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交互视域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2017-03-28闫伟娜

传播与版权 2017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媒介

闫伟娜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的高校教育生态也受到巨大冲击,并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全媒体显象下自由化、个性化、平等性和开放性的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师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理念,日新月异的各种社交软件的应用和教育APP的盛行亦颠覆了人们既有的知识观与师生观,促使我们更理性、客观地去审视和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全媒体交互视野下高校师生关系有何新发展?高校师生关系是否能够顺应社交媒介突飞猛进的浪潮?如何在全媒体交互媒介的大视野中构建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论文的展开正是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与流变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缺乏良好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教育理论的实践活动就缺乏根基,无法正常开展,然而近年来伴随媒介发展而产生的师生关系紧张与冲突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例如因社交媒介而起也借助社交媒介闹得沸沸扬扬的人大“师生断交”事件、湖南军训教官与师生冲突的事件等,传统师生关系中的亲密、友爱、敬畏等关键词在全媒体社交网络中迅速变异,梳理审视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与流变将有助于我们更客观理性地看待当下的师生关系的变化。

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古典自然观的影响,分为目的论视野下的师生关系和机械论视野下的师生关系,这二者有很大的区别[1]。目的论视野下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在亲密友爱的同时又充满着敬畏与不平等,例如文德尔班评价苏格拉底师生观:“师生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只应基于在学习生活中相互共勉,力求向善,彼此促进,实现理想。”[2]再如柏拉图对民主制“教育平等”的批判:“教师迎合学生,学生反而漠视教师。普遍地年轻人充老资格,分庭抗礼,侃侃而谈,而老一辈的则顺着年轻人,说说笑笑,态度谦和,担心被他们认为可恨可怕……他们赞不绝口,称傲慢为有礼,放纵为自由,奢侈为慷慨,无耻为勇敢。”[3]由此可见,目的论视野下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敬畏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师生共同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必须要遵循的潜在“契约”。而在机械论视野下,师生关系的建构是基于机械论对多姿多彩的人生所做的机械化、物理化的处理,因而呈现出一种疏离而非友爱、契约式而非伙伴式的特殊的师生关系。卢梭在《爱弥儿》中有一段话,就谈到了这一点:老师与学生家长达成协议,学生的全部教育都由他承担[4]。这时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相互独立的契约合作关系: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教师则获得出售知识的报酬。现代师生关系与古典的目的论和机械论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师道尊严式师生关系的扬弃,更加强调平等民主、彼此信任与互相交流。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更是教学实践的推动者,而社交媒介的爆炸式发展对教与学的过程和师生沟通交流产生诸多影响。

二、社交媒介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

当前移动社交媒介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手机上网用户已超9亿,每月微信活跃用户超过5亿,社交媒介对整个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教育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均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从前单纯从课堂和书本上就可以获取的知识与教育机会已经被拓展为课堂、书本、网络、手机APP、微信、有声媒介……例如当下大学生记单词的各种手机APP就超过10种,而各种名目繁多的社交媒介更是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例如各种教学QQ群、微信群等,再如各种具有社交功能的教学辅助软件微助教、雨课堂等。借助这些名目繁多的社交软件,高校师生的沟通渠道大大增多,传统媒介时代师生沟通基本都是在学校内完成,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之后当堂或定期进行教学内容的互动沟通,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疑问要么当堂解决,要么等到下次课堂教学再与教师互动,人际传播的沟通方式占据主导。而当下,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渠道获得极大拓展,社交媒介的实时性特征促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疑问几乎可以实时获得解答;同时,通过各类社交软件如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师生之间的沟通不仅限于知识上的互动,师生关系的界限由课堂延伸至生活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朋友圈内容可以更多地了解到更立体更有血有肉的教师,而教师也可以掌握不同学生的所思所想,加深对学生个体的了解。然而社交媒介是把双刃剑,在建立沟通与理解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激发师生矛盾,例如社交网络上时常可见学生评价某某教师或表达对某某教师的不满,更有甚者在课堂上对教师言行进行时时直播,这既侵犯了教师的肖像权和个人隐私,也对师生关系产生巨大危害。尤其是2015年的人大“师生断交”事件就是由于社交媒介上的不当言论引发的师生关系恶化事件,伴随社交媒介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这样的事件的发生将不在少数,就教育过程中的两大核心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言,双方应遵循特定的新媒体伦理关系的要求,合理利用社交媒介,尽量减少其对教育过程的干扰与破坏,进而构建起全媒体交互视域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全媒体交互视域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当前中国高校已经迎来95后的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原住民”,全媒体、信息技术、社交媒介等概念已经融入其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比而言高校教师是在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才接触并大量使用互联网技术,属于“数字移民”,“原住民”与“数字移民”的差异不仅仅是对数字技术、信息科学接触的早晚,更主要的是思想观念的不同。对于当前的高校大学生和高校教师而言,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构建顺应时代与媒介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的任务迫在眉睫。

