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文化心理对师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研究

2017-03-28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体育锻炼师生

邓 婕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部,福建 永安366000)

社会文化是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因素。社会文化心理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具有共同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的体现。高校师生作为高等教育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生存环境受到社会与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在这过程中,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受到社会文化心理影响而不断改变。本文通过对师生社会文化心理分析,更好地了解师生体育锻炼行为心理,促进师生合理有效地参与体育锻炼。

1 社会文化心理的概念

社会文化心理是指在现存的环境下各种不同社会实践中所得到的自觉遵守和明确表达的心理现象[1]。社会文化心理与民族文化心理统称为文化心理[2]。社会文化心理具有群体性、延变性和稳定性,群体性是社会文化心理最显著的特征。不同的社会团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这些社会背景决定了社会团体态度和行动的变化,体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文化心理。本研究所采纳的文化心理视角是使社会文化能具体进入师生的内心世界,落实到体育锻炼行为的表现。

2 社会文化心理对师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和作用

2.1 社会文化心理对师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2.1.1 从众心理的影响

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响下,“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体育精神深入人心。师生在体育锻炼行为的选择上往往侧重于竞技体育项目,这是体育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传播者、受众者,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发展造成师生对体育锻炼行为的选择有一种从众心理。例如,校园CUBA文化的盛行,教师在课内外对篮球运动的倡导,学生在课内外对篮球运动的学习,篮球运动成为师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主流。这种行为的选择并不一定符合师生自身的体育锻炼目标,但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他们产生了一种从众心理,即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体育项目就是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

2.1.2 认同心理的影响

为了避免孤独,克服自卑,解决困惑等种种问题,人们产生了认同心理。教师期望得到家庭认同、社会认同、工作单位领导认同;学生期望得到亲人认同、教师认同、同学认同。这些前提条件使师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活动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在早期应试教育体制下,师生对于体育锻炼行为的参与几乎可有可无。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的盛行,人人都要参与体育锻炼成为这个时代的风向标。在高校,师生受到教育体制改革与体育文化影响,产生了认同心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2.1.3 自我表现心理影响

无论处于任何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人都有渴望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心理诉求。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各大高校为了提高师生的心理健康及传播科学的体育思想,创办了一年一度的体育文化节。此外,各所高校根据自身条件还举行了许多体育锻炼活动。例如,北京大学举办的“夜奔”大型体育活动,清华大学举办的“校庆月”马拉松赛。受到自我表现心理的影响,面对各式各样的体育锻炼活动,师生产生对体育锻炼行为的一种本能诉求。这种诉求激励师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行为以达到自我表现心理的满足。

2.1.4 跨文化心理影响

跨文化心理指的是处于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异同。师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受跨文化心理影响非常显著。以跆拳道运动项目为例,跆拳道起源于朝鲜,但它真正发展是在韩国。受“韩流”影响,跆拳道在中国兴起,发展到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跆拳道馆。跆拳道修身养性的核心思想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精神相通,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与喜爱。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对师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是不同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在全球化发展下,师生体育锻炼行为受不同国家文化影响。

2.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在我国,师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最显著的社会文化心理影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至高无上的精神追求,具有最强的凝聚力、引导力和号召力[3]。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高校体育在体育法规制度、体育教学改革及体育师资培养等方面不断地变革和创新,师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目标和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从“发展体育,振兴中华”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从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到大众体育的“全民健身”,师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逐渐趋向于群众性、健身性,旨在提高自身体能素质,加强自身身体健康。

2.2 社会文化心理对师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作用

2.2.1 促进师生体育锻炼行为目标的确立

国家体育方针政策对师生体育锻炼行为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无论是针对教师教学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还是针对学生学习发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都提倡师生在教学、课余、生活中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其目标就是达到全民健身,体育强则中国强。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使师生社会文化心理向体育倾斜。近年来,健身气功的推广以及健步走等项目的盛行使整个社会文化形成一股体育热潮,为师生体育锻炼行为目标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2.2 促进师生体育锻炼行为方式的改变

