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水库淡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2017-03-28伍新木张科邹学荣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三峡水库三峡库区淡水

伍新木张 科邹学荣

(1.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3.西华师范大学学生处,四川南充 637000)

三峡水库淡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伍新木12张 科3邹学荣1

(1.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3.西华师范大学学生处,四川南充 637000)

三峡研究

栏目主持人:滕新才

主持人语:2016年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提出,表明长江经济带建设正从过去强调“黄金水道”“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向强调“绿色发展”转变,这种转型思路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修复将得到进一步推广。伍新木教授等《三峡水库淡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就是对此战略的睿哲玄览,是“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原则的具化成果,矩周规值,锻炼周纳。周科教授等《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就三峡库区存在的农业质量效益不高、产品竞争优势不明显等问题条分缕析,指明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有效路径,深计远虑,策无遗谞。

三峡成库标志独特地理单元形成,径流量4 510亿m3的淡水资源在实现防洪、发电、航运、补水主要功能的基础上,“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在灌溉、养殖、旅游、生态等领域进行深度开发,是摆在库区各级政府和1 400多万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思考三峡水库水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助推政府中观决策实施,对于三峡库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移民幸福安康、库区长治久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峡水库;淡水资源;开发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1],“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产业发展要体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2]为三峡水库淡水资源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三峡工程已经实现了发电、防洪、改善航运、南水北调补水的建设初衷。成库后总库容393亿m3,坝址平均年径流量4 510亿m3[3]17;眼看着一江清水像白花花的银子向东流去,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可惜啊!可惜!”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1]的方针指导下,全面开发利用这一巨大的淡水资源,“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1],助推政府决策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一、我国淡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水资源是与粮食、石油资源并列的三大战略资源。”[4]我国淡水资源本身十分贫乏,而三峡每年又流失数千亿立方——减少流失、充分利用、缓解贫乏是成库后历史和现实提出的新课题。

(一)我国淡水资源贫乏

全球变暖,淡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世界难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作出关于淡水资源的相关论断:由于气候变化,近80%的世界人口已经遭受严重的水资源安全威胁[5]。IPCC. Climate change 2013研究显示全世界径流量在前200位的河流约1/3的径流量有明显的变化趋势——45条为下降趋势,19条为增加趋势[6],总体为下降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一些科学方法来降低淡水资源系统的风险,其中加大地下水的开采力度和修水库拦截是解决淡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全球200余座10亿m3[7]324以上的特大型水库,35座库容300亿m3以上的巨型水库[7]419,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淡水资源的不足。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仅为2.8万亿m3,40%的可利用淡水资源在长江流域,为4亿人提供了饮用水来源[8];人均占有淡水2 300 m3,是世界占有水平的1/4。据统计,全国供水不足的城市约400个,严重缺水100个以上[3]16。灌溉用水更是不足:全国干旱区面积占国土的三分之一,不少干旱地区耕地荒漠化日趋严重;河北衡水已经形成约4.4万km2、中心水位埋深112m的复合型漏斗”[9],缺水量达33.09×108m3;未来10~50年,干旱面积呈扩大趋势[10]。我国政府主要采取建库蓄水的措施来缓解淡水资源不足,86 000余座水库,对于灌溉、饮水、工业用水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我国淡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全球都十分重视淡水资源的利用——发电、航运、种养殖、旅游等领域深度开发力度较大。仅以发电为例,开发利用比例(按发电量计算)名列前茅的有:瑞士98%、日本95%、意大利93%、法国92.1%、英国90%、西德76%、澳大利亚70%、挪威68.4%、瑞典65%、埃及64%、西班牙61.6%、奥地利59%、罗马尼亚50%、葡萄牙45%、南斯拉夫44%、墨西哥44%、美国43.3%、加拿大42.9%、捷克斯洛伐克35%、朝鲜30%、新西兰30%、印度26.2%、巴西25.6%、俄罗斯23.1%;但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淡水资源开发主要用于发电,平均开发力度为40%左右[3]14。水电占发电总量40%以上的国家共140个。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19个国家水电占总发电量的90%以上,如挪威、巴拉圭、阿尔巴尼亚等国;57个国家水电占50%以上,如巴西、加拿大、瑞士、奥地利等国;64个国家水电占40%以上,如南美的大部分国家[11]。

