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路径与内在机理

2017-03-30雷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基本路径学校文化

雷芳

摘 要:学校文化本质上是由主体轴、内容轴和形式轴遵循一定的内在秩序与机理,相互交织而成的即时空间。其内在机理首先在于遵循其内在的质性规定,即以“真、善、美、圣”为核心价值而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其次在于遵循其基于时间维度的内在秩序,即以“聚魂、建场、化人”为节点的发展规约与建构秩序。只有这样,学校文化建构才能为其整全度、特色度、厚实度、自洽度等信效度奠定理论根基。

关键词:学校文化;基本路径;内在机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7)01-0109-05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融含着办学理念的学校文化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土壤,是教育机构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之源 [1 ]。学校文化建构的过程即是构建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也是夯实学校长远发展根基的过程。从历史视角来看,学校在追求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同时,必然逐步走向学校的内涵发展 [2 ],并最终通过形成以价值观导向为核心的“文化场”来实现化人、强校。可见,学校文化建构本质上就是以价值观导向为核心、在遵循一定的内在秩序与规约的前提下实施的建“场”过程。

一、何为学校文化建构

学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存在形式,它涉及教育的理念、精神和宗旨等根本性问题 [3 ],是孕育学校气场、风气与氛围的根源,是影响教育活动质量、制约学校机构发展的内在因素,是形成各种教育关系、影响师生发展的土壤与根基。学校文化建构的内涵首先在于核心价值的形成,其次在于“文化场”的形成。

1. 凝结价值核心是学校文化建构的质性内涵

从教育的目的与学校的功能视角来看,无论是倾向于教育服务于社会,还是倾向于教育服务于学生个人,都必然地、不可避免地把教育的目的与学校的功能最终指向学生个人,指向人的素质与素养的提高,指向人的发展。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外在的教育形式与影响力量,应始终以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成熟与独立为根本的价值追求 [4 ],应以促进人的个体尽可能充分地发展为终极目标。学校文化建构是以促进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以服从于学校整体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因此,学校文化建构必然要归于促进人的发展的主题。

人的发展,其核心在于人的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在于人的心灵成长。社会价值是人个体价值的集合,但绝非简单地、机械地相加组合。社会价值、个体价值的导向关键在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与个人的思想观念,而社会价值观是构建社会思想道德的基础。社会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与感召力是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形态,强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源泉 [5 ]。学校是担负社会责任、为社会培育人的重要组织机构,学校文化建构必然要追求形成正面的、积极的、进步的社会价值观念,进而来引导、支持、促进人的成长。这正是学校文化建构的本质所在。

由此可见,学校文化建构的内涵首先在于其核心价值的形成。学校文化建构的本质是在存异的过程中实现正向的价值趋同,亦即融合办学思想与教育理念,从而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导向的过程。这种核心价值观导向既符合体现社会发展趋势的“底色”要求,又凝结了学校自身教育经验与文化积淀的“特色”价值,因此也形成了学校文化内涵的特质。

2. 形成“文化场”是学校文化建构的过程内涵

学校文化建构不是“快餐文化”式的简单复制,不是刻意的、按图索骥般的主观打造,而是在长期的办学行为与教育实践活动中,在办学条件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下,经过学校机构一批又一批的教育人长期的探索与不懈的努力提炼、积淀、升华而成。学校文化建构是一个不断实现思想观念、价值导向、行为方式等层面的融合与趋同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形成不自觉地对人以熏陶和浸染的场景与氛围的过程,是一个不自觉地、无时无刻不对场景中的个体发生影响的过程。

诚然,学校文化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有着一种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场”正是基于这种无形的力量与深厚的底蕴所能辐射、影响到的空间范围。学校文化建构正是要致力于建立其一种微观意义的环境空间,一种基于教育意义的精神场景。这种环境空间与精神场景正是一种“场”的存在,它蕴含着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核心价值观念,孕生着恒久的、有着深厚感染潜能的向心场力。由此可见,学校文化建构的内涵其实在于“文化场”的形成,即建场。

