新闻创新形态。在《据说春运》板块,其突出特色在于“据”说,并将“春运”报道与百度LBS数据平台进行融合,从搜集用户定位信息上,突出了电视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同样,在2014“两会”报道中,央视通过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再次挖掘,与腾讯、百度再度联合,聚焦《两会大数据》数据新闻的报道,以关键词搜索、热门话题探讨、短期趋势分析等方式来关注和呈现“两会”的舆论焦点。这一尝试突破了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单一局限,更是利用网络传播媒介的全天候、实时性、交互性特征,实现对广大受众新闻诉求的满足,提升了收视率,也增强了电视新闻节目生产与媒介融合的深度[2]。

4 电视新闻节目创新与数据新闻的衔接发展

从电视媒介传播创新发展方向来看,数据新闻以大数据为依托,从新闻事件特征及新闻传播形态上,全面展现新闻与受众,充分挖掘新闻与数据的关系,赋予电视新闻节目的时代意义。

4.1 立足数据新闻,探索电视新闻网络化融合

模式

随着数据新闻的快速发展,电视新闻节目生产与数据新闻的整合将成为发展趋势。为此,在今后的数据新闻制作上,一方面从业界内挖掘,特别是从电视新闻数据源整合上,从不同地域、不同层级数据、跨媒体数据中挖掘关键词;另一方面向外拓宽新媒体平台。48%的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会影响相关推特发布的网络社交信息,而推特所发布的信息将对29%的电视新闻收视率带来影响。由此可见,通过网络评论等方式来影响收视率,可以从拓宽电视新闻节目生产方式,引入非结构化数据来提炼新闻话题,从而增强电视新闻关注点。

4.2 突出可视化新闻传播形态的发展

对于数据新闻传播形态的突破,关键在于引入数据可视化技术,利用数字技术来构建数据新闻的形象思维。如不能单纯的从文字、数字、符号中来呈现新闻事件,还要从新闻的新颖性、感染力、良好的信息传递效果上来融入新媒体技术,来增强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呈现方式。如对于NATS制作的欧洲航空路线图,就是基于欧洲航空各班次的运行路线、时段,以时间为推移来直观呈现航空线路,使其更具信息量、更具美感。

4.3 强调预判性节目的制作与挖掘

预判不是占卜,而是科学的推理与发现。从2009年H1N1病毒爆发新闻中,基于发病人群需要经过症状明显时才会就医,因此官方发布的流感数据必然要滞后疫情两周左右;谷歌通过对美国人最频繁检索的磁条信息与疾控中心的季节性流感传播数据进行对比,得出流感传播数字模型。同样,在数据新闻与电视新闻节目的未来融合与创新中,预判性新闻也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向。

参考文献

[1]常江,解立群.国际主流电视新闻节目新媒体推广手段探析——以BBC和CNN为例[J].中国记者,2013(1):120-121.

[2]周人杰.浅析新闻节目的创新——从央视《两会大数据》等新闻报道说起[J].电视研究,2014(7):44-46.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电视新闻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电视新闻慎用“谐音”词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电视新闻也要有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