我国很早就十分重视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灌溉、航运、种养殖等领域都有较大的进展,但在发电、种养殖的深度开发领域却有待突破。淡水灌溉利用成就斐然:战国时期修筑的郑国渠“灌田四万余顷”[12]207,大大增强了郑国的国力;都江堰灌田数十万亩,把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粮仓。20世纪60年代建成的红旗渠跨山西、河南两省,灌溉面积高达54万亩,有力地缓解了灌溉区的干旱。建国初开始建设的人民胜利渠引水能力60~85 m3/s,灌区南起黄河,北至卫河,约1 422 km2受益,灌溉面积高达近200万亩。

淡水种养殖虽然有重大发展,但顺其自然的倾向十分明显。我国不仅水电开发程度力度较低,2010年我国全年水电发电量为6 622 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16%,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南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开发度38%,比世界平均开发力度40%低2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水电的平均经济开发度60%低 22个百分点[10];淡水资源其他利用领域的深度开发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发展中国家——我国淡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是不争的事实。

二、三峡水库淡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就与局限

习近平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国家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提出以后,在“利用水资源……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1]。三峡工程设计的主要功能是防洪、发电、航运、补水,成库后这一功能已全部实现,但393亿m3的淡水储备又把充分利用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

(一)三峡水库淡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就

长江年均径流量为10 000亿m3,历史上最大流量是1870年的105 000 m3/s。多年来长江中下游水患不断,三峡工程首先具有防洪功能,防洪库容221.5亿m3,兴利调节库容165亿m3,能够有效预防百年一遇的洪灾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威胁;控制水患也是一种特殊利用方式。

建坝提高落差、加大冲击力度、实现发电量最大化是三峡水资源直接利用的最主要方式。三峡筑坝水位提高至175 m,下川江660 km提高落差113 m,巨大的落差蕴藏2 500~3 000万千瓦水能。三峡工程坝后式电站装机容量2 240万千瓦,居世界水库之首,年平均电量840亿千瓦时,“上网电价平均为每千千瓦时 250元,年发电销售收入为 210亿元,落地电价平均为每千千瓦302.39元,每年含税利销售收入为254亿元”[7]40-41。与火力发电相比,“每年可替代4 000~5 000万吨原煤,按标准煤价计算节省200~250亿元/年,而且还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亿吨、二氧化硫120~200万吨、氮氧化合物37万吨”[7]12-13,不仅有力地缓解了电力紧张,还保护了环境。

改善了川江660公里航道。“水位提高将江中139处险滩、77处急流滩、23处浅滩全部淹没,将数千块巨礁深埋水底,将湍急的水流变得平缓”,航船再无触礁沉江之虞;“取消了 25处绞滩站和27处单行航道”[7]319-320,江面再无拥堵碰撞之虑。枯水期增加调节流量1 000 m3/s,将成库前川江货物通过量最多1 800万吨提升到5 000万吨;每马力拖带货物能力提高了十倍,运输成本降低了35%~37%,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九龙坡。成库蓄水航运量成倍增长,运距明显增长,安全事故大幅度下降,又增加了运量、减少了万吨船队中转,大幅度地提高了经济效益。高峡出平湖、艰险航道变坦途、巨轮穿梭申渝间——川江“黄金水道”实至名归[13]。中国北方严重缺水,黄河年径流量仅650亿m3,是长江的1/15。1987年以来几乎年年断流,断流长度达683 km,断流天数最长为1997年的226天,不仅灌溉能力弱,连饮水都困难,南水北调成为不二选择;南水北调中线方案规划——每年从丹江口水库调水300亿m3,而汉江水源仅400亿m3,自用300亿m3,缺口200~300亿m3;三峡水库给汉江补水量为黄河径流量的1/3~1/2。南水北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是三峡水库淡水资源成功利用的另一种方式。

(二)三峡水库淡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局限

淡水资源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称,是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优化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淡水资源可直接用于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还可间接开发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产品。

三峡工程对水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主要设计目标是防洪、发电、改善航运、南水北调补水;成库后设计目标已经完全实现。三斗坪坝址年径流量4 510亿m3的淡水利用不充分,灌溉、养殖、旅游、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利用在设计时没有考虑,或者考虑了却没有纳入工程建设总体规划,这些开发利用方式起步较晚或根本没起步就成了不争的事实。

