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视域下高校舞蹈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17-03-28余燕雨

传播与版权 2017年11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一带舞蹈

余燕雨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支持与参与。“一带一路”在推进经济贸易发展的同时,也推动包括舞蹈在内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我国拥有众多的民族民间舞蹈,依托“一带一路”提供的机遇,能传承中国舞蹈与舞蹈文化,做大做强舞蹈产业。但同时舞蹈走出去也面临众多挑战,需要舞蹈专业进行相应教学改革。

一、“一带一路”对舞蹈专业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的响应。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增多。舞蹈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传播文明、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增加互信。如第五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的大舞台上,来自各国的优秀舞蹈艺术家们用身体语言为观众展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俗风情,生动体现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2015年“一带一路”文化行暨第九届中国—东盟青少年舞蹈交流展演,来自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6个国家300多人参加展演活动。这次青少年舞蹈交流促进情谊、让青少年感受异域文化与情结[1]。可见,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以舞蹈为核心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将日益增加,这将有利于我国舞蹈走出去,使舞蹈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对舞蹈来说,这是重大的发展机遇期。具体而言:第一,有助于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随着城市化、大众传媒的兴起,舞蹈赖以生存的土壤与民俗活动被解构,舞蹈表演越来越少,不少民族民间舞蹈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另外,部分舞蹈由于经费、人才的缺失目前生存困难,已经到了消逝的边缘。“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扩展,增加舞蹈演出的机会,增加受众面,让舞蹈在新时代焕发生机。随着国家提供专项资金支持舞蹈精品活动,使得民族民间舞蹈获得宝贵的发展资金,重新进行舞蹈编创、采风与交流。第二,有助于我国舞蹈传承与人才培养。当前舞蹈传承主要是建立传承人制度,发挥教育传承的优势,但整体效果有限。舞蹈只有在演出、融入民俗活动中才能真正做到传承。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文化交流先行,增加越来越多的舞蹈演出机会,尤其是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相同的或类似的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增加感情上共鸣,为后续的“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需求的增加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舞蹈,人才队伍的壮大是舞蹈传承的根本。第三,有助于实现舞蹈编创、表演创新,并能促进舞蹈产业化建设,实现民族民间舞蹈的现代转换。舞蹈表演不仅需要展现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还需要到异域采风,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在巨大的需求面前,能激发舞蹈人才的创作热情,实现舞蹈编创与表演的创新。可以预见的是,舞蹈表演、创作将越来越产业化,增加舞蹈人才的就业机会,提高舞蹈表演人员的收入,增加舞蹈产值。产业化的实施使得舞蹈有充足的资金、人才与市场,不断良性循环,真正让各民族民间舞蹈全面发展。综上,应当合理开发利用传统民族乐舞文化,促进“一带一路”宏观战略下国家艺术的传播和交流,全面提升本民族文化自信[2]。

机遇同时意味着挑战。舞蹈专业面临挑战主要包括:首先,需要越来越多的精通一种或多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语言的复合型舞蹈人才。“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的语言众多,有英语、俄语、阿拉伯语、泰语、印度语等。推动我国舞蹈走出去,加强舞蹈交流都离不开语言的沟通。舞蹈专业应当根据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培养“舞蹈+语言”复合型人才。其次,面临多元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民族众多。各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民族习惯与信仰。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如巴基斯坦的利瓦舞、班格拉舞,马来西亚的巴因舞。舞蹈专业人才需要尊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的舞蹈文化,避免出现文化交际障碍。当然,我们在应对不同的文化、尤其是不同的舞蹈文化时,既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更要发扬中华文化,以及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让中华舞蹈作为“一带一路”交流重要的名片。鉴于舞蹈文化的多元性,舞蹈艺术的发展视野要定位在国家、国际高度之上,多一些跨界的思考来推动舞蹈实践和创新。再次,“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要求舞蹈教学增加境外实践。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精粹,既是展示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的重要载体,也是连接海外华人的重要纽带。如福建闽舞在东南亚的演出可以激发华人华侨的思乡之情,回乡探亲,投资福建经济建设等。因此,舞蹈编创与表演人才要积极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文化、观众喜爱的舞蹈种类与演出风格,当地华人华侨喜爱的舞蹈等,综合做出演出编创。这些离不开当地实践与亲身体验。高校应当积极迎合舞蹈编创与表演的国际化需求,提升实践教学比重,增加境外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境外实践扎实提升舞蹈编创与表演能力。

二、“一带一路”视域下舞蹈教学改革研究

(一)加强舞蹈专业双语教学,使学生精通一门外语

“一带一路”要求“舞蹈+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高校舞蹈专业应当增加双语教学的权重,让学生精通一门外语。在舞蹈专业人才选拔上,优先录取掌握英语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语言的学生。考虑到我国边境地区的学生使用的方言与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使用的语言具有相似性,这类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录取。同时,还可以去外语院校或外语专业主动挖掘具有舞蹈功底的学生。应调整舞蹈专业教学大纲,增加双语教学权重。高校还应当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外语的舞蹈教师充实教学队伍。可以在乌克兰、俄罗斯、新加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海归人才中引进舞蹈专业教师,通过这些海归教师的语言特长与视野激发学生双语学习的动力与进取心。

(二)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舞蹈跨文化教育

“一带一路”沿线具有60多个国家或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民族习惯与信仰,有自己的特色舞蹈与舞蹈文化。将舞蹈作为“一带一路”重要的名片传播出去,必须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传统,以编创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对此,高校舞蹈专业应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文化教育,介绍中亚、东盟、俄罗斯、乌克兰、西亚、东欧、西欧、非洲等国家或地区文化,尤其是舞蹈文化。高校应当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舞蹈文化教育通识课本,进行相应的公共课或选修课设置。

(三)增加境外实践,增加境外舞蹈表演体验

教学实践中,调整实践教学基地,积极选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有舞蹈演出、交流与合作的艺术机构,促进一线实践。如福建有不少舞蹈团体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演出,舞蹈专业学生可以作为实习生跟团学习,熟悉出国流程、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参观这些国家的舞蹈博物院或艺术院,有条件的还可以成为演员参与大型舞蹈演出。为避免境外实践流于形式,提高境外实践的有效性,要为学生选取合适的指导教师,亲身指导学生。高校增加与指导老师的联系与互动,及时了解学校舞蹈教学的不足,及时调整舞蹈教学大纲,改进教学计划,以适应“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发展的动态要求。

(四)创新舞蹈专业编创与表演形式,助力舞蹈走出去

舞蹈作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重要的表现形式与载体,在弘扬中华优秀舞蹈文化、展现中华舞蹈精髓的同时,要适应我国以及国际舞蹈发展趋势,积极创新。学生在进行舞蹈编创时,要积极展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果,体现我国人民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体现我国勤劳朴素、爱好和平的伟大愿景。表演方式上既要保留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精华,还应当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传统与接受习惯,进行针对性的创新,提高舞蹈的异域接受度。高校可借助境外实践与文化交流的机会,带领舞蹈专业学生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进行采风和体验生活,收集、提炼、加工当地的民族音乐舞蹈素材,创作演出一批“一带一路”主题剧节目[3]。

[1]钟秋香.展舞蹈技艺 架友谊桥梁——“一带一路”文化行暨第九届中国—东盟青少年舞蹈交流展演[J].舞蹈,2015(11):70-71.

[2]李念霖.“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敦煌舞教学展演交流会暨2016 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年会综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2):118-120.

[3]许亚群.文化部扶持“一带一路”民族音乐舞蹈主题创作[N].中国文化报,2015-08-24(001).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一带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学舞蹈的男孩子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