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资格统考背景下师范院校发展策略研究

2017-03-28李珊珊董照星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资格证师范院校科学研究

李珊珊,董照星

(重庆师范大学职教师资学院 重庆市职业教育测评与师资培养协同创新中心,重庆401331)

2015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实行五年一个周期的审核注册制度(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教师资格证统考制度的试点工作。“通知”的下发,意味着我国教师资格证统考制度在各地有序地展开,打破了原有的师范院校直接颁发教师资格证的制度。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变为“国考”后,不再区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师范院校垄断培养教师的格局也一去不复返。在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特色何在?师范院校的出路又在哪里?师范生的就业方向在哪里?这些都是很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根据师范院校目前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对教师资格证统考制度之下的师范院校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1 问题的提出

师范院校走向综合化意味着我国教师教育的培养变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为辅,共同参与教师教育和培养的新格局[1]。在这样的培养格局下,师范院校的发展特色被淹没,师范院校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师范院校的发展历史上,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阳公学为我国教师教育提供专门的培养机构,意味着我国的师范教育走向正规化。南阳公学的创办不仅解决洋务运动时期我国教师匮乏问题,而且为我国后期师范院校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这得益于盛宣怀创办南阳公学的办学宗旨。他认为培养的人才应是以中国深厚的经史子集为根本,然后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他突破历史的局限性,打破单纯培养技术人才的观念,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中国培养更广层面、更高层次的人才。盛宣怀在南阳公学实施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引进西方先进教学内容、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机制,这几方面的变革为南阳公学注入新的活力。学校还派遣优秀学生赴美学习,直接与国外先进知识文化相接触,以期为我国培养更卓越的师范人才。而我国目前师范院校的发展因循守旧,很难培养出引领师范教育发展的优秀中小学教师。

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改变了以国家财政作为教育经费来源的单一模式,转为多渠道的收取教育费用,允许征收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这给长期存在资金短缺的师范院校提供了机会,师范院校通过增设专业筹集教育经费。虽然师范院校通过非师范专业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的财政压力,但这必然会淡化师范院校的“师范性”。其次,师范院校走综合化发展道路,非师范专业比例上升,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师范院校不像综合性大学一样承担科学研究的任务,那么,师范院校设置非师范专业的意义又值得探讨。最后,教师资格证统考背景下,师范生没有一技之长,就业面窄等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师范院校改革刻不容缓。

2 师范大学面临的问题

师范院校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不断转型走上综合化的道路,伴随着综合化而来的是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在开设比例上的争论以及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争论。2015年,教师资格证实现全国统考后,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想成为一名教师同样要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非师范生和师范生同分一杯羹,中小学教师招聘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

2.1 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

“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的本质在于师范院校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不要进行科学研究?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上,科研能力的培养居于次要地位。2015年教师资格证统考后,我国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面对这样复杂的教师来源和以科研作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氛围,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失去了就业竞争力。近年来,教师教育实现了从老三级向新三级(师范院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从中专学校、大专院校、本科院校三级体系向大专、本科院校两级体系转变)过渡,整体上提高了教师培养的水平,实际上也向师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内涵的丰富,我国教师教育的培养不再是一味地以追求数量为主,而是转向以追求质量为主,这就要求培养的教师不仅会教学,更要求教师要具有科学研究的能力[3]。

2.2 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开设的比例之争

1999年,为我国中小学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中共中央大力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支持非师范院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缓解了我国师范院校的压力。一统教师培养局面打破后,师范院校急于去“师范化”的过程中没有厘清学校的发展方向,而是跟随政策的变化盲目走向综合化。例如,某师范学院共有本科专业73个,其中有24个是师范专业类,6个是兼师范和非师范类,剩余43个专业都是非师范专业类[4]。数据显示,该师范学院非师范专业的比例远远超过师范专业。非师范专业在师范院校中的出现使师范院校出现新矛盾,即教育资源在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中如何分配的问题[5]。综合性大学对教师教育的培养只需另设一个教育学专业即可,而师范院校走综合化道路不仅仅是另设几个专业的问题,还涉及到教学资源、师资、设备等问题。综合性大学设立一个师范专业不会淡化学校的特色专业,反而对学校的发展有好处。师范院校设立非师范专业不仅有弱化“师范性”的可能而且在非师范专业发展方面也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如果难以将非师范专业发展为学校的特色,那么,师范院校设置非师范专业的意义何在?

2.3 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就业竞争

教师资格证统考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和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具有更大的就业压力,据调查,我国中小学对师资每年需求仅为25万人,而我国目前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每年有60多万人,粗略计算,只有不到50%的人可以进入中小学从教。通过分析,中小学教师需求量和师范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此外,由于教师行业本身的吸引力,不少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均有)也想从中小学教师岗位中分一杯羹。面对这样强劲的竞争对手,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显得势单力薄。根据教育部对中小学校长所做的调查中发现,很多中小学更偏向于招收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而且,根据对中小学新入职教师的统计分析,每年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教师来源于综合性大学。与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相比,师范生在中小学专业学科(语文、数学、生物、化学等)领域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升学压力下,中小学更希望招收专业实力突出的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师范专业的学生如何提升就业竞争力?

