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发育要素市场

2017-03-28许经勇

北方经济 2017年2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结构性供给

许经勇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辅相成的。而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素市场的发育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条件。因为要素市场是衡量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只有将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消除掉,要素市场才有可能得到健康的发育,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的活力才有可能充分释放出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才能最终形成,也才有可能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有机协调起来,从而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制度条件。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源于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

当前我国流通领域出现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同时存在着结构性供给过剩与结构性供给不足。也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协调、不平衡、不匹配,供给效率较低。回顾商品交换历程,当商品交换还处在物物交换的阶段,供给与需求(或卖与买)是同一的,供给(卖)就是需求(买),需求(买)就是供给(卖)。没有供给(卖)就没有需求(买),没有需求(买)也就没有供给(卖)。但是,当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出现以后,供给(卖)和需求(买)就由过去的同一过程,分割为两个不同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有些商品不能换成货币,即卖不出去;有些货币不能换成商品,即买不到需要的商品。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商品供不应求,市场结构是卖方为主导,主要矛盾是需求得不到满足。在那个时期,只要能够增加商品的供给量,让需求得到满足,就达到目的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由于发挥市场调节供求的作用,商品供求关系便由以往供不应求转向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主要矛盾是供给质量不高,供给品种不对路,出现结构性供给过剩或结构性供给短缺并存。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就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并不意味着总需求不足,或总需求潜力释放殆尽。而只能说,尽管总需求依然存在,但生产、供给与需求不对路,不能随着需求变化而相应的变化。因而,出现结构性的供给过剩与结构性需求短缺并存,有效供给能力减弱,经济增长速度因此放慢。客观上要求必须通过改革提高供给的有效性,提高供给的质量与效益,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再平衡,始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结构性供给过剩或供给短缺?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源于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导致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特别是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调节供求的功能受阻,因而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就决定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要放在改革。通过改革,改变现有的低效率資源配置方式,让资源配置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对社会化生产来说,只有两种可供选择的资源配置方式:一种是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另一种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由此决定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用市场配置资源来代替政府配置资源。这就必然把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因为只有要素市场得到充分发育,才有可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至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央有关文件一再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没有认识到应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在实践上,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还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起着主导的作用。客观地说,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只能说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相当大比重的资源(要素)仍然是由政府支配和控制,由政府来配置。经济增长速度一直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最为关心的大事,稳定经济增长速度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加上政府的投资占整个社会投资很大的比重,为速度而投资往往超越于为需求而投资。这种体制机制运行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严重供大于求的结构性供给过剩。目前我国钢的产能过剩超过1亿吨,煤的产能过剩达到8亿吨。如果我们能够把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即使出现暂时性的供大于求,借助于优胜劣态的市场经济规律,也容易得到解决。因为市场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杠杆。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就会上涨,从而吸引更多的商品生产者把生产要素转移到这方面来,使商品从供不应求趋向供求平衡。相反的,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商品价格就会下跌,促使商品生产者把生产要素转移出去,使该种商品的生产量减少,商品供求逐渐平衡。

但是,要让市场规律真正地起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1.微观主体必须是硬预算约束,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2.必须形成完全的、充分的、自由的竞争环境,不允许垄断的存在;3.要素市场化程度高,各种要素都可以按照市场信号,自由流动,重新组合,优化配置;4.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管得了、管得好就要让市场管;市场管不了、管不好,政府要管好,即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与政府配置资源不同,市场配置资源是借助于完善的市场机制,迅速而又灵敏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及时地把市场信息传递给具有硬预算约束的微观主体;其所特有的激励机制是微观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通过价格杠杆实现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有机结合。由于政府缺乏隐藏于市场的分散化信息,又没有硬预算约束的微观主体相配套,在这种情况下,由政府配置资源往往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恶化。退一步说,如果由政府配置资源能够达到资源配置优化的效果,市场取向改革就是多余的了。与政府配置资源相比较,市场配置资源的信息成本与监督成本,都可以降到最低限度。如果说计划经济是一种低效率的运行机制,那么,市场经济则是一种高效率的运行机制。这已经被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所证明了的。当然,我们强调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要注意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而发挥政府的作用是为了弥补市场作用的欠缺,也不是为了和市场对着干,或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例如,我国的玉米之所以会出现严重的过剩,是因为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使得保护性收购价格(即托市价格)明显超过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即市场价格)。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让玉米价格回归到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让玉米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供求。这就不会误导农民盲目增加玉米的产量。如果玉米的市场价格不能保证农民获得必要的收益,政府可以根据预先确定的目标价格(能够给农民带来合理收益的价格),给予农民必要的价格差补贴。把价格与补贴分开,这就可以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有机地协调起来。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在于发育要素市场