学校文化建构的内涵反映着学校文化本质上的价值导向与过程要求。把握学校文化建构的质性与过程内涵,对科学地建立学校文化建构模型、正确地制订学校文化发展规划、有效地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路径

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它必然有着其符合自身质性的内容与内涵。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微观环境空间意义上文化场,它必然有着其承载着自身功能作用的形态结构。因此,学校文化必然存在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基于其内容内涵与存在形态的结构。

从即时空间存在状态来看,学校文化建构的结构包括三种维度,即主体维度、内容维度和形式维度,也可以称之为主体轴、内容轴和形式轴。学校文化本质上就是由主体轴、内容轴和形式轴共同遵循一定的内在秩序与机理、相互作用、相互交織而成的即时空间(如图1所示)。

其中,学校文化建构的主体维度主要由“四者”组成,即管理者、教育者、学习者和服务者。学校文化的主体是学校文化建构与发展的行动者与实践者,是学校文化建构模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支撑轴”。学校文化建构的内容维度是学校文化建构的基础与前提条件。依据不同的分类视角与标准,学校文化建构内容维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结合其内容质属的存在状态与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学校文化建构的形式维度是表达、呈现学校文化建构内容的媒介与途径,也是文化内隐的精神外显的渠道与形态,主要包括精化为核、俗化为语、物化为境、固化为制、内化为力、外化为行、实化为果等。

学校文化建构即时空间就是由上述相互关联的结构成分,通过内在的质性规约与演化秩序,有机结合、长期演化、不断发展而成。虽然不同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念与精神内涵有所不同,其表现形态与发展途径以及产生的效果也可能千差万别,但是基于学校功能、学校文化生态结构的同类、近质的前提条件,学校文化建构在其内容内涵与存在形态上必然存在着可以共同参照、相互借鉴的具有普遍意义与推广价值的结构共同体,这便是建立于学校文化建设一般理论基础之上的学校文化建构模型。

三、学校文化建构的内在机理

建立于学校文化建设一般理论基础之上的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路径之所以可以作为参照与借鉴的结构共同体,其理由不仅在于形式上的学校文化建构维度即主体维度、内容维度和形式维度上的相似或相同,而且在于学校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内在机理具有同质要求。

学校文化建构的内在机理即学校文化建构的各维度、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与作用所必须遵循的内在的质性规约与运行机制等。学校文化建构的内在机理有着丰富的内容,从宏观的角度即从模型结构的全视域和模型演化的全过程来看,主要包括学校文化的质性规约、建构秩序与信效标准(如图2所示)。

1. 学校文化的质性规约

学校文化建构模型不是“空架”的轮廓,而是有着丰富内容内涵的“实体”。这些丰富的内容内涵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与内在机理的共同作用下,便展现出学校文化发展的过程与风貌。而其内在机理首先在于学校文化建构必须遵循其内在的质性规定,即以“真、善、美、圣”为价值核心,进而凝结成为学校文化的灵魂。

“真、善、美、圣”是人类社会主流价值观应当长期秉持的、不懈的追求。究其核心要义,“真”是科学的精神,“善”是高尚的道德,“美”是和谐的关系,“圣”是杰出的智慧。对学校教育来说,“真”是一种做人、做事、从教、从学的根本态度,而“善、美、圣”则是在坚持“真”的态度前提下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与行为结果。“真、善、美、圣”是在人类社会长期演变的历史中,被陶冶出来的社会正向价值的核心,是人们应当共同追求的生命价值的真谛。学校的功能主要是促进人的正向发展,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弘扬以“真、善、美、圣”为核心的正向社会价值观,并融合学校发展过程所凝结的精神与积累的经验等,从而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核心理念。