三、三峡水库淡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建议

三峡工程将393亿m3水拦蓄在长江上游,并提高水位130~150 m,为有效综合利用淡水资源提供了量和位的优势;在库区和长江中下游实施灌溉、养殖、旅游、生态环境工程是在现有开发利用基础上的深化。

(一)引水灌溉工程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灌溉是命脉中的命脉。修渠引水灌溉的耕作制度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江中下游本来降雨充沛,但全球变暖后,在过去的十年中,却有接近1/2的时间干旱范围在90%以上[14]。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天然粮仓——“苏湖熟,天下足”;粮食通过运河漕运直达京师,满足1/3中国人的口粮。干旱威胁着天然粮仓,遏制“靠天吃饭”的思维惯性——引水灌溉则成为必然。

库区本身灌溉能力也很弱,现有水库除三峡外其余的都规模小、蓄水能力弱;专门用于农业灌溉的小一型水库没有,库容10万m3以下的堰塘比较多;小二型水库也不多,人均蓄水量仅为329.38 m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个百分点。农业年用水约17.2亿m3,缺口9.47亿m3,有效水源利用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3.4%,比重庆市平均水平都低19.6个百分点。伏旱发生率60%~80%,持续时间超过30天,最高达80天。由于缺水,21世纪初与近年相比,库区农作物旱灾面积增加2.5%,成灾面积增加8.7%,成灾率上升3.3个百分点。不仅灌溉能力低下,饮水安全也是一大问题,成库后仍然有649.84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15]。

2014年9月16日在韩国光州举行的第22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第65届国际执行理事会通过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能够有力推进农业灌溉的持续发展。美国、墨西哥、英国、苏联等都把“流域开发”作为“兴修农业灌溉的立足点”[17]。建议将三斗坪大坝泄洪口深孔或在库中选址设计灌溉取水口,沿长江两岸修筑灌溉干渠,干渠下建支渠网络,形成长江中下游灌溉网;利用水位提高增大灌溉面积,以破解长江中下游地区冬、春干旱难题。并通过“两会”将这一建议送达顶层,成为决策的关注点;助推三峡水库引水灌溉工程进入“十三五”规划,让80万km2内的耕地得到有效灌溉,4亿人民受益。当然,这个引水灌溉工程量大、成本高,也有减少长江中下游流量的担忧,进入决策程序时需谨慎论证。

(二)淡水养殖工程

长江“流域内渔业资源丰富,淡水渔业产量约占全国60%”[7];三峡水库长年蓄水300多亿m³,这一大湖水成了水生物生存发展的游乐场,也为库区移民发展养殖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益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基础。淡水养殖是我国近年来发展非常快的一大产业,2014年全国淡水养殖产值5 072.58亿元,实现增加值2 801.66亿元[17]。长江淡水鱼类约800多种,250多种经济效益明显,40多种经济效益较好,其中圆口铜鱼、长鳍吻鮈、圆筒吻鮈、岩原鲤、长吻鮠、白豚、白暨鲟、中华鲟、长江鲟、江豚、胭脂鱼既名贵,经济效益又高;虾、蟹、龟、鳖、田螺、河蚌、大鲵、宽体金钱蛭、珍珠等营养和经济价值都很高;金鱼、锦鲤观赏价值高;175 m蓄水对这些品种有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养殖业一定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因此采取放、网、塘等养殖方式时应严格实施环境监控。

长江是我国天然鱼仓,但近年来捕捞过度,鱼总量减少明显;放养是我国水域淡水养殖的传统手段,政府倡导对水质起保护作用且经济效益好的青、草、鲢、鳙四大鱼种加大放流力度,把家鱼变成野生;同时对珍贵鱼种也加大放流力度; 建议农业部门提供专项资金建立鱼苗培育基地,扩大长江及次级河流放养范围——保护水质、生命力强、经济效益较高的鱼种都积极放流;与之相适应,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发展捕捞业,成功实现移民向渔民转化。

网箱养鱼是近年发达较快的一种养殖方式。网箱养鱼对水质有一定的影响,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要对网箱周围水体布设监测网点,严格监控水体变化,随时核检或增加网箱数量。建议渔业部门根据管辖权对长江干流和次级河流的网箱驻点作出规划,禁止未经批准驻点网箱养鱼。