全媒体视域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首先应促使师生构建起正确的新媒体伦理观。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的技术的壁垒被社交媒介、自媒体侵蚀,社交媒体门槛低、信息庞杂、把关缺失等问题促使人们的伦理观发生渐染与扭曲,而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新媒体不良信息的干扰与影响,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教师更应发挥其“传道”“解惑”的教育责任,提升自身媒介修为,以自身的道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新媒体伦理观。从高等学校层面,应积极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与引领作用,建立高等学校新媒体舆情监测系统与伦理观构建体系,通过行政力量和举办各种新媒体活动促使师生建立正确的新媒体伦理观。

其次,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应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媒介素养,尤其是提升教师对社交媒介辅助教学的控制与管理能力。目前,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利用QQ群或微信群等社群形式进行信息传达,但是当前高校教师在新媒体社群管理方面的经验显然十分不足,面临社群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无法应对,例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曾遇到有学生借用教学信息群发送不良信息和广告推送等问题,这对师生关系产生极大影响。因此作为移动互联网的“数字移民”,高校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了解和掌握互联网领域的新技术、新动态,以便更好地运用与管理教育平台和教学社群。就高校学生而言,尽管一直深受移动网络的熏陶渐染,也掌握了一定的社交媒介使用经验,但这些技能与使用经验与媒介素养有很大区别,媒介素养具体包括接触媒介、选择信息的能力,理解媒介、解读讯息的能力,评判媒介、批判接受信息的能力,运用媒介的知识和能力技巧。媒介素养的目的是让受众能够理性地接受媒介信息,用批判的视角去解读信息,使受众具备面对海量的媒介信息时能够保持主体的意志和独立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就需要受众通过后天学习来获得。[5]

再次,全媒体交互视域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应在师生之间构建起社交边界的概念,避免隐私侵犯与目的性交互的不良社交。在2017年基于“聊天软件使用行为与师生关系的建构——基于河北省四所高校教师的访谈”的调研中,有的老师提到圈子的问题,并且坦言在社交软件中会设置权限,以便保留网络私密空间;有的老师也提到如果学生提出考试阅卷高抬贵手等目的性社交信息时,往往不予回复;还有的老师说如果休息时间遇到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或者是学生的实时沟通影响到自己的正常休息,往往会直接忽视。[6]由此可见全媒体交互场域尽管具有即时交互的特点,但是基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应在师生之间建立起社交边界的概念,毕竟社交软件中的师生交互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熟人社交”,高校教师与学生在进行交互沟通时应本着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以教学为目的、划定社交边界等原则,这样才能构建健康理性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高校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从教育层面而言,高校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履行自身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教育功能和教育目的的实现。[7]伴随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高校师生关系产生诸多变化,对于全媒体交互场域中的师生而言,应构建正确的新媒体伦理观,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媒介素养,尤其是提升教师对社交媒介辅助教学的控制与管理能力,同时应在师生之间构建起社交边界的概念,避免隐私侵犯与目的性交互的不良社交。当前理论界对于新的媒介形态下的高校师生关系已经开始关注并进行大量讨论,这也是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与推进高等教育的顺利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媒介生态学视野下我省低龄儿童媒介接触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5RKB01456)、济南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项目编号:J1235)阶段性成果之一]

[1]李长伟.师生关系的古今之变[J].教育研究,2012(8):113-119.

[2]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11.

[3]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37-340.

[4]卢梭.爱弥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3.

[5]闫伟娜.网络社会下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9):35.

[6]李敏.聊天软件使用行为与师生关系的建构——基于河北省四所高校教师的访谈[J].青年记者,2017(1):51-52.

[7]朱乐平.异化与重构:“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师生关系[J].重庆高教研究,2017,5(1):39-42.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媒介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