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现状及改善策略
——以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自主选择“多样化、趣味化”大课间模式为例

2017-03-30傅晖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4期
关键词:课间身体素质体育锻炼

傅晖

(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浙江杭州 310018)

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普及的大环境下,体育大课间活动是由课间操为基础发展演变成的一种综合性的体育锻炼形式,它需要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标地增加学生的体育锻炼实践,以达到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加强身体素质的目的。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关注,各学校都逐渐开始重视大课间的体育锻炼效果。如何真正组织并落实好大课间体育活动,成为了学校教育工作和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就自己的认识谈谈大课间的实际价值并且以文海为例对现阶段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善策略。

1 在初中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令人担忧,在学业负担加重、饮食不当和缺乏锻炼的前提下,学生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为此,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与改革措施。为了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运动要求,教师应当利用好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机会,进行有目标、有内容、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和身心健康发展。相比于传统的课间操,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比如形式多样、因材施教、丰富有趣等等,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在体育能力上的提高。下面谈谈大课间体育活动锻炼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1.1 思想教育价值

大课间体育活动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水平合理地组织与开展,大部分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一般都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组织实施。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练习兴趣,学校还会针对练习项目不定期开展一些小型体育竞赛,促进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比如班级自编操、自编体育游戏等等。学生在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心态,促进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使学生具有体育精神,在学习生活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1.2 健康教育价值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相对于专门的体育课,大课间活动形式较为自由,没有严格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求。大课间活动也并非有学生自发组织的锻炼活动,而是在全体教师的带领和引导下,进行体育锻炼的强身健体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身体素质能力,开展不同的运动锻炼内容,在活动时注重科学性,使学生个人锻炼与集体锻炼相结合,在运动过程中配以合适的音乐背景辅助,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活动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具备健康教育价值,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满足学生身体对运动锻炼的需求,锻炼出更强健的体魄。

1.3 养成教育价值

大课间体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较为稳定、自主的锻炼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行为习惯。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快速发育时期,对于运动兴趣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十分有利,大课间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改变在学习生活中缺乏锻炼的懒惰思想,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能够在运动中掌握不同的运动形式,体会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和心灵上的升华,在不断的体育运动中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1.4 快乐教育价值

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时,一般都配有优美的背景音乐。学生在欢快的节奏下进行体育锻炼,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缓解学生压力,放松学生心情,让学生能够在运动过程中张扬个性,在阳光下播洒汗水陶冶身心,在快乐的氛围中体会运动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在大课间体育活动时,学生通过锻炼不断提升自身体质和能力,对建立起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大有裨益。

2 在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存在的几点困惑

2.1 内容形式单一,活动缺乏创新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由传统的课间操为基础演变而来,课间操由于其形式单一枯燥,大部分学生往往产生厌恶心理,应付了事,没有起到应有的锻炼作用,而且阻碍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课间操单一枯燥的弊端,但是依旧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部分学校难以将课间操和大课间区别开,依旧在大课间让全体学生进行广播体操的锻炼,剩下的时间便由学生自由活动,不但浪费了时间,也没有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有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形式大都是传统的多人跳绳、跑操、中考体育项目训练等等,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什么新意和挑战性,大课间成为了体育课堂的简单延伸。学生在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时依旧积极性不大,在锻炼上收效甚微,没有达到前文中列举到的锻炼价值。

2.2 活动时间不足,锻炼量难以平衡

2.3 学生参与面高,个体差异关注少

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逐渐养成锻炼的习惯,拥有强健的体魄。但是部分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依旧是采用集体项目的锻炼为主,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利于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得那些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因此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时,我们更应当关于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4 硬件设施缺乏,锻炼效果不理想

学生在参与体育大课间活动时依旧以无器械运动为主,由于全体学生的参与使得体育设备器械紧张,一些运动场地更是数量不足,导致一些体育运动项目没有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影响了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锻炼质量。

3 自主选择“多样化、趣味性”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的实施

在实施“多样化、趣味化”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的前期,体育组会根据学校的师资、器材设置好学生喜爱的锻炼项目,再根据场地大小设定每个项目参与的人数。用项目指南的形式公布在校园网上供学生选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内容,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参与兴趣。自主选择大课间体育活动方式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绝大多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的锻炼项目,真正实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多样化和趣味性。

3.1 合理划分区域,项目实施“多样化”

足球、篮球、排球、花样跳绳、武术(太极拳、少年拳)、跆拳道、健美操、民间传统体育这么多项目如何保证每个班级的学生有足够的运动场地开展这些项目的确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虽然现在学校的运动场相比以前有所增加,但是要容纳上千名学生同时有条不紊的进行锻炼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为了利用好学校每一块适合运动的空地,我们首先根据项目类别将田径场与跑道进行了划分,分别是足球活动区、健美操活动区、武术活动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区等四大区域若干小组;篮球和排球项目将学生集中在室外球场开展,太极拳和瑜伽由于人数不多且需要相对安静则被安排到室内体育馆进行,花样跳绳等对场地要求不高的项目可安排在校园相对平整的任何地方。

3.2 科学分层组合,学生锻炼“个性化”