从人的发展来看,当前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应当倡导、体现“平等自主、合作宽容、探索创新、务实笃行”的理念,这正是以“真、善、美、圣”为核心的正向社会价值观在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学校全体教育员工在实践中所应遵循的价值原则,也是师生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所应努力的方向。毋庸置疑,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幸福和理想的一种理解、肯定和追求。社会价值观和人的价值观一样,也有它的对“幸福和理想”的理解、肯定和追求。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建构社会文化 [6 ]。同理,构建学校文化,正是从塑造学校形象、诠释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文化精神内涵的角度来推动学校的进步与师生的发展,因此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学校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与灵魂。寻找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寻求学校发展的源头。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校文化发展的过程 [7 ]。学校文化建构影响着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学校文化也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而其核心是价值观念 [8 ]。因此,秉承、追求正向社会价值观念,并发挥学校文化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 [9 ],这既是学校实现正向而持续发展的重要与策略,也是学校文化建构的内在质性规定与要求。

2. 学校文化的建构秩序

学校文化建构不仅存在着内在的质性规约,而且存在着一般意义上必须遵循的建构秩序。学校文化的建构秩序是指从宏观层面,以学校文化演化与发展的进程为参照而呈现出来的渠道及其相关方式的必然。这种“必然”主要体现在聚魂、建场和化人三个关键环节,亦即学校文化建构模型运行“三部曲”。

(1)聚魂 聚魂,可以表述为聚气、凝魂、定位,这是学校文化建构的第一步,是学校文化能否诞生与存在的前提,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首先,聚气要具四种“气”,即底气、地气、天气和生气。建构学校文化,一是要继承学校发展的传统精神,要涵养底气;二是要融合学校所在的地域环境,注重吸收所在地域的优秀文化元素与营养,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要根植地域,深接地气;三是要注重融入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要适应天气;四是要充分开发与利用本校的文化与教育资源,推崇创新实践,要开创特色,创造并培育出勃勃的生气。其次,正是在注重聚合“四气”的过程中,同时要注重“凝魂”。魂即学校倡导并坚守的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的文化精神。聚气则生力,凝魂精为核。学校文化是以学校师生内化于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为核心,以外显于行的办学行为和环境符号为表象,并得到社区和家长认同的理念与行为符号的统一整体 [10 ]。可见,对于学校文化建构来说,“魂核”非常重要。没有“魂核”便没有学校文化的“体”,更无学校文化的“场”。

总之,聚魂对于学校文化建构来说必然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聚魂,即将学校文化所秉承的精神与价值“精化为核”,并渗透至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以及保障与服务等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进而由“核”衍生出学校文化的主题,实质上这也就确立了学校文化建构的坐标系,也就确立了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定位。

(2)建场 建场,可表述为健体、化场、建基,也就是要建立起學校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场”。场本质上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存在的媒介物质和辐射的场力。

建场关键在于“四化”,即化语言、化制度、化活动、化场景。其一,化语言,即注重文化的语言符号载体的创设与完善,要把学校文化的精神之核俗化为语。其二,化制度,即要将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制度载体呈现出来,从而成为约束全体教职员工行为规范的准则,要把学校文化的精神之核固化为制。其三,化活动,即规划、设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载体把学校文化的精神之核根植于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心灵。其四,化场景,即要通过学校的物质载体将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价值核心表达出来、呈现出来,从而形成具有浓郁的育人环境与氛围 [11 ],达到一种熏染知微处、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诚然,“四化”只是借助与媒介来“化场”的主要途径与策略,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学校文化建构的所有主体都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载体和文化建设资源,群策群力,长期坚持,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聚“核”生魂,凝魂生体;体健则生力,生力则化“场”,而“场”成,则学校文化成。

(3)化人 学校文化建构的直接目的是强校,而最终目的则是化人。能否达到化人、强校则直接体现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效。因此,化人是学校文化建构追求的结果与最高境界。

学校文化建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以文化人的过程。聚魂,则使得学校倡导与弘扬的核心价值精化为核、内化于心,并由此默然转化为学校教职员工的内心的自律、自觉与信念。建场,则使得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多种媒介与载体得以表达与表现,从而熏陶、浸染、影响着学校教职员工的言行举止与气质形象。最终,学校通过文化建构得以实现文以德校、文以智校、文以美校、文以厚校的目的,同时也得以实现文以德人、文以智人、文以美人、文以厚人的化人目的。

