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会用”为导向的学生体育课学习评价策略

2017-03-28余立峰

体育教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学习评价体育课

余立峰

摘 要:通过分析体育课学习评价的理念、目的、内容和组织实施形式等方面演进、现状和问题,提出以“会用”为导向的学生体育课学习评价策略,为解决综合评价操作性和量化的难题提供全新视角的参考。

关键词:会用;体育课;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09-02

体育课学习评价是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何评?评什么?怎么評?的不同定位,往往会明显地体现出评价者或者学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就如当前一些学校出现以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来代替体育课学习评价的现象,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之一是评价者和学校把“功利”即迎合各级体质健康测试排名作为评价的目标,之二是体质健康测试均为量化指标,相对综合评价中的定性评价而言可操作和简便性优势更大,由此也就顺理成章地把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作为体育课学习评价的内容了,但这不符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于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建议。《课标》明确倡导,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构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能,调动他们的体育与健康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从《课标》的倡导不难看出体育课学习评价需要从评价的理念、目的、内容和组织实施形式等方面做系统的思考和设计,综合评价就此成为目前体育课学习评价的主流,但不可否认综合评价在实践中操作性和实施技术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一、体育课学习评价演进及存在的问题

体育课学习评价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而演变,从教学大纲时代的规定考试项目综合评分到当下课程标准倡导的综合评价,体育课学习评价从多个维度朝着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方向演进。考察各维度演进过程不难发现,综合评价形式符合当下教育发展规律,但还是没有完全突破技能评价的瓶颈。

1.体育课学习评价理念的演进。教学大纲时期,评价的理念更多的是指向甄别与选拔,这与当时培养精英的教育价值取向有关,因此必须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教师为评价的唯一主体,以便通过统一的标准准确地将所教的学生“排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从而确立了评价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而全体学生必然是有差异的,因此,体育课学习评价确立了顺应课程改革需要的理念,即评价内容应全面并具有选择性、评价方法的选择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评价主体需要多元。

2.体育课学习评价目的的演进。以往的体育课学习评价主要目的就是明确阶段学习结果是几分以及排名,只是给出每一个学生一个冷冰冰的分数,并为评选“三好学生”等优秀学生提供依据。综合评价的目的不再局限于分数和排名,更多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评价让学生和教师了解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发现学习中存在的短板进而为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有效信息;通过评价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提高评价能力,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增强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并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与不足。

3.体育课学习评价内容的演进。随着体育课学习评价理念和目的的演进,《教学大纲》和《课标》虽都采用多项内容综合评分形式,但就具体内容而言且不尽相同。《教学大纲》评分内容由体育课出勤和课堂表现、体育常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运动技能和技巧四个部分构成,且具体考核的项目和评分、各部分权重均有明确规定。《课标》评价内容由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和情意与合作四部分组成,各部分权重和具体评分标准由教师自行根据学生情况确定。

4.体育课学习评价组织实施形式的演进。定量的评价组织形式一直以来是广大一线教师最常规使用的方式,具备操作性比较好的特点。以往对运动技能的评定除了项目测试以外,还有对技术动作的评定即技评,根据用文字描述的动作评分标准换算成相应的分数,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最终还是以分数量化的方式实施。而当前体育课学习的综合评价,不再是单纯的定量评价,出现了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对性评价等组织实施形式,这些形式都是由评价的理念和目的所决定。

5.体育课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体育课学习评价采用综合评价是符合当前教育改革需要的,其所倡导的理念和采用的组织实施形式虽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实际操作中还是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其中操作比较繁琐和缺少技能评价标准是两大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体育课学习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除了体能评价有量化的标准可以参考以外,技能、态度与参与和情意与合作都没有简洁的标准特别是量化的标准可以参考,即使这三个方面有表现标准(如《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中的表现标准)和一些评价量表可以参考,但这三方面特别是运动技术与技能评价量化难题短时间内还得不到本质性的突破,由此决定了操作性不强。因此,体育课学习综合评价在这三个方面缺乏比较经济的组织实施技术操作工具,且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存在这个问题。体育课学习评价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尽管采用了综合评价,技术技能的评价却仍停留在单个技术动作的评定上,缺乏“会用”的评价策略。体育课学习评价如果确立“会用”的理念并实施,将会较好地解决体育课学习评价问题。“会用”的本质是技术动作学习结果的呈现应该是会比赛、会在生活中运用、会在其他运动项目中运用等,而这些“会”的前提是专项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团队配合熟练、积极主动锻炼、掌握科学锻炼知识等。因此,通过对“会用”的考察就不难评价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程度,不难评价态度与参与和情意与合作方面的情况。建立以“会用”为导向的学生体育课学习结果评价制度,可以弥补综合评价技术缺乏的现状。

