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眩晕疾病治疗的效果探究

2017-03-27宫照文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6期
关键词:西医例数效果

宫照文

(辽宁省丹东市中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眩晕疾病治疗的效果探究

宫照文

(辽宁省丹东市中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眩晕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此研究抽取的72例眩晕患者均为我院于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依据治疗手段的差异性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将西医治疗方法应用于对照组中,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应用于治疗组中,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治疗有效率经计算后为97.22%和80.56%,同时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和DHI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之间经对比分析后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 眩晕疾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中西医结合;眩晕疾病;临床效果

眩晕症是临床中患病率较高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而引发眩晕症的因素较多,和全身性疾病存在一定的关系[1]。伴随医学水平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多数患者均可治愈,但在临床中少数患者依旧无法确诊。此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眩晕疾病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治疗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如下汇报。

表1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评分进行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此研究抽取的72例眩晕患者均为我院于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依据治疗手段的差异性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各组患者的例数平均分为36例。对照组中21例患者为男性,15例患者为女性,年龄分布为42~76岁,经计算后平均年龄为(56.9±7.2)岁,治疗组中19例患者为男性,17例患者为女性,年龄分布为43~78岁,经计算后平均年龄为(57.5±7.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比对计算后,统计学意义未出现,数据之间的临床对比性加强。

1.2 病例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①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眩晕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中的相关内容,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内容。②纳入标准[2]:将年龄在18-85岁之间的患者纳入此研究中;将符合中西医诊断表中的患者纳入此研究中。③排除标准[3]:将患有失语、痴呆以及意识障碍的患者予以排除;将患有严重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予以排除。

1.3 方法:将西医治疗方法应用于对照组中,前列地尔注射液10 μg加入至100 mL生理盐水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随后患者每日在睡前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次服用10 mg。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应用于治疗组中,西药同对照组,随后采用辩证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如患者为肝阳上亢以及风阳上扰型,症状表现为情绪波动、心情不舒畅,在烦恼的过程中加重头晕,耳鸣声有所增加,听力降低,或者舌质红,舌苔黄,应采用天麻钩藤饮合龙胆泻肝汤进行加减治疗,从而起到熄火以及平肝的效果。如患者为痰浊中阻型,主要症状表现为听力降低、耳鸣声低、少食多寐,脉象出现濡滑,应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进行加减治疗,从而起到化痰的效果。如患者为瘀血内阻型以及脉络闭塞型,症状表现为头昏以及眩晕、并且伴随耳鸣,多数患者首次发病年龄均在45岁以上,应采用血府逐瘀汤进行加减治疗,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的效果。如果患者为情志郁结型,主要症状表现为心神不宁、头昏、失眠、健忘、心悸、耳鸣等,因此应采用化痰清水进行安神,采用半夏厚补汤进行加减治疗。

1.4 疗效评估标准[4]:采用VAS(眩晕视觉评分)对患者眩晕情况进行评估,在纸上画一横线,长度为10 cm,横线两端分别为0和10,0为无症状,10为严重,中间位置为不同严重程度,让患者按照自身的实际感觉在横线上进行标记。

采用DHI(头晕障碍表)对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估,DHI对患者眩晕感知进行定量分析,分数越高说明眩晕对患者影响程度越严重。

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对临床疗效予以评估,评估结果痊愈为眩晕和其他相关临床症状消失;评估结果显效为眩晕和其他临床症状显著缓解,缓解比例在70%以上;评估结果有效为患者眩晕症状改善比例在50%以上;评估结果无效为眩晕和其他临床症状无改善现象。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相加。

1.5 统计学数据计算: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和计算,数据经计算后通过计数资料或者计量资料进行表示,数据检验时选择卡方或者t值,统计学意义产生的标准为P<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评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VAS评分和DHI评分,P>0.05,未产生统计学意义,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DHI评分,P<0.05,统计学意义产生,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36例患者中,治疗效果痊愈例数为14例,治疗效果显效例数为12例,治疗效果有效例数为9例,治疗效果无效例数为1例,治疗有效率经计算后为97.22%;对照组36例患者中,治疗效果痊愈例数为11例,治疗效果显效例数为10例,治疗效果有效例数为8例,治疗效果无效例数为7例,治疗有效率经计算后为80.56%,数据之间经对比后统计学意义产生,见表2。

表2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3 讨 论

眩晕疾病在临床中患病率较高,在西医病症中较为常见,如颈椎病、美尔尼氏综合征、原发性高血压等。引发此病的主要因素为内耳缺血,患病时患者具有主观自我感觉障碍,并出现运动幻觉,主观空间定位所产生的错误现象使得患者感觉周围物体旋转,出现平衡障碍现象[5]。西医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均按照病因用药,如原发性高血压选择控压方法治疗,对患者的脂质代谢予以调节。治疗目的则是将耳内和前庭功能予以改善,扩张小动脉。此外,对患者的脑血管予以扩张,加强自身的脑血流量,从而将眩晕症状予以改善。此研究中所采用的前列地尔注射液由于包裹脂微球,并不会出现失活性,具备良好的靶向特性,有助于在受损血管位置进行分布,对血小板的聚集起到了抑制效果,进而对心脑血管微循环障碍予以改善。眩晕症在中医学中为眩晕的范畴内,此外眩晕和脾肾具有一定的关系,是因为肝肾阴虚,上扰清窍或者痰湿中阻等因素引发眩晕,患病时间较长不利于气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此治疗方法可在临床应用中进行推广。

[1] 覃翠,宏健,李贤,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7):681-683.

[2] 陈涛.中西医治疗眩晕症患者的效果观察[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5,21(z2):291.

[3] 顾超,沈婷,梅国江,等.探究中西医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症患者的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5):71-73.

[4] 卢少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动脉硬化眩晕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7):150-151.

[5] 刘秋燕,吕光耀,张春兰等.天麻钩藤饮及其加减治疗眩晕的系统评价[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2):239-248.

[6] 刘广西,张伯兴,刘书珍等.自拟益气活血化痰汤联合西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5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1): 59-60.

R255.3

B

1671-8194(2017)06-0180-02

猜你喜欢

西医例数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1168 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探讨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