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画的哲学思想

2017-03-30张建国

传播力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气韵阴阳山水画

文/张建国

一、阴阳概念

据《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从字面结构上联想到与太阳和光照有关,有阳关直接照射的地方,日为太阳,便是“阳”,在太阳出现的地方,阳光直接照射时,光芒射向四面八方;与之相对应的是,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便为“阴”,月亮的时候为阴,万事万物都与阴阳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瞬息万变,不论是时间的更迭,还是季节的转化,昼夜的变换,这些都与阴阳有关。《易经启蒙》指出:“阳在阴中,阳逆行;阴在阳中,阴逆行。”说明阴阳是不可能孤立的存在,阴阳只有在相互影响下,才会顺利发展。阴阳的中合,使阴阳在运动中与自然、社会整个宇宙体系协调发展。

二、阴阳的哲学思想

阴阳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的基本思想,后来将“阴阳”拓展为气候变化的寒暖,以及代表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甚至运动状态的动静都可以用阴阳来表示。道教思想中,哲学和宗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包含着中国古代原始的科学和古代的萨满巫术和方术,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指出“方术和科学都试图以积极态度解释自然现象,使人得以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所用。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哲学开始产生“宇宙心”的理论。中国人在儒家道德的影响下,“贤”成为人们追求的立身之本,即“道德完美”。佛教的影响下,宇宙观的思想左右人们的生活,产生“成圣”的愿望,希望达到和宇宙的融合,超越了道教的天人合一。阴阳理论对古代的早期哲学思想以及唯物主义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古代的天文学、古代音乐以及中医、中国画在阴阳思想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起来。

三、阴阳与中国绘画

阴阳是万事万物皆有的属性,都可以归结为阴阳两仪。中国画当中“阴阳”关系更为讲究,水墨的阴阳关系,阴阳气韵,画面虚实的阴阳关系,线条的阴阳,整体画面的阴阳协调。中国画是带有笔墨,虚实、气韵、层次、空白、气流的变化的明暗关系,是阴阳关系的表现形式。阴阳气流的运行中形成了气韵,使气韵、墨韵、水韵在画面中给人们一种和谐的氛围,达到有韵味,意味盎然的协调美。画面的虚实关系中,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空白有实,实有空白,有与无的融合转化,虚与实相符相生。中国画非常讲究用线,表现山石层次的结构线被称为虚实线,表现明暗关系的的皴线被称为阴阳线,阴阳线与水墨的五色变化,虚实层次分明,水墨、线条、气韵、虚实与阴阳的协调的山水画。

四、山水画中的阴阳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受到阴阳学说的影响,“知白守黑”“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的布局,“重如坠石,轻若游丝”的笔墨表现等都体现了阴阳对立统一的理念。中国山水画中融合天,地,人为一体。魏晋以来的士大夫们迷恋山水以领略玄趣,追求“自然”“无为”“清静”“虚淡”的老庄思想与道冥合的精神境界。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讲的“自然”,不是指大自然中的山水与风月林泉等自然界的现象,是指大自然中阴阳互生的规律,甚至可以理解为奇正合道的道理。魏晋时期宗炳提出“圣人含道映物”中国的山水画是用来体现圣人之道的,画山水要让观画者有游览真山水一样的感觉,画面要求可游、可居。画家通过笔墨的变化表达山与水的阴阳关系,画家对自然感悟以及天地万物之道。体会的阴阳互补之道。张躁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乃自然,绘画之道也。

中国山水画受到道家超脱自由,主张心灵的放松和境界的澄明的哲学恩想的影响。画家澄怀观道,修养空灵的心怀。绘画之道与老庄之道是相通的,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庄子:“静而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北宋前期山水画注重写实,米芾与米友仁则创立米家山水,以空灵、写意、意象的“云山”画法,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八章》),中国画这特有的布白方式,中国山水画用笔讲究空白,讲究“象外之趣”,讲究“计白当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有与无、虚与实的关系。虚无蕴含着无限的可能,白是无画之处是灵气往来生命流动的地方,可以是水,云,天空等。画中虚实黑白,相互对立融合的和谐美,倪赞的山水画经常大面积留白,表现平远的湖水空幻朦胧,笔墨寥寥,却使人感觉到湖水的广阔无垠。这种体察山水的变幻,澹泊的心胸去体物感物,精神获得自由融会自然的道家思想根植于中国山水画家的内心,自觉地创造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富有神韵、含蓄且空灵的山水作品。

古语有“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山水画的一黑一白,负载天地,计黑当白”变化莫测。山水画发展到宋朝之后,讲究用色淡雅,苏轼“寄至味于淡泊”。北宋之后的董源、巨然讲究墨法的使用来引领南方山水画派,近代的山水画家黄宾虹善于用墨,他提出“浓、淡、破、泼、积、焦、宿”的七墨法。李可染先生讲:“山水胜处色无功”要求学生在山水画的创作时不用浓烈的色彩,以墨的变化来体会笔墨情趣。中国山水画不追求绚丽的色彩,探究山水浓淡表现力成为主流。山水表现更加注重气韵生动,摒弃一枝一叶的如实描写,浓淡枯湿的笔墨表现散淡悠然的传统人文情结。

阴阳的观念在山水画中充分得到体现,中国山水画中笔笔皆阴阳,处处含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强弱、大小、刚柔、动静、长短等互为阴阳,万物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对立又统一,矛盾又和谐,笔笔生发,阴阳互长,以气得韵,以骨得势。气聚于里,形发于外。始于无极,终于真象。阴阳是万物生长的源泉,阴阳是山水画中艺术生命的来源。黄宾虹说“字画秘诀在太极中。”说明山水画中阴阳关系的重要,画面的黑白关系、虚实疏密,甚至用墨的干湿浓淡都是阴阳关系。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中国山水画家借助山川大地启发灵性,怡人胸襟,滋养元气。阴阳在山水画中无穷的变化,相互交错、相互转化、相互依存,使山水画和谐统一、气韵生动,达到深远的意境。

[1]张强.中国山水画学[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

[2]樊波.中国书画美学体纲[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

[3]]李恒山.对立统一下的船山阴阳论[D].四川师范大学,2009.

[4]胡东放.中国面黑白体系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刘长林.阴阳的认识论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

[7]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气韵阴阳山水画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