二、“会用”为导向的学生体育课学习评价策略

体育课学习评价采用综合评价,在实践操作中往往跳不出综合评价的几个固有内容,而很少去思考学校体育课外活动中有关内容可以作为评价的手段。学校体育课外活动中较为常见的有体育节、小型单项运动竞赛、某某项目嘉年华、某某项目吉尼斯以及近期兴起的某某项目联赛和全员运动会等,对这些活动和比赛的内容加以改造就可以成为“会用”为导向的学生体育课学习评价方法。根据上述“会用”本质含义和价值指向对学校常用体育课外活动内容进行改造,“会用”为导向的学生体育课学习评价方法大致可以分以下三种。

全员校园吉尼斯。原有校园吉尼斯通常是以单项作为比赛内容,以整个学校为单位设置奖项,该单项内容往往与体育课的内容关联不紧密,这样的设计不适合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评价方法,而把比赛内容改造成包含体育课学习内容的组合练习,奖项设置分成小组、大组、班级、任教班级组团、年级、学校加上男女等各个层次,再在每个层次中设置不同等级奖项,就能够让每一个参与者获得相应的吉尼斯成绩,从而实现“会用”为导向评价。例如,体育课学习内容是足球脚内侧运球,吉尼斯比赛项目可以设置为“接同伴传球+足球脚内侧运球10米+向左侧突破传球入门+快速跑到指定地点”,奖项根据人数和需要设置为每层次N级(小组n人,一级、二级……n级),用完成组合练习时间和成功率作为区分各级的标准。

全员校园联赛。已有的校园单项比赛存在参加比赛人员少、比赛场次和赛期短等短板,比赛项目也不能完全体现体育课教学内容。从“会用”的视角设计,首先要将比赛内容与体育课学习内容紧密关联,因此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以外,应该充分考虑适合普通学生,人人能参加比赛的项目设计。这可以从传统项目比赛(改变规则降低要求)、生活中会用(健身方法等)和其他项目中会用(专项体能组合练习等)拓展丰富比赛项目。例如,通过田径项目学习,学生学习了发展各种体能的练习方法后,设置“设计体能锻炼方法”的联赛,在提供气候、环境、生理基础等要素情况下,累计比谁的方法合理和多。其次比赛的场次和赛期必须符合联赛的特征,即场次足够多和赛期足够长。再次就是比赛的层次和奖项设置,同样可采用全员吉尼斯的方式。

全员校园运动会。说到学校运动会马上就会联想到田径运动会,确实学校田径运动会长期以来就是学校运动会的代名词,她就如大纲时代的评价理念“甄别与选拔”,是少数人“玩”多数人看,已经不能承担《课标》所倡导的评价要求,也与体育课学习评价内容不相匹配。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加运动会比赛,首先必须改革比赛项目,用“会用”的理念把体育课学习内容设计成为运动会比赛项目。如杭州拱墅区加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试验区后,很多学校都已经尝试了“联盟”推广的全员运动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发展,新创了项目为主体的全员运动会,如杭州拱宸中学排球全员运动会、杭州北苑实验学校篮球全员运动会、杭州启航中学足球全员运动会等,把体育课学习内容设计成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既可以让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又能够检验所有学生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在体育课学习评价中教师就可以将全员运动会上学生获奖成绩作为评价结果,但需要将目前的全员运动会做适当调整才符合体育课学习评价的要求。改变方式是参照全员运动会模式,做成“迷你全员运动会”,把参加的范围、人数、时间、项目数量相应调整,可以按组、班、年级、学校等不同范围、人数进行比赛,项目也可以一次只进行一项,时间可以是课内、课外,如利用下午体育锻炼课时间等。

以上三种“会用”为导向的学生体育课学習评价方法,不仅转变了以评价单个运动技术学习为主体的评价体系,更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可以建立以“会用”为导向的学生体育课学习评价体系,从而撬动体育课教学质量、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效率的提升。三种以“会用”为导向的学生体育课学习评价方法,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综合评价缺乏操作性的难题,也为突破运动技能量化评价困局创造了可能,并且使学生在体验运动竞赛过程中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做到课内外体育内容相衔接,保证锻炼时间和可持续性发展,形成“教学-练习-检验”的有效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季浏.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学习评价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讨厌的理由
关于英语学习评价主体的思考
医学整合课程对学生自我导向学习行为和评价影响的追踪调查分析
基于学习效果最优化的民办高校教学改革措施刍议
浅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评价
泛在学习中学习评价网络效用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中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浅谈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