应当认识到,衡量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高低,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是综合性指标。要素市场的充分发育的条件是:政府对微观经济的行政干预要解除,微观经济主体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权利与责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表明,市场的发育程度是和政府的控制程度相联系的,且二者是成反比的。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国家逐渐放开对消费品购销和生产资料购销的限制,但对生产要素流通仍然严格限制,至今还没有完全放开,突出表现在还存在城乡要素的不平等交换,存在着明显的价格剪刀差。因为政府的职能,还没有从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建设型,转变为主要提供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而为了承担经济建设职能,引领经济发展,政府就必须直接控制一部分生产要素(如资金、土地等)的支配权、配置权,并强制性压低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从而限制着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如果我国的市场体系得到充分的发育,不仅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得到充分的发育,生产要素市场也得到充分发育,真正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一体化市场体系,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程度就会降到最低限度。因政府的过度干预而导致资源配置扭曲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就不可能再发生。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其发育程度呈现明显的阶梯性,要素市场是在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发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衡量市场体系发育程度的主要标尺。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不承认生产资料的商品属性,更不承认生产要素的商品属性,从而使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严重滞后于商品市场。我国市场体系的发育顺序,先是消费品购销价格的放开,带动消费品市场的发育;进而促使生产资料购销价格的放开,带动生产资料市场的发育;最后再促使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使市场体系逐渐完善起来。我们考察社会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分析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程度,首先要注意的是,不是消费品市场,而是生产资料市场,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生产要素市场,也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状况,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

包括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在内的商品市场和包括劳力、土地、资金、技术和信息在内的要素市场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应当说商品市场是要素市场发育的基础,商品市场发育在先,要素市场发育在后。商品市场的价格信号,引导着要素资源的流向。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区别在于,商品市场是产出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需求是来自最终的消费需求;要素市场则是属于投入品市场,是由最终消费需求派生出来的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市场上商品供求不平衡会引起价格波动,并传递到要素市场,引导要素资源的再配置,这种机制既能促使商品供求平衡,又能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发达的要素市场是商品能够及时、准确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调整的基本保证。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稀缺資源(要素)的配置主要是由市场机制来调节的。市场所特有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市场上的商品(包括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的变化,决定它们价格的高低,从而使价格水平反映资源(要素)的稀缺程度,进而由于价格信号的变动引起资源(要素)在各部门和领域之间的流动。这种流动是从经济效益低的部门和领域流向经济效益高的部门和领域,从供给过剩的部门和领域流向供给不足的部门和领域,从而达到资源(要素)利用的节约及其在各部门和领域的配置最优化。如果我国的经济体制发育到这种程度,产能过剩、库存过多、成本过高的现象,就不会像目前这么严重,即使出现了也比较容易化解。

我们热衷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必须热衷于体制机制改革,热衷于制度创新。特别需要指出,2011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标志着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阶段,但是,随之而来的这么几年,却出现了以往未曾出现的新问题,即生产要素成本急剧提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尖锐,还出现民工荒、用工难、用工贵,这意味着以往那种主要依靠追加要素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道路已经走不下去了,客观上要求必须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要素生产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而要素市场化程度越高,要素的配置效率就会越高。市场机制之所以能够发挥调节经济的功能,就在众多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市场竞争越是充分,市场功能就发挥得越有效,或者说市场运行效率就越高。由于市场价值与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是竞争,那些提供商品或劳务的成本低、质量好的市场主体,就会获得较好的效益,从而得到更快地发展;那些提供商品或劳务成本高、质量差的市场主体则获利少、甚至是严重亏损,不仅自身难以持续发展,而且还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正是市场机制所固有的市场竞争,有效地推动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我们必须重视要素市场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能否实现战略性调整,关键在于能否把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贯穿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推动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地优化要素配置,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有效地化解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

(作者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结构性供给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