3 教师资格统考背景下师范大学的发展策略

如何突出“师范”二字,是教师资格证制度统考后师范院校的主要发展策略。无论师范院校如何就“师范性和学术性”“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开设的比例”以及“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等问题进行讨论,师范院校只要能够突出“师范”二字的特色,借助科学研究、设置非师范专业和提升师范生的职业技能等方式帮助师范院校内化“师范性”,凸显师范本真,就可以说师范院校找到了真正的出口。

第一,师范院校应强化学术性人才的培养,重视科研环境的营造。师范院校存在的本质就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教师。如果师范院校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培养教师科学研究的能力,只教会了教师怎样教学却没有教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观,这样培养的教师仍不能促进教师生涯的健康发展。首先,师范院校不仅要重视师范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讲,反思性教学就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教师在反思性教学中具有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科学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教师把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取得的实际效果等作为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智慧,不仅帮助教师本身成长而且有助于丰富教育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科学研究的真谛所在,这种融合了教师自我教育教学观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更有意义。其次,只有在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下,才有可能造就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学生和教师。师范院校要提供有志于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和师范生科学研究的土壤。正如孟宪承书院为免费师范生开展以项目为依托的专题研习,鼓励师范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于一线的实习中。聘请校外导师和兼职导师组成研习小组,帮助师范生形成科学研究的习惯,进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所以,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不仅要强化科学研究的能力,还要鼓励师范生进行科学研究。教师成为师范院校进行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在科学研究中促进教学的发展也为学生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营造了良好的师生共同研究的科研氛围。一名能在整个教师职业生涯中不断发现问题、求新求异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教师,能形成自己独有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师,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师范教育的独有特色。

第二,师范院校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凸显师范专业的特色。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些地区只存在一所师范院校,这样单一的师范专业的设置对当地经济建设发展没有实际意义。师范院校在非师范专业设置上要承担培养一部分能适合当地经济建设的人才。例如,天水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市共建的师范学院。为了突出其学校的“师范性”,通过对区位优势、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当地中小学学校的发展状况等三方面的分析,分别确立了“区域性”“应用性”和“教学型”的办学目标。近年来,为了适应当地产业调整和优化当地公共服务,重新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形成科(工科、商科)、教(教师教育)、文(文化传媒)、卫(医疗健康服务)等五大专业群。不仅实现了为当地中小学培养教师的任务,还培养了工科、商科、文化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人才,实现了一所高校在地区的最大效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学院在专业设置上更契合当地经济发展特色,既凸显了师范性又坚持了民族特色。例如,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了培养蒙汉双通的复合型人才,采用汉语(普通话)和蒙古语教学。根据内蒙古特殊的环境气候和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居住优势,内蒙古民族大学将教师教育、农学和医学作为整个大学的支柱专业。教师教育专业可以为当地中小学培养双语教师;农学专业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医学专业不仅造福当地百姓而且促进蒙医学进步,成立蒙医药重点实验室进行民族医学(蒙医学)、中药学(蒙药学)与西医相结合的研究,为我国医学研究添砖加瓦。内蒙古民族大学将蒙古医学和西医结合对我国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三大专业之间取长补短,有利于当地产业结构的动态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复合型”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适合未来当地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发展做出了典范。

第三,强化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系列能力。从广义上讲,即包括教育技能也包括教学技能。教育技能的实现更多是依托教学技能,在教师长期从教的过程中形成自己风格的教育技能。从狭义上讲,只包括教学技能,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具体包括:基础技能(讲普通话和写规范字、流畅表达和顺利阅读的能力);教学技能(备课、讲课、评价的能力);班主任工作技能(班级管理、对学生身心健康辅导等能力)。在这里只论述学校对师范专业学生教育技能的培养。以西南大学的“顶岗实习”为例,实习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教学实习;另一部分为班主任工作实习。教学实习要求实习学生做好教学设计(备课、听课、试教、评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等工作;班主任工作要求实习学生制订班主任工作计划(学生思想辅导工作、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主持班会及组织学生开展班级活动、学生的个别教育等)。实习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锻炼了口语表达和书写的能力,通过班主任工作主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将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贯穿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中,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对教育教学工作游刃有余。华东师范大学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专门设立“孟宪承书院”来培养免费师范生。书院通过整合课程体系拓展师范生的知识面,将学术、专业和实践合而为一;每学期设立一个主题(共八个主题,每学期一个)循序渐进地培养教师的风采。第一个主题以“教师信念”为主要内容展开,最后一个主题以“入职强化”为主要内容缓解师范生入职前的焦虑感,通过讲座、影视欣赏等活动强化师范生正确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情感。东北师范大学为培养和造就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实施“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简称“U—G—S”)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大学、政府和小学合作三方面支持师范生的实习工作,有利于师范生的就业,更有利于当地教育的发展;学校还制定了“本硕一体”的培养模式(3+0.5+0.5+2),提高教师教育的层次和级别,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铺路搭桥。上述几所部属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已经慢慢转向提高质量和控制规模上来。在新的发展形势之下,师范毕业生也应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师范院校的发展策略在于办出师范院校的特色,无论是地方院校还是国家重点院校都应该避免同一地区的师范院校出现趋同现象。各师范院校首先要以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技能为本,加强师范生自身的竞争力;其次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设置有特色的师范专业,能为本地区的教育服务,更能提升地方经济的发展质量。师范生的教育最终是要培养即会教学又会进行科学研究的专业教师。

[1]李梅,姚晓蒙.大众创业背景下师范大学发展路径选择——以华东师大、西南大学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0(5):18-21+47.

[2]韩清林.积极推动师范教育转型 构建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J].教育研究,2003(3):54-60.

[3]中国网.西北师范大学: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次转专业机会 [EB/OL].[2017-06-28].http://edu.china.com.cn/gaokao/2014-05/21/conte nt_32446997.htm.

[4]朱旭东.我国教师教育制度重建的再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6(3):3-8.

[5]出国留学网.2016师范生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EB/OL].[2017-07-01].http://www.liuxue86.com/a/258 7572.html.

猜你喜欢

资格证师范院校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保证教师资格证含金量,优化教师后备军
纺织科学研究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改革与职前教师教育的应对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