堰塘养鱼已有几千年的传统,但由于排水涉及污染,因而相关部门也要做出规划;沿长江干流和次级河流以及库区的腹心地带可利用堰塘放养鱼、虾、蟹、龟、鳖、泥鳅、黄鳝、大鲵、田螺、河蚌等;在三斗坪坝下建立高密度流水养鱼场,但都必须完善水质监控系统。

淡水养珠在我国已经形成规模,三峡库区利用淡水资源规划 5~10个大型珍珠养殖场,并建立珍珠加工基地。建议国家将养殖业纳入库区产业发展和后期扶持范围,由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主管,移民局牵头,渝、鄂两省(市)、长江委、农业部门配合的三峡库区渔业发展办公室,负责三峡水库渔业规划、实施、建设、管理。加大长江渔业的资金投入,按船实施燃油、禁渔期、连家渔船安居工程等补贴,设立人工增殖放流专项,真正把渔业变成库区一大支柱产业。

(三)水旅工程

国家计委印发的《三峡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旅游业作为库区优先发展的四大重点产业之一;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三峡办共同编制的《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国家六部委编制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从战略层面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规划;重庆市《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六部委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以自然生态观光、人文揽胜、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为基础,以科考探险、体育竞技为补充,融生态化、个性化、专题化为一体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长江流域“湿地面积1 154万公顷,超过全国湿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8],而开发利用的不到 10%;建议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牵头,会同国家旅游局、渝、鄂省(市)政府规划利用水资源发展旅游业。以沿江湿地公园、岛、水上旅游为重点:将152个新生的半岛或全岛打造成各具特色的人间仙境;开发水上游艇、两江夜游、水上餐饮、次级河流漂流、浅滩游泳等水上旅游休闲项目。借助三峡黄金旅游线品牌,创新集水、陆、空一体,历史与现代紧密结合,观赏、休闲、娱乐有机融合的立体旅游新品牌。

(四)水生态工程

水资源开发利用首先必须保护水体,由此形成的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水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的特殊形式。

造林、种草是减少泥沙进入江河的有效手段。三峡成库以来中央和重庆市财政投入 50多亿元人民币,植树造林334.08万亩[18],生态经济林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不仅有效控制了泥沙入江,而且库区生态屏障区森林覆盖率已达49%。建议延长植树造林的产业链,建立木材加工基地;实行间伐、补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木材产业。实行林地综合利用,在林下种植牧草和各种菇类,既减少水土流失,又提高林地利用率。三峡库区还是石漠化、荒漠化较重的地区,占全市未治理面积1.48万km2的68%,将这些荒漠土地进行治理——挖坑、填土、植树——让秃山绿树成荫。

同时,长江流域“分布着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7],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既是水生态工程建设的需要,也将形成新型的水生态产业。建议国家在库区建立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繁殖基地,向其他流域输送长江流域特有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品种。既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又实现珍稀动物跨流域迁徙,催生新兴战略性生态产业。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库区水环境质量的总体稳定,“控制和治理沿江污染……取得积极成效”[1]。重庆库区已建成投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70座,总处理能力达240.5万t/d;乡镇分散型污水处理设施42座,总处理能力8万t/d[20];预测到2020年污水污泥总产量将突破5 000 t/d、182.5万t/y[21]。建立垃圾处理厂27座,日处理能力7 134 t。截至2013年底,重庆库区累计清理长江漂浮物130万吨[21]。废水分离留下的污泥再进行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处理,并根据分类将含有丰富的氮、磷、钾营养成分和有机质适合耕种标准的污泥纳入土地利用;将污泥干化或半干化作为水泥窑辅助燃料使用,燃烧后的残渣成为水泥熟料的一部分[19];废渣处理后二次利用,改造成新材料或燃烧和深埋;漂浮物分类燃烧或深埋,有机漂浮物处理后再次利用。

建议水环保资源的开发除充分发挥传统的淡水资源保护功能外,还应从水环保产业视角思考——在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思路是根据中央“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争取政府对三峡库区水资源保护的投资,建成水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后,一是对“三废”处理后综合利用,形成废旧综合利用产业;二是规范标准收费——污染排放主体必须缴纳处理费。只有把环保作为一大产业,才能既净化水质、空气,又产生较大的经济、环境、社会综合效益。

三峡库区最大的资源是水,在防洪、发电、航运、补水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灌溉、养殖、旅游、生态等领域进行深度开发,让632 km的水库提供的水资源为三峡的经济发展、移民就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淡水支持[22],“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1],促进以淡水产业为主体的三峡库区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最终实现移民生活安康、库区长治久安。

[1] 王 硕 .习 近 平 : 要 把 修 复 长 江 生 态 环 境 摆 在 压 倒 性 位 置 [EB/OL].(2016-01-07)[2017-01-10].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1-07/7706502.shtml.