总体来说,学校文化建构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坚持、不断调整、不断反思、不断感悟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固有着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遵照的演化秩序,即学校文化建构必须也必然会遵循由聚魂开始,到建场,再到化人的三个关键环节。无魂,无以为场;无场,则无以化人。

3. 学校文化建构的信效度

眾多的中外学校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学校文化建构的内在机理还在于其蕴含的追求品质的维度及标准,这也是学校文化建构所固有的质性标准与发展诉求 [12 ]。而学校文化建构追求的品质标准及维度主要体现在以突显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现育人效果和学校发展成效的为主体的信效度上,包括学校文化的整全度、特色度、厚实度、自洽度等。

首先,学校文化整全度要面向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面向学校发展的全领域与全过程。学校文化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整体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而且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布局校内功能区域,要统筹考虑针对不同的文化主体,规划、设计相对应、相适宜的文化内容与方式,从而形成和谐一致的学校文化场,形成众心合一的文化向心力。其次,学校文化特色度要因地制宜、发挥校本优势,充分利用学校文化资源,选择和编创具有创意的内容,形成富有个性的校园特色文化,彰显办学特色。再次,学校文化厚实度要追求学校文化深厚的底蕴,要注重夯实学校文化坚实的根基。这就需要学校文化建构要坚持教育性、人本性和发展性等基本原则,要注重学校文化体系的科学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文化主体,注重积淀与创新 [13 ]。学校文化建设既要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又要注意融合时代文化主流,要讲求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要做厚、做实。最后,学校文化建构的自洽度要充分地体现学校文化建构的和谐性与一致性。学校文化要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同类教育机构所具共性的基础上,突出学校文化特色,既要合乎共性底色,又要彰显个性特色,要避免千校一面,更为重要的是要符合本校的实际,要使得学校的文化建构与学校的整体发展、与师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保持一致。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与教育改革潮流;要依据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提炼学校文化精髓,并不断更新、完善,从而促进学校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显而易见,学校文化建构要充分把握各文化要素的信效度与合理性,深度挖掘并充分显示学校文化的育人内涵,兼顾学校文化的共性底色与个性特色,注重学校文化的价值定位合理性、价值转化可行性以及价值引导的有效性,体现正向价值的引导,让学校管理者、教育者、学习者和服务者在学校“文化场”中将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与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学校教育理念与文化元素更加有效地转化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办学品质。

总之,学校文化建构必然要坚持其内在的质性规约,即坚持、坚守以“真、善、美、圣”为核心的正向社会价值观。与此同时,学校文化建构必然要遵循其基于时间维度的内在秩序,即以“聚魂、建场、化人”为节点的建构秩序与发展机制。只有这样,学校文化建构才能为其整全度、特色度、厚实度、自洽度等信效度奠定理论根基,才能孕育出学校文化的强大动力与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马春玉.幼儿园和美管理文化的建构策略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3(8):67-69.

[2]周靖毅,王牧华.学校内涵发展的嬗变与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15(6):9-12.

[3]张传燧.治理、文化、质量: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三大主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5(1):17-21.

[4]赵 南.对学校教育目的与功能的新构想——基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视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4):12-19.

[5]习近平.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N].新华每日电讯,2014-02-26(1).

[6]马春玉.在幼儿园文化建设中实施社会价值观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12):67-69.

[7]徐学红.学校核心价值观“落地”路线图[J].人民教育,2015(3):80-82.

[8]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73-76.

[9]王定华.试论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2(1):6-10.

[10]杨志成.学校文化建设的解构与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4(5):47-50.

[11]金 菲.教师文化资本的生成与转化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5(4):63-68.

[12]纪德奎,孙 嘉.美国农村学校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1):104-109.

[13]雷 芳.民办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12-13.

猜你喜欢

基本路径学校文化
基于审计视角下推动国家完善审计治理路径分析
英语小班化教学模式之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及其路径探析
马克思主义如何紧紧抓住意识形态话语权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