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诗词大会》的低碳美学特质

2017-03-30马瑶

传播力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古典大会

文/马瑶

所谓低碳文化,就是指一切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具有建设功能的文化,其主要德性标志是陶冶人的情感,慰藉人的精神,缓解人的焦虑,净化人的心灵和启迪人的思想。所以,诗词本身就是一种低碳文化。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文化精华的指示精神,2016年2月12日,《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首播,节目的主旨在于唤醒国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本档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进行诗词鉴赏和比拼,带领观众重温古典诗词的意境,是一档全民参与的文化类节目。节目播出之初,即收获了较高的收视率,为低碳艺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节目创意:诗词的狂欢

《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领异标新之处在于,它不同于当下看到的高碳类电视节目,例如综艺节目、真人秀等。它是一档纯粹的益智竞赛类节目。不仅能够与广大受众一起重新领略中国诗词经典,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从诗词的角度入手,传播极具低碳美学魅力的中国文化。

这档节目的创意可以先从表现形式来看,《中国诗词大会》的赛制是本节目最大的创新亮点之一。节目采用内循环的竞赛制度。每场比赛,共有106位诗词爱好者参加,包括个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每场比赛结束后,“百人团”中答对题目最多且用时最短的前5位诗词达人成为下一场比赛的参赛者。在个人追逐赛中,台上的5位选手依次参赛,每人可最多回答10道题。其间如果回答错误,此人的个人赛便随之结束。每位参赛者的得分是每道题百人团中答错的人数的总和。最后,参加个人比赛的5人中,击败百人团人数最多者为个人赛获胜者,个人赛获胜者同时成为攻擂者,在擂主争霸赛中与守擂者进行比赛,争夺本场比赛的擂主宝座。这种难以预知性的多维度比拼模式,既避免了选手互动不足的缺憾,充分调动了每一位参赛者的积极性。同时,又能以这种新颖的竞赛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期待度,避免了复杂的规则扰乱受众对诗词的理解,增加了比赛的戏剧性。《中国诗词大会》的另一亮点就是,节目采用专家解答的方式来引导观众感知和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为了使受众更加准确的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达到节目创立之初的目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知名教授作为点评嘉宾。他们或是深刻地解读诗人创作时的社会风貌、文化背景,辅以现场精彩震撼的舞美效果,鲜活的再现诗词背后的典故,或是精巧地把每句诗词引申为与生活脉脉相通的话题。笔者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这种创意表现形式,正是低碳美学中所提倡的直观真实。所谓直观真实,是一种基于艺术客体形式元素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直观真实主要是一种感官主导的艺术体验,其本质是艺术文本的形式元素符合甚至无限接近观众的历史经验和生活经验,因而能在第一时间唤起受众的注意力和亲切感。正如专家学者所解释的,每首诗词都不是独立个体,每首诗的背后都是开启话题的钥匙。诗词简单的题目下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情感、故事和情怀,每一首古典诗词的情怀和其中蕴藏的深层含义给受众带来了直观真实的艺术体验。便于读者理解其中的人文关怀和作者情感,再通过专家讲解的形式,从而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

二、节目内容:品味古典文化

中国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宝,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之所在。酌古参今,从《诗经》、《楚辞》到近代,每一首都能给读者带来客观真实的艺术体验。所谓客观真实,是指在真实的人性的表现和再现方面入木三分、回味无穷、引发共鸣的艺术真实。节目制作人之一梁红曾表示,做《中国诗词大会》的初衷就是要达到使尽可能多的古诗词变得脍炙人口的效果。她说:“推广诗词文化,当务之急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门槛,这个门槛便是‘熟悉的陌生题’”。是以,《中国诗词大会》在选题方面禀承着“带领全国人民重温中华古诗词”的口号,节目中几乎所有诗词都来自中小学课本,涵盖了咏物、咏怀、边塞、田园、婉约、豪放等各种风格。题中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洒脱,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浪漫,还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感叹。节目提取了中国诗词经典中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诗词的特殊魅力。以此激发观众品诗赏诗的兴趣,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使受众体会到诗词独有的客观艺术真实。例如,当选手回答苏轼的名句“人似春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现场的点评嘉宾就立即将苏轼的儒道结合的思想进行了阐述与解释,表达了人生洒脱的哲学。节目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客观真实,传递给观众。观众细细品味的同时,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古典文化。

三、发展策略:感性与理性统一

《中国诗词大会》在节目发展策略上,坚持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节目在解读诗词经典,分析绝妙诗句和传播中国文化精华上是理性的。同时节目中对诗词的品评,是节目感性的一面。这使得节目更加具有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个性鲜明的选手们、知性端庄的主持人和博学广识的点评嘉宾让节目有了更强的感染力。

总的来说,《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曙光。笔者认为,在节目制作方面,编导们应注意将文化与娱乐有机结合,使文化节目更加大众化,更加具有亲和力,避免使文化竞赛类节目给受众带来说教的感觉。此外,坚持原创也是节目创作中一项重要的原则,《中国诗词大会》为今后此类低碳艺术品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古典大会
WAIC与WIC大会简介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声讨大会
怎样读古典诗词?
大会选举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背后
“中国诗词大会”唤醒民族精神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第39届ISO大会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