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马工程公益服务体系对医学院青年学生人格的塑造及志愿精神的培养

2017-03-29宿玉李兴兴胡静娴刘维婷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青马医学生志愿

宿玉,李兴兴,胡静娴,刘维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1200)

青马工程公益服务体系对医学院青年学生人格的塑造及志愿精神的培养

宿玉,李兴兴,胡静娴,刘维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1200)

公益服务是青马工程培养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途径,而医学生作为青年学生的特殊群体,是青年马克思主义的后备军中的重要一员.因此,通过青马工程平台鼓励医学生参加公益服务,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乃至整个民族卫生事业的发展.当代医学生人格教育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医学生人格,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文章以青马工程公益服务体系为出发点,探讨公益服务在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方面的作用,并对为新形势下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青年医生的方法一——青马工程公益服务体系促奉献精神培养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新的方法.

青年医生;公益服务;人格

作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项工程,青马工程已成为各大高校共青团遴选和培养大学生骨干力量、团干部队伍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青马工程的实施,在高校营造浓厚的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校园氛围,锻炼一批批立项信念坚定、勇立潮头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其中实践锻炼和志愿服务是青马工程的重要内容,以此培养一批掌握最新马克思主义成果,具有高政治觉悟的青年医学生.

志愿精神的内涵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这和中医医德中的“医乃仁术”“大医精神”等无私奉献、仁心仁术、精益求精的医德精神不谋而和.通过志愿服务让中医药大学生走入基层,在实践中体察民情,磨练意志、促进专业技能、完善人格、培养奉献精神,克服人格发展中的不良倾向,培养一批具有健全人格、奉献精神、高尚医德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医学生.因此探索青马工程志愿服务体系与人格的相关性,及志愿精神的培养,对培养合格的马克思主义青年中医师有着重大意义.

1 青年学生人格危机

1.1 大健康人格的内涵[1]

人格:指一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后天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影响,形成的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综合.健康的人格是指能全面体现人格的心身统一,内外统一的整体性与心理过程的全面性和稳定性境界.所以,青年学生的健康人格包含着它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又充分展现个性特征;价值道德观,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与外界社会发展完善结合;心理学的知、情、意达到和谐统一.

1.2 青年学生人格危机

随着社会发展、市场经济转型和多源文化价值观的到来,加上部分学生自身主观因素发展不完善,导致部分青年学生发生人格危机.

1.2.1 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弱.当代青年学生出生时正好赶上独生子女热潮,大多数是家庭的中心,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家庭中缺少与兄弟姐妹以及同龄伙伴相互影响,相互帮扶的教育因素,造成许多学生形成自私、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性格特点,从小就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他们从来不考虑他人或集体的利益,进入大学之后,对班级活动不感兴趣,对集体荣誉漠不关心,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1.2.2 功利主义强,理想信念缺失.在市场经济利益趋动和利益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下,许多青年学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个人荣誉的追求成为主流.进入高校后很多同学参加集体活动、班干竞选关注的是综合测评是否能加分.他们关心自己的多,关心他人的少,这与医学生通过锻炼服务他人、无私奉献、提高医术的初衷相背离.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利他行为,充分体现了部分医学生的功利性强和道德意识理想信念的严重匮乏.

1.2.3 学习能力强,心理素质弱.医学生大多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应试技巧,是基础教育的佼佼者.但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他们的人格是否健全却往往被忽略,渐渐形成了学习能力强、道德素养差的局面.一旦遇到挫折或失败,他们很难接受现实,情绪波动大,往往会出现抑郁、暴躁、焦虑等心理状态,无法肩负振兴祖国医疗事业,为全民健康服务的重任.

2 青马工程公益服务体系建立对医学院学生健康人格塑造方面的重要作用[2]

2.1 医学院校青年学生参加公益服务活动有利于提高团结协助精神

当代年轻人因成长环境所致,大多自我意识比较强.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个有组织的活动,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不同的志愿者融合为一体.大学生很容易在志愿活动中找到归属感.二开展志愿服务,需要大学生了进行分工合作,只有在每个成员进行良好的协作的情况下,一个活动才能够成功.这对帮助大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等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又这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能从实践中认识到协作的重要性,促进大学生的写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2.2 医学院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青年志愿活动的本质是自愿和无偿,这决定这活动要求大学生自主追求和自觉参加.同时,志愿活动为大学生观察社会、了解国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大学生通过深入到群众中来,了解到基层生活的艰苦,受到基层优秀人物的感染,使他们的人生和世界观得到升华.为大学生提供了追求真理和正义、积极进取和创新、不断完善个人素质的巨大力量.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们在志愿活动期间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完善自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医学院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磨练意志,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大学生初次经历社会实践,不可能顺风顺水,必然要遇到许多自己从未经历过的困难和从未遇过的问题,必然要碰到一些棘手的难题和挫折.这就需要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去认识困难、解决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实现自己当初所设定的目标.实践证明,在艰苦条件下,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了独立思考、果断处事、临危不乱的控制力和约束力,磨练了意志,坚定了信念,这正是医学生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

2.4 医学院校青年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有助于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医德意识.

