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以微型学习共同体为载体的语文协同学习

2017-03-28金燕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任务

金燕

[摘 要]目前,“以生为本”“学为中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如何实现这种转型?微型学习共体协同学习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上,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尝试:设计开放的协同学习的任务,出示清晰的协同学习的步骤,给予到位的协同学习的指导,教给细化的协同学习的技巧,选择物化的协同学习的展示,这样就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放大,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协同学习;任务;步骤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01-02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以生为本”“学为中心”已经成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和主流方向。如何实现这种转型?根据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理论,我们进行改革与创新,尝试以微型学习共同体为载体,组织开展协同性学习。

微型学习共同体,简称微共体,是学生、教师、家长在一定的共同愿景下,在一定组建原则的指导下,自主或经引导选择合作伙伴而组建的相互协作、荣辱与共的团队。这一团队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共同的任务驱动。以微型学习共同体为载体,开展语文协同性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真正将“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将学习效益最大化,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协同合作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近两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边摸索边思考。

我们首先从形式上的改变做起,将传统的秧田式的座位排列形式,变成六六式、工字形、U字形、向心形、弓箭形等座位分布形式,或6人一组,或4人一组,增加了微共体成员互相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慢慢实现相互学的愿景。其次,我们从语文课堂教学的形态和内质入手,进行探索。

一、开放的协同学习任务——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协同学习是作为保障每一个学生冲刺与挑战的学习方式,它的任务具有开放性与挑战性,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各个微共体通过通力协作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比如,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夫的故事》一课,我们就设计了很多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单:用图示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用简洁的语言甚至短语梳理故事的情节,通过反复对话发现文本的写作特色,能读懂人物的特点和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当微共体组长领到协同学习的任务之后,每个微共体都积极主动地去研读文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微共体成员共同交流讨论,在相互碰撞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样的学习十分有效,各个微共体将组内成员的解读进行归纳、补充、修正,整理出整个小组对同一个问题的多个向度的理解或者不同的观点。汇报的学生说得有理有据,其余小组成员补充说明;其他小组或提出问题,或碰撞反驳。这样,在交流中学生产生新的思考。

这样的协同学习,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不断地补充和更正自己原有的观点,使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所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到语文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

二、清晰的协同学习步骤——让学生知道我要怎么做

很多时候,我们常感慨学生不会协同学习。其实主要责任应在教师,我们往往只是给学生一个比较笼统的任务,使他们无法具体展开。协同学习的任务布置含糊不清,可操作性不强,学生就不知道该如何协同学习了。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任务:再读课文,找找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引导学生读文本,发现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要求学生按以下步骤合作学习。

1.独学:自己阅读课文,静静思考(时间2—3分钟)。

2.对学:当你没有想法的时候,可以悄悄地跟同桌交流一下;也可以是自己有想法,跟同桌悄悄地交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想法。

3.微共体交流。

(1)组内每个成员一一交流,互相补充,质疑碰撞。每个微共体要将每个小组成员的想法整理之后写在白板上,并进行整合。

(2)组内分配汇报的任务。

4.组际交流汇报:可以全体成员起立汇报小组的共学成果,也可以一个组员汇报,其余成员补充。

这样,要做些什么、怎么操作,非常清晰,学生不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三、到位的协同学习指导——让学生适时地得到帮助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协同学习有这样的场景:教师布置完任务之后,学生就开始小组讨论,最后交流汇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完全成为一个看客,不知道干些什么。有了清晰的步骤还不够,因为学生在协同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因此,我们不能给学生布置完任务之后,就把自己变成一名看客。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没错,但是教师还是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协同性学习的语文课堂更应该如此。教师的指导要到位,但是不能越位。教师不要把自己当老师,总想着要教给学生些什么,而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在巡视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交互讨论的热点,引发小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的比较、补充、追问、回应、争辩、串联等,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做总结与提升。如果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瓶颈状况,无法继续时,教师应该用专业的知识给予引导,教给学生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继续开展学习。教师不要轻易出手,但是在适当的时机一定要出手相助,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细化的协同学习技巧——让学生交流得有声有色

在协同学习的课堂中,为有效地保证每一个成员都能积极地吸纳不同的观点,与不同的观点展开对话,需要教师传授一些协作、交流与分享的基本技巧。比如,作为微共体的组长,要掌握这两个技巧:一是根据同伴的学习能力分配他们能胜任的学习任务,二是当组员游离于讨论之外时如何引导他们融入讨论中;组内的每一个成员也要掌握一些技巧:一是认真倾听同伴发言并能就感兴趣或有共鸣的问题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是当对别人的发言不明白时如何进行追问,三是如何在同伴发言时补充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四是当自己的意见与同伴出现分歧的时候如何有效地进行沟通,五是如何评判别人的观点等。如何教这些技巧?笔者在实践中尝试最多的是借鉴我国台湾地区教师的做法,通过5—10分钟的迷你课,教给学生一个方面的技巧。比如,在训练学生“如何在同伴发言时,补充自己的意见与想法”的技巧时,笔者是这样做的:请一个微共体来展示协同学习的全过程,我作为这一组的组员参与他们的讨论,让其他的小组成员都来当观察员,观察成员之间是如何适时补充自己的观点的。通过观察,学生知道可以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确是这样,我很赞同某某同学的观点。”当观点相同,但还有不同的理由要补充时,可以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某某同学说得很有道理,我还有补充……”当观点相同但理由不同时,可以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某某同学的观点我表示赞同,但是我的理由跟他不同……”其他倾听的学生如果对交流的内容有兴趣,也可以参与其中。通过一次次的迷你课,这样自然的呈现、细致的讨论,学生渐渐地学会了如何提问、如何回应、如何接话、如何追问、如何补充、如何相互吸纳、如何归纳总结、如何寻求帮助、如何尊重每一位成员……这样使讨论交流与分享更加有声有色、有模有样。课堂上每个学生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灵动的,思维在跃动,思想在碰撞,表达能力在提高,语文素养在提升。

五、物化的协同学习展示——让学生展示有表达支架

根据语文学科不同课型的特点,我们设计的合作任务的展示各不相同,但是无论是哪种形式,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要尽量物化,要以显性的方式呈现。有些以作品的形式呈现,有些以海报的形式呈现,有些以任务单的形式呈现。如,综合性学习中更多以学生的作品形式呈现。

阅读教学中协同学习的成果展示主要是口头表达,因此我们尽量给学生提供明确的表达支架,设计一些任务单,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要引发小组之间的互动碰撞,凸显倾听、回应、提升的理念。

比如,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傲》时,笔者是这样设计学习单的。

同桌讨论逃走以后“我”的心情变化。

协同学习要求:请小朋友认真读读3~7自然段,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圈一圈写“我”的心情的词语。同桌协同完成“心情地图”。

心情地图

集体反馈,投影展示:一组展示,其他小组有不同的意见吗?(有的可能意思差不多,但是我们用了不同的词语,也可以跟大家交流)

这样的协同学习更好地关注学生学的活动,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放大。学生在学习时有明确的任务,交流时有表达的支架。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以微型学习共同体为载体的语文协同学习,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放大,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了学生,教师教得智慧,学生学得充分!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任务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浅谈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