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边富民行动中扶贫开发研究

2017-03-28马光耀刘云喜

北方经济 2017年2期
关键词:策略选择扶贫开发

马光耀++刘云喜

摘 要:边境地区扶贫开发是兴边富民行动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意,自“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边境地区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兴边富民行动中边境地区扶贫面临诸多困难。本文在总结以往经验、正视现实困难的前提下,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厘清思路和主要任务,从扶贫主体、扶贫手段、扶贫方式、扶贫机制建立和健全角度,探究适合边境地区的扶贫开发策略。

关键词:兴边富民行动 扶贫开发 策略选择

中国三分之一的贫困县分布在边境地区,边境地区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从战略的角度上看,消除边境地区的贫困问题,事关国家安全。对边境地区进行扶贫开发是“富民、兴边、强国、睦邻”这一兴边富民行动的政策目标的内在要求。

一、扶貧开发是兴边富民行动应有之意和内在要求

首先,边境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是兴边富民行动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陆地边境长达2.28万公里,有135个县(旗),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1个,人口740万。由于发展历史、自然特征、生态条件、地理区位等原因,边境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财政极其困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以攻陷的贫困堡垒。

其次,该地区自身特殊性要求全面实施扶贫开发。自身特殊性表现为:1.自然环境。边境地区大多属内陆,海拔高,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土地贫瘠。2.地理环境。地处边陲,交通不便,阻碍商业化、市场化进程,传统社会特征明显,缺乏发展的外向性特征。3.政策环境。出于战略防御的考虑,国家对边境地区的经济政策指引少,资金投入力度弱。

再次,现实压力导致产生心理离心力。边境地区较其他地区贫富差距大,贫困群体社会地位低,居民无力改变现实,易产生被社会抛弃的思想。他们对生活前途悲观,失去信心,出现心理上的自我“边境”定位,产生心理离心力,加剧发展劣势。

二、兴边富民行动的开发效果及现状

(一)整村推进工程改善基础设施

自2008年5月至2010年底,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789亿元扶贫资金,对84%(12.6万个)的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平均每村投入63万元。总体投入在“十二五”期间更明显向边境地区倾斜,2011至2013年,国家安排资金403.69亿元,占安排到省资金总数的42.36%以上。此外,国务院扶贫办在编制《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时,优先安排边境贫困村。边境地区整村推进的全面实施,从根本上改善村庄基础设施,为当地群众发展提供前提,奠定基础。

(二)产业化扶贫举措提升收入水平

产业化扶贫是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通过支柱、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建立完善的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持续稳定促进居民收入水平提升。 “十二五”以来,科技部累计投入科技经费12亿元,用于西藏牦牛产业、内蒙古现代草原畜牧业等,通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在生物医药领域,充分发展药材资源优势,启动了“内蒙古自治区5种特色蒙药濒危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展体系的构建”“西藏冬虫夏草的原位孕育与红景天、喜马拉雅茉莉、婆婆纳、茅膏菜等濒危藏药材人工种植及野化抚育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产业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促进地区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坚持智力扶贫提高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智力扶贫是通过提高文化和技能素质,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最终实现脱贫致富。根本途径在发展教育事业,为此,国家和中央财政扶持重点均向教育倾斜。在2011至2013年间,学前教育上,向边境9省区(含新疆兵团)投入137.18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301所,新增入园幼儿31万人;义务教育上,向边境9省区安排新机制资金598.99亿元,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将绝大多数学生纳入“两免一补”政策范围;普通高中上,安排资金68.31亿元用于内蒙古等边境普通高中项目;职业教育上,投入41.26亿元用于支持边境9省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和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即是素质提高计划”等计划。此外,教育部还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2011至2013年间,通过各种国家级培训计划,为边境地区招聘特岗教师6.96万人,培训79.61万人次。

三、兴边富民行动中边境地区扶贫面临的困难

(一)贫困形势依然严峻

首先,区域间发展差距仍在拉大,贫困问题严重。绝大多数边境县经济水平仍处所在省区的下游,与发达地区相比更明显。据统计,至2014年7月,在广西边境县0-3公里内共34.3万边民,未通水泥路涉及边民12.39万人,未能解决安全饮水问题10.34万人。边境县3-20公里内,22%建制村和37%自然屯未通公路,39.1%饮水存在不安全因素。 2012年,新疆17个扶贫重点县占国家重点扶贫县的56.57%。贫困村总计1053个,贫困人口76.48万,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其次,返贫现象严重。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返贫率很高,甚至有些边境地区返贫压力已超过扶贫压力。据新疆自治区扶贫办资料显示,2012年该区15个边境扶贫非重点县中78%的抵边村因灾返贫现象严重。再次,内生发展能力弱。由于地处边远,人才匮乏,边境地区自身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发展优势,当地居民缺乏与贫困做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内生发展动力弱化、退化,得过且过的生活心态,懈怠懒惰的劳动状态及其缺乏商品竞争意识、自主创新意识的现实状态,严重禁锢着贫困者,成为脱贫攻坚的严重阻碍。