为保证每个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的有效性,我们将每个项目的学生按能力分成了普及型和提高型两个层次,每个层次分成若干小组,练习内容视学生水平而定,真正做到学生锻炼的“个性化”发展。普及型的大课间活动在所有项目中占主要部分,目的是为了大多数同学参与并保证一定的运动量以促进身体素质的提升。而提高型的学生主要是将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练习,除了锻炼,更为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做好准备,很好地解决了校队集中训练的时间问题。

每个项目练习的内容不是以学生自由练习为主,太过自主的练习很难保证大课间体育锻炼的效果,虽然自主练习能让部分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但达不到健身目的。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9.2%(18/26)和96.2%(2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1 以我校足球项目的开展为例进行说明

大课间体育活动之“足尖上的文海”项目指南:倡导“纯粹的足球、快乐的享受”理念,通过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足球基本功,强化校园足球比赛实践能力,掌握足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挖掘足球特长潜力,提高兴趣,培养足球苗子,做好校足球队的梯队建设,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初步建立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

(1)普及班大课间活动内容见表1。

(2)提高班大课间活动内容见表2。

(3)挖掘民传体育,增加活动“趣味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除了热门的跑跳投类以外还有一些有趣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既能够强身健体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学生喜爱。民间体育项目如:踢毽子、滚铁环、打陀螺、踩高跷等都是兼趣味与体能为一体的体育项目。

由于这些项目具有简便、有趣、易掌握的特点,满足了学生和体育教师的需要,它的内容是“代代相传”的精华,它的组织形式不受拘束因此结合这些项目进行锻炼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可以锻炼及娱乐身心更重要的是能够对优良的体育文化起到传承作用。

3.2.2 以我校踢毽子项目的开展为例进行说明

大课间活动之“花样年华——踢毽子”项目指南:踢毽子是我国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之一,起源于汉代,是由古代蹴鞠演变而来。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作为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欢,尤其是女同学。

练习形式:练习时主要采取分组练习的形式,分组过程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两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参与学生站在指定的区域进行练习。

练习内容:依据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进行内容选择。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个月左右)以基本的自垫、一抛一垫、两人抛垫为基本内容,视学生总体进度安排第二期开始的时间。

第二阶段(一个半月到两个半月左右)提高过程,以单人左右脚轮换垫、两人间对垫、规定时间规定个数两人间对垫、四人间按顺序对垫等为主,视总体进度安排第三期开始的时间。

第三阶段(两个半月到学期结束)巩固继续提高过程,以对之前的内容进行提升优化,规定时间规定次数单人自垫及集体对垫,蒙眼自垫,组间PK赛等形式为主。

表1 普及班大课间活动内容(场地:足球场南半场)

表2 提高班大课间活动内容(场地:足球场北半场)

4 自主选择“多样化、趣味性”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成效

4.1 提升活动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自主选择“多样化、趣味化”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项目的选择、练习的形式都是以学生的自主兴趣为主导,学生是大课间锻炼活动的主人,体育教师只是负责制定阶段性锻炼内容以及活动的管理。练习过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一般不会中断学生练习。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练习打破了之前被动管理的形式,学生们从事的是自己自愿选择的项目,锻炼积极性高,大课间又重新充满了活力。

4.2 打破传统班级分组,活动场地利用率最大化

自主选择“多样化、趣味性”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将传统班级分组的形式改为以兴趣项目分组。根据项目的特点和人数的多少合理地分配到合适的场地进行练习。这种形式使得校园活动场地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学生在较小面积的场地上也可以进行以自己兴趣爱好为主的项目练习。比如:武术、健美操等对场地要求不高的项目。每到大课间开始,在校园的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学生愉快地参与锻炼的身影。

4.3 减轻教师管理压力,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每个项目的日常管理都是由学生推选的小组长负责,学校安排一名班主任协助检查和监督。打破了原来自然行政班班主任负责的形式,切实减轻了教师的管理的压力,同时也培养的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和学校提倡学生自主管理的理念不谋而合。得到了学校和老师们的认可。

虽然开始阶段会由于学生活泼的天性使得纪律不那么理想,但随着教师对小组长威信的确立会让学生们逐渐懂得规矩,自愿地服从组长的管理。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大课间活动管理的模式也成为学校德育管理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4.4 不断总结提升,合理开发活动内容

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情况,不断总结和开发出新的活动内容,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个性差别自由选择。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集中与分散的结合,个人与集体的结合,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设计,使体育大课间的活动能够体现时代气息,充满青春的活力。

总的来说,自主选择“多样化、趣味性”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遵循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它有利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和未来的学习发展,体育教师应当不断完善体育大课间制度和形式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有效的锻炼,真正实现“健康第一”的学校育人目标。

[1]刘世东,刘焕亭.体育大课间的合理组织与安排[J].中国学校体育,2009(4):87-88.

[2]张荣森.例谈如何合理安排体育大课间活动[J].中国学校体育,2009(4):90.

[3]刘洪星.有效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践策略[J].考试周刊,2010(6):141-142.

猜你喜欢

课间身体素质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锻炼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