21世纪初,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体育的融合,加快了各国体育的竞争。“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社会文化心理被广泛认可,师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方式开始向多样性、自主性转变。从早期的“我该参与”到现在的“我要参与”,由被动到主动,由高负荷、快节奏的竞技体育向小负荷、低难度的大众体育转变。师生开始选择强度低、有节奏的有氧运动方式,如骑自行车、跳健身舞、打太极拳等。师生开始有自主意识地进行锻炼,从心理上开始接受体育、享受体育,而不是一味地为完成某个目标不得不去锻炼。

2.2.3 促进师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

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让人们开始重视体育锻炼行为。人们普遍认为要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防治文明病和提高生活质量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参与体育锻炼。这种社会文化心理的产生让师生受到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开始接受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行为不仅成为师生增强身体健康的一种重要保障,也成为他们人际沟通的一种社交方式。师生开始习惯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行为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2.4 促进师生体育锻炼行为模式的构建

师生体育锻炼行为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双重影响。社会影响包括教育、政治、生产消费等方面。文化影响包括地理、历史、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多元化因素影响下,师生产生各种不同社会文化心理,体育锻炼行为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受历史文化影响,端午节这天许多高校都会举行赛龙舟比赛,这就是一种固定的体育锻炼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是短期的体育锻炼行为构建。受教育理念影响,军事化学校每天早晨由教师带领学生出操锻炼,这也是一种长期的体育锻炼行为构建。体育锻炼行为模式的构建是较为复杂的。例如高校每年举行的体育运动会,它的体育锻炼行为模式由历史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教育因素综合构建,各因素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3 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思考

3.1 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建立中国特色校园文化

高校作为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摇篮,它的教育理念与方针必须围绕本民族的精神与国情展开。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高国家的凝聚力及竞争力,离不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建立中国特色校园文化,可以营造师生的体育锻炼氛围,可以增强师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激发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校园文化是师生社会文化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导师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必要条件。校园文化就像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既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又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建立中国特色校园文化,就是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与高强度的竞技体育相比,民族传统体育修身养性的特点更适合师生进行体育锻炼。

3.2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在于体育设施建设的加强。师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需要校园体育文化的引导,也需要体育设施建设的保障。高校体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多体育器材少,再加上运动场地对外开放没有规章制度又缺乏维护,师生想要参与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就比较困难。合理地规定开放时间、制订管理制度及进行体育器材维护是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师生参与体育锻炼,更有利于师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3 加强自身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国家角度而言,体育能够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国民素质。从个人角度而言,体育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完善品德修养。同一个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与感染而激发、强化各个体共同呈现出的行为倾向称为群体效应[4]。假设高校师生大多数人能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那么在群体效应的影响下,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参与体育锻炼。所以,加强自身文化建设,提高自我锻炼意识,是促进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根本途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加强自身文化建设的根本立足点。

3.4 学习中华体育精神,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人在体育实践中以拼搏自强、快乐健康、爱国奉献为价值标准的一般心理状态[5]。学习中华体育精神,就是要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学会坚强、拼搏、团结与友爱。高校师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最终目标就是强身健体,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有体育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团结协作意识。团结协作促进集体主义精神的产生,促进师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的培养。师生学习中华体育精神有利于倡导体育锻炼行为,师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 结论

社会文化心理是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范畴之一,它研究的是心理和社会、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师生体育锻炼行为离不开社会和文化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心理成为反映师生体育锻炼行为最客观的影响因素。以社会文化视角来展现师生体育锻炼行为心理,具体分析影响师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因素。经研究,师生体育锻炼行为在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下,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认同心理、自我表现心理及跨文化心理,最明显的导向性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要促进师生体育锻炼行为,就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1]韦磐石.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心理学的分析[J].人民论坛,2013(2):190-191.

[2]于海琴.学术依附行为的社会文化心理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88.

[3]韩明暖,刘传波,宋彦,等.形势与政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226.

[4]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来源[J].中国体育科技,2007(5):3-17.

[5]沙莲香.社会学家的沉思 中国社会文化心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244.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体育锻炼师生
真正的体育精神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理念下高校足球教学改革研究
麻辣师生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