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

2017-03-27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6期
关键词:心电图检出率动态

周 晶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心电图室,辽宁 本溪 117200)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

周 晶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心电图室,辽宁 本溪 117200)

目的 探索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用于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冠心病心律失常上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采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进行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诊断,将动态心电图诊断设为观察组,将常规心电图诊断设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心肌缺血阳性率为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P<0.05;在心律失常诊断上,除房性期前收缩频发类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上组间差异不明显,其余类型心律失常检出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诊断上,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更高,有助于早日发现患者的异常现象,并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冠心病的病死率极高,其极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对于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冠心病患者来说,运用常规心电图就能保证较高的确诊率。但是对于无症状的心肌缺血患者,患者出现短暂的无症状心肌缺血性ST段改变,此时运用常规心电图很容易出现漏诊情况,而运用动态心电图则能有效提高确诊率[1]。本次研究旨在探索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上的诊断差异,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表1 两组心律失常检出情况对比(n)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在54~75岁,平均(65.0 ±7.2)岁,全部患者均经WHO冠心病诊断标准以及病史、常规心电图等检查予以确诊。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TLC4000型12导联24 h AECG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连续监测患者24 h的心电变化,并通过信息的处理、回放以及校正,对患者24 h的生活认知、临床症状等进行综合性分析诊断。在动态心电图监测过程中选择一时间点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检查前指导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营造安静的检查环境,让患者平卧并全身放松后,运用Burdick ECG-1350P型的12导联对患者进行连续性描记,选择增益为10 mm/mv,纸速设定为25 mm/s,确保记录基线的平稳、无干扰、图像清晰。将动态心电图诊断设为观察组,将常规心电图诊断设为对照组。

1.3 诊断标准[2]。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常规心电图的T波<同导联R波的0.1且ST段水平下移>0.05 mV时,即为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符合下述3个条件则可诊断为心肌缺血:①将等电位线作为基线,ST段呈现出水平型或是下斜型,且下移的距离超过0.1 mV;②下移时间超过1 min;③二次心肌缺血发作时间间隔≥1 min,ST段的测量从J点后的80 s开始。在心律失常的诊断上,根据发作时的心率、节律、持续时间、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来进行诊断,并明确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1.4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临床数据的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心肌缺血检出情况对比:运用常规心电图检测的对照组共有62例患者诊断为心肌缺血阳性,其中有43例为有症状的心肌缺血,19例为无症状心肌缺血。运用动态心电图检测的观察组共有81例患者被诊断为心肌缺血阳性,其中有症状的有41例,无症状的有40例。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阳性率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χ2=72.12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心律失常检出情况对比:见表1。表1所示为两组心律失常检出结果,在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检出上,观察组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除房性期前收缩频发类心律失常上,组间差异不明显外,其余各个类型心律失常检出率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冠心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其常因冠状动脉的病变、心肌缺血等导致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心脏性猝死。目前临床上对于冠心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A检查,但是基层医院因为条件限制,无法做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A检查,而且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CTA检查往往会对患者造成一定创伤,故而一些体弱的老年人不易接受,所以常常采用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进行冠心病的诊断。

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无创性等优点,在冠心病初诊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动态心电图[3]则是一种24 h全天候监测患者ST段变化情况的技术手段,其通过动态观察患者的ST段移位情况,监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肌缺血、病变程度等情况,有助于提高对心肌缺血和心律不齐的检出率。尤其是在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上,由于其发作的时间较短,且往往未达到心绞痛阈强度,故而常规心电图很难及时捕捉到心绞痛发作时的ST-T变化。有文献报道显示:若不采用动态心电图,那么有80%的无症状心肌缺血将无法发现。动态心电图能通过全天候的监测中发现心绞痛发作时是否存在缺血性改变,观察到ST-T的形态、程度、持续时间、频率等变化与患者日常活动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确定心绞痛发作时的类型和程度。从而在临床治疗中给予正确的导向,调整用药方案等,改善预后。在本次研究中,运用动态心电图的观察组心肌缺血阳性率明显高于采用常规心电图的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无症状心肌缺血阳性率上,动态心电图为40%,常规心电图为19%,P<0.05;可见,运用动态心电图更有助于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

在心律失常的诊断上,由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故而很容易出现心律失常,且随着病变血管的增加和病变程度的加重,心律失常会日益严重。大多数冠心病患者有多种心律失常,最为常见的是传导阻滞。动态心电图能够客观、真实反应出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次数、时间、严重程度等,尤其是对于无明显胸部症状但存在心电改变的患者,动态心电图能准确检测出ST段偏移情况[4-5]。所以相较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对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有更高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的对象年龄较大,在54岁以上,患者除冠心病外,还存在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在临床诊断中,就往往容易护士心律失常,大多数患者是在体检、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下才发现有心律失常,且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比患者主诉的要高得多。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除房性期前收缩频发类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上,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P>0.05;在其他各个类型心律失常检出率上,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上,动态心电图的优势更明显,其能有效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上,采用动态心电图能更加准确、全面的反应患者的心电情况,及时发现心电改变情况,捕捉到微小的变化,有效提高临床确诊率,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调整提供依据,并能帮助医师发现患者日常活动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之间存在的相关性,便于主动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改善预后。

[1] 李易红,程美艳.ECG和AECG在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5,15(1):65-66.

[2] 史松,王艳红,易金玲,等.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8):1866-1867.

[3] 贺晓仔,肖玉萍.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2014,20(31):29-30.

[4] 杨琴,向阳,唐川苏,等.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生理诊断的价值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8):80.

[5] 刘英.12导联同步全息动态心电图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9):34-35.

R540.4+1;R541.4;R541.7

B

1671-8194(2017)06-0082-02

猜你喜欢

心电图检出率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国内动态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思考心电图之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