青年志愿者服务是培养医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载体.青年医学生在参与送医送药等志愿服务或者公益服务活动中,通过健康服务,健康宣讲,送药入户,免费义诊等实践活动,认识医生的社会角色,陶冶高尚的情操,体察基层医疗现状,在实践中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培养一批不仅具有信念坚定的马克主义青年,同时具有高尚医德的青年医生.

3 完善青马工程公益服务体系,培育医学生志愿精神

团中央把公益服务作为大学生骨干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青年骨干每人每年参加不少于100小时的公益服务.因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对于青年人来说有着重要意义.这一精神既包含了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又是时代精神与中国传统优良传统美德的有机结合;既包含了一个青年学生应当具有的高尚情操,又是时代发展与医师的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的有机结合.中团结友爱、乐于奉献、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尊师重教等传统道德和医德在志愿精神中得到充分的体现[3].

3.1 改善课程设置,推动志愿精神的培养常态化[4]

高校应建立志愿活动体系,大学生志愿精神长效机制,以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为目标.可以考虑将志愿服务课程化,学分制,将其划分为:公益文化推广、环境保护、社区服务、青少年关爱、助老助残等类别,纳入公共课考察范畴.高校要依托新兴媒体为依托,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共享平台,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络.通过全覆盖网络向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视频讲座,志愿服务招募项目等信息;宣传优秀个人和优秀团队事迹,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分享服务心得.通过信息化项目化广利,建立统一的高校志愿服务评价体系,推进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在的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力量.

3.2 提高志愿服务水平,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化

在体系的不断完善,提高志愿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高校通过系统、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大学生志愿者掌握专业技能、提高服务本领.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国家政策为导向,如“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项目.鼓励学生扎根基层,并在升学、就业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二是官方志愿服务,如奥运会、世博会等,时间相对较短、服务种类较多、活动影响较大.三是以高校为依托学生自发组织的志愿活动,如学习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暑期三下乡医疗卫生团、大学生防艾志愿者联盟等.帮助大学生要结合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组建服务团队,管理志愿服务项目,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又能磨炼意志,提升自我.

3.3 实现项目化管理,创新大学生志愿活动管理模式[5]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管理化,有利于实现志愿服务的规范化、科学化.项目化管理以项目为纽带,内容俄日核心进行设计:通过发布立项考核标准、项目申报、项目审批、项目运作、项目审核、项目验收等程序,建立完整立项验收体系,让志愿服务管理更加规范化.在立项申报阶段,专业老师或者辅导员担任指导老师,由大学生项目发布者担任项目负责人,由具有共同目标的志愿者组成项目组,设计标书,参与竞标;在审核阶段:项目小组阐述志愿活动的开展情计划、目标,实施措施,由专家组评审,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在项目运作阶段,主要工作由学生项目小组完成,明确分工、各尽其责,辅导员或专业老师对项目整体方向进行把控,专业问题进行指导;最后的验收阶段,由项目组织部门通过审核总结材料、组织答辩会等形式对项目的实施情况、成绩成果进行综合考察,以志愿服务活动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创新程度、服务人群的认可度等作为评价标准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优秀项目要进行表彰和成果展示.

综上所述,志愿者活动对于高校大学生的人格健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二志愿精神是大学生人格的一种升华.高校应当根据自身职能,开发较多的平台与机制,将大学生人格培养与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整合在一起,从而推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日常化开展,进而提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开展的整体水平.

〔1〕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2〕陈竞秀.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48-49.

〔3〕陈琨.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价值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0(3):32-34.

〔4〕陈东.浅论美国志愿服务经验及其借鉴价值[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

〔5〕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G645

:A

:1673-260X(2017)03-0178-02

2016-11-09

安徽中医药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6sz028)

猜你喜欢

青马医学生志愿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我志愿……
参考答案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高校党委如何占领青年的信仰阵地——以长春师范大学“百优青马工程”为例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毛泽东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