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学困生学习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7-03-29陈美秀

文理导航 2017年4期
关键词:心理状态高中地理学困生

陈美秀

【摘 要】想要實现学困生转变,对教育者来讲,首先要研究学困生的心理,分析学困生在学习中存在的误区,找出原因,并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有效的治疗他们学习心理。本文就以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教材为例子,来分析地理学困生的心理,以便提出解决对策,从而达到优化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困生;心理状态;对策

引言: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有一种这样的词语存在于每所学校——“学困生”。曾经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学困生只是一个称谓,无论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都不是成为“学困生”的理由。但很多学困生仅凭自身难以完成学困生的转化,这其中心理因素占很大层面,作为教师就有职责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

一、学困生的基本内涵

简单的讲学困生就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广义上的学困生,是指因为每个同学的智力水平、天赋、学习心理、学习方法以及身体素质的不同,会出现一些成绩偏下的同学;而狭义的来讲是指智商是一样的,但是却有一些同学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逻辑思维,也就是说没有正常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会出现成绩偏低的情况。本文研究的学困生主要指的就是狭义方面的,这些学困生先天与其他同学没有差距,并不是因为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成绩不理想。

二、形成学困生的因素

(一)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一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中,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实社会中的学生,对其影响发展因素有环境、学校、和学生的自身个性,其中环境是决定学生能否学好知识的重要条件。本校处于城乡结合部,是处于城市与乡村的对接口,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学生的自身原有的价值观和对学习文化的心态及理念都会有强大的冲击力,适应时代发展所带来的转型新观念、新价值、新文化都可待建立。在这种接轨化的环境里,是导致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因素。我们主要从形成学困生的心理及共性进行总结,把握类似学生的出现,对学困生进行实际的转化对策,来达到优化教育的目标。

(二)内部原因

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少上进心。大部分的学困生都是因为自控能力较弱,上课无视课堂纪律,不愿意用心听讲,学习三分钟热血,平时爱抄作业,总的来说就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运用不当,学困生对于学习方法不够重视,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只是上课听讲,课后写完老师留的作业,没有形成预习、复习的一体制学习,有时遇到延伸性的问题时就会退缩,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外部原因

在一开始学习地理时基础就偏差,随着知识量的增加想要填补好以前的缺失知识点,只会发现要填补的窟窿越来越大。在学习地理时由于章节的不同,会出现衔接点,学困生没有正确的处理对接口,就会导致接口断裂,知识点的流失。

随着年级的增长,所学的科目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学习负担逐渐加大,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消化不了知识点,影响地理学科的学习。

三、学困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分析

(一)自暴自弃心理

在高中阶段,学习地理会带来许多有关于理科性的知识点,而现在我国在高中学习时期会出现文理分科的情况,而地理处于文科的科目下,对于选择文科类的同学大部分都是因为理科基础差,地理虽然归为文科,但是具体学习的内容属性仍然归于理科,因此在地理的初学阶段是会遇到一些困难的。尤其是在自然地理的部分,如人教版高中地理的教材必修一第一章的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和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些知识都是初中阶段从未提及的,导致很多同学对于这块知识的认知非常少,给学生造成学习地理的困难之感;加之高中对于地理课程的安排很少,使部分学困生没有及时的与老师交流,失去了老师对学困生的问题进行解答的机会。另外,基础不好的同学遇到的现状一直也没有解决,时间长了,部分同学就会用自暴自弃的态度来对待地理这一学科;在老师批评、家长责怪和高考带来的压力下,烦躁的情绪就会不断的增长,进一步的加大了颓废的心态,最终使他们对学业失去兴趣。

(二)怯懦的心理

怯懦来自于次次失败的打击以及负面而产生的心理反应,表现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手足无措,受到挫折时容易自暴自弃。有怯懦心理的同学都很脆弱,会使他们陷入恶性循环中,与怯懦对立的是自信与不放弃;存有怯懦心理的同学多数在遇到困难时会不攻自破,没有自信是怯懦存在的养料,随着自信的丧失怯懦会逐渐壮大。据调查,大部门高中生对人教版的地理教材中的《宇宙中的地球》的章节有很大的抗拒,因为本章节要求对太阳的角度进行计算与对昼夜长短等的判断,并要求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与应用,类似于这种对于基础要求比较高的课节,对于学困生来说都是特别困惑的。对知识不能完全的理解,做练习题时也是处于无从下手的状态,找不到入手点,自然考不出理想的成绩。

(三)习得性无助

在心理学的概念中有一个这样的话是习得性无助,是研究心理学归因的重要方向。习得性无助是指某个人在持续遭到失败和打击后,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毫无办法的心理和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动物在多次逃跑的状态下一直被抓回,到最后他们放弃挣扎,接受自己被安排的命运,表现出无能为力。对于学困生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许多的教育家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时,发现很多学生会表现出习得性无助特点。对于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可以用俩个词来解释“屡次”与“挫折”,也就是说在屡次遭受挫折带来的刺激后,习得性无阻的状况才会出现。由于长时间的受低成绩的打击,学困生会出现一个自我否定的状态,否定学科、否定自我,这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是有害的。

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推行高中地理分层教学

学困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另外加上存在着各种不同原因的心理问题,一个班级倘若继续的实施一种教学方案,那么很可能使学困生走向边缘化。所以在班级里推行分层教学法,在课堂中实行小组制,对于学习成绩相近的同学构建一个学习小组,老师分别对各组进行知识讲解,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对接受知识的难易度进行对小组授课,这样才会有整体的提高,对于学困生来讲是他们找到存在感和自信的一种方式。

(二)建立科学阅读法

对于高中地理的知识分为三大板块: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学困生在学习地理时应注意在不同板块应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自然地理时,把重点放在对自然原理和规律的研究上,在探讨他们在实际的应用中,需采用一些理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逻辑。通过对学习建立宏观的概念,来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理性思维。学困生在學习自然地理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一个的思考,对每一个图都去用心的揣摩,一点一点的来加大学困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学习区域地理时,把重点放在以图表为学习载体的方法,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图、图表的判断能力进行偏重,学困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注重阅读课本与地图上的知识;在各个部分找寻联系关系,有针对性的找寻解决途径;明确区域地理的细节性知识,有利于记忆与应用。

在学习人文地理时,注重以地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人文社会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分布情况,对观点及方法的偏重,结合实际来进行学习。要求每一位的学困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对生活经验进行积累;应该学会对课本迅速通读,做好课前预习;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来掌握有效思路及方法。

(三)构建知识,理顺逻辑

学困生在学习地理时会抓不住知识的重点,学习时出现做无用功的现象。教师可通过对知识点的有效整合,来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加强学生对概念、规律及原理的理解应用。因此,帮助同学们强化基础、理解概念是学好地理的前提。另外,不少地理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逻辑思维混乱的现象。作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构建清晰、直观的学习思路图,理顺知识点的前后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平稳提升成绩。

五、结束语

对于高中地理学困生的转化,是为了实现对于学生的理想化教育,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老师把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的首位,其次是学习成绩。秉持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细心并且有耐心的教导学困生,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转化更多的地理学困生,那么对于学好高中地理也会手到擒来的。

【参考文献】

[1]邓婷婷.高中地理学困生类型分析及转化对策探讨[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孙恒杰.高中地理学困生学习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1.22:29-30

[3]黄小燕.高中地理学困生的学习障碍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刘洪华.高中化学学困生学习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心理状态高中地理学困生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谈谈播音创作主体的心理素质
基于《初、高中过渡阶段学生心理状态及学习状态调查》的分析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