(二)扶贫开发主体单一

“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主体是各级政府,但这种扶贫方式主体单一,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造成资源使用的过度行政化,降低社会力量和贫困人口扶贫开发参与度。最终,扶贫开发仅为政府外部推动,贫困者等待扶持,内生动力缺失。从这种意义上讲,建立政府主导、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主体扶贫开发机制的社会共治状态很必要。

(三)扶贫资金缺乏整合

扶贫开发项目是由各政府部门以不同的项目和形式进行,政出多门使得扶贫资金难集中整合,难突出重点。项目申报、资金拨付、项目考核都相对独立,基层政府无法整合上级各部门的资金。这导致扶贫帮扶项目多且单个项目投入小,无法形成合力,重点难点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制约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四、“兴边富民行动”开发式扶贫的策略选择

边境地区的贫困问题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扶贫脱贫既是社会发展、平等的需要,更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要求。为此,对边境地区进行开发式扶贫应进行适当的策略选择。

(一)指導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相结合,按照“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融合互促”的思路,进一步强化专项扶贫、对口援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四位一体”的大扶贫理念,坚持开发、开放、开拓式扶贫方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建立“一线守边、二线巩固、三线服务”机制,推动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改变沿边贫困地区面貌。

(二)基本原则

兴边富民行动应当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根据边境地区自然地理特征、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确定重点建设项目,分部有序实施。二是坚持整体推进,差别对待。坚持整村、整乡推进机制,突出重点,体现差异,实现精准扶贫。三是坚持自力更生,国家扶持。以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为契机,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自主性,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保证扶贫开发效果的持续性和根本性。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和方法,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开发,积极探索开放式扶贫新途径。

(三)基本思路

边境地区扶贫开发应当明确以下基本思路:边境县的主要任务是守边护边、守护边民;边境扶贫要形成三线联动;边境扶贫应当围绕“安得下、守得住、能致富”三大目标。一线要注重着眼守边护边,提供生产生活保障;二线扶贫要为一线创造安居乐业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吸纳人口,提供社会服务;三线要超前规划,高标准建设城镇,以其经济社会辐射功能,实现留才纳士,保证边境地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四)主要任务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和轻重缓急,有序加强乡村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深入挖掘边境地区优势,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扶贫战略,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特色旅游业、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等产业发展,形成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三是加强贫困人口能力建设。通过贫困家庭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方式,提升自身素质技能,奠定内在能力基础。四是加强沿边开放开发。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按照“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战略,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扩大贸易,最终实现以开放促扶贫开发。

(五)基本举措

1.建立多元扶贫的框架,鼓励各种力量参与开发式扶贫

政府虽有政策投入、资金拨付、财政补贴等职能,但不能是唯一力量。边境地区应在政府主导下,汇聚社会力量,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扶贫开发机制。在多元化机制中,政府财政支出用于扶贫保障,其他社会主体的资源用于改变贫困边民的从事产业、就业方式和生产模式,实现市场化扶贫。只有优化整合各方力量,才能实现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的预期效果。

2.采取多种扶贫手段,深入推进边境地区开发式扶贫

边境地区贫困原因是多元的,因此深入推进边境地区扶贫开发,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扶贫手段。既要加大培养各类急需人才,又要加强投放资金,建立多主体、多渠道的资金投资体制。既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强化教育文化、资本信息方面的支持。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3.多种扶贫方式并举,提高贫困主体自我发展能力

边境地区扶贫开发要积累和发展贫困主体自身发展能力。第一,培养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引导、鼓励贫困主体发挥自身才智,积极参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第二,从深层次、根本上促进发展。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多种扶贫形式,强化造血功能,实现由直接经济救助向投资或产业发展补贴转换。

4.完善扶贫工作机制,推动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在边境地区扶贫开发中,要逐步形成整体扶贫工作机制、资金整合机制和边境扶贫监测等机制。整体扶贫机制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扶贫搭台、部门互助、社会参与、整体推动”;资金整合机制要 “规划先行、集中投放、渠道不乱、任务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边境扶贫监测机制要实现各级政府和部门间的信息对称,使决策部门及时、全面了解边境地区状况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政策。

参考文献:

[1]鲁建彪.关于民族贫困地区扶贫路径选择的理性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11.

[2]战成秀,韩广富.“兴边富民行动”开发式扶贫基本策略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3.

[3]朱玉福,“兴边富民行动”的意义[J].广西民族研究, 2007.

[4]王文长.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5]国家民委“兴边富民行动”领导小组.兴边富民行动 [Z].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0.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策略选择扶贫开发
论音乐欣赏课提升学生聆听质量的策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