[2] 习 近 平 : 长 江 生 态 环 境 只 能 优 化 不 能 恶 化 [EB/OL].(2016-01-26)[2017-01-10]. http://news.cnr.cn/native/gd/20160126/t20160126_521243805.shtml.

[3] 甘宇平,谭栖伟.当惊世界殊[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4] 伍新木,任俊霖,孙博文,等.基于文献分析工具的国内水资源管理研究论文的可视化综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3):489-497.

[5] 翟建青,占明锦,苏布达,等.对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有关淡水资源相关结论的解读[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7):240-245.

[6] IPCC.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

[7] 王显刚.三峡移民工程700问[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7.

[8] 周子静.习近平为何一月两谈长江不搞大开发?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EB/OL].(2016-01-28)[2017-01-10].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26077_1.

[9]白林.河北地下水超采调查:沧州近 40 年地面沉降 2.4 米[EB/OL].(2014-05-09)[2017-01-10]. http://sc.sina.com.cn/news/z/2014-05-09/1554205716.html.

[10] 高歌,赵珊珊,徐影.我国未来10-50年干旱面积有扩大趋势[N].中国经济导报,,2012-2-28(B01).

[11] 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中国水电经济可开发量、开发度及与世界各国的比较[EB/OL].(2014-07-24)[2017-01-10]. http://www.escn.com.cn/news/show-157411.html.

[12]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1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 邹学荣.如何认识三峡工程的历史与时代意义[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2):31-49.

[14] 张海阔.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变化的主要特征分析[J].北京农业,2015(8):163-164.

[15] 三峡重庆库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R].重庆:重庆市人民政府研究室,2006:120-122.

[16] 粟宗嵩,姜伟.国外灌溉排水研究现状(之一)[J].世界农业,1981(9):48-51.

[17] 2014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EB/OL].http://www.fmiri.com/showGevTrend.aspx?id=4364,2015-5-18.

[18] 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初见成效,消落带治理仍是难题[EB/OL].(2015-05-23)[2017-01-10].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5-23/7296240.shtml.

[19] 赵琰鑫,杨寅群,刘羽.三峡库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与利用方式探析[J].人民长江,2015(4):94-97.

[20] 杨其文,雷燕.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厂污泥的处理现状及展望[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3):1-3.

[21] 三峡库区每年打捞漂浮物超 10 万吨船开不过去[EB/OL].(2014-12-29)[2017-01-10].http://china.can kaoxiaoxi.com/2014/1229/612431.shtml.

[22] 梁福庆.三峡水库景观资源保护的回顾、思考及建议[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0-13.

(责任编辑:李朝平)

The Thinking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resh Water Sources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WU Xinmu1,2ZHANG Ke3ZOU Xuerong1
(1.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3. 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China)

The establishment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signs an independent geography unit. 451 billion cubic meters of fresh water resources mainly has the functions of flood control, power generation, shipping and filling water. It should be made full use of so as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layout. Besides, it should also be further explored in other fields, such as irrigation, aquaculture, tourism and ecology. How to use the water resource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government and people of the reservoir area. Think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conduciv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ment decisions. In addition,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ree Gorges Reservoir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achieving happiness and stability.

Three Gorges Reservoir; fresh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V21

A

1009-8135(2017)03-0001-06

2017-01-22

伍新木(1944—),男,湖北仙桃人,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经济学、流域经济。

张 科(1982—),男,四川广汉人,西南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邹学荣(1954—),男,四川射洪人,西南大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峡库区独特地理单元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研究”(11AZD099);重庆市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三峡库区地理单元的独特性与经济发展研究”(11skb2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三峡水库三峡库区淡水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三峡水库迎战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
鲸豚趣多多之它们爱淡水
跳到海里喝淡水
三峡库区万家坝滑坡变形区稳定性复核研究
视 窗
当冷盐水遇见温淡水
长江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增收的设想
三峡库区生态环保成效显著
三峡水库综合管理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