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替普酶在76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7-03-27佟淑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6期
关键词:阿替普溶栓心肌梗死

佟淑玲

(辽宁省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内二科,辽宁 大连 116033)

阿替普酶在76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佟淑玲

(辽宁省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内二科,辽宁 大连 116033)

目的 探析阿替普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采取阿替普酶治疗,其中42例在发病6 h后治疗(观察组),34例患者在发病后12 h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采用阿替普酶治疗效果显著,且越早治疗所取得的疗效更佳。

阿替普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病后,需及时采取溶栓治疗,在经过溶栓治疗后,能够有效防止患者心肌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而且能够使得患者的冠状动脉再次流通,恢复患者的心脏功能。而且及时对患者采取溶栓治疗,可加速恢复患者的心肌功能,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在适当的时机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溶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研究中采取阿替普酶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诊断标准[2],排除对阿替普酶过敏患者以及有精神疾病患者,两组患者试验前均知情同意参与,并签署了书面知情同意书。其中以发病后6 h治疗的42例患者为观察组,以发病后12 h治疗的34例患者为对照组。

对照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范围36~74岁,平均年龄为(54.86±3.97)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范围35~74岁,平均年龄为(54.26±3.17)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资料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心电图检查,并进行三大常规各项检查,在溶栓治疗期间,每半小时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所有患者在溶栓治疗前,均给予300 mg的阿司匹林刚和氯吡格雷以及10 mg的瑞舒伐他汀,1天2次。溶栓治疗:首先采用5000 U的肝素进行静脉推注,给予8 mg的阿替普酶静脉推注,然后将42 mg在90 min内静脉推注完,在之后的48 h内,以800~1000 U/h泵入普通肝素,在48 h后,皮下注射6000 U的低分子肝素钙,每天2次,持续5 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

1.3.2 疗效判定标准:采用显效、有效及无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判定,具体判定方式如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ST段呈显著回落为显效;患者症状有明显好转,心电图ST段有回落趋势,但不明显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心电图ST段未出现回落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用%表示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当P<0.05时,表示数据差异显著。

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76%和20.59%,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数据之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多发病,在发病过程中,患者的冠状动脉会出现持续性的缺血和缺氧状态,从而导致心肌坏死的发生,不仅如此,患者胸骨后方还会出现持久剧烈疼痛,在临床中,针对患者的此类症状,采取硝酸酯类药物治疗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通过为患者采取心电图检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还存在血清心肌酶活性增强的的现象,患者在此期间可出现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等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威胁[3]。

目前临床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再灌注治疗是重点要素,而且在治疗中,治疗时间的把握对疗效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临床实际治疗中,较多的采取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是第二代溶栓药物,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通过激活血栓中的一种纤维酶原,能够将其转化为纤溶酶,而且在此过程中,不会对患者血液循环中的纤溶酶元产生激活作用,与常规药物相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采用阿替普酶治疗后,可确保患者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接受治疗[4]。

本文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患者发病后6 h采取阿替普酶治疗,经过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发病后12 h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尽早实施溶栓治疗,取得的疗效更好,而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中预后较差的现象,因此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尽早采用阿替普酶急性溶栓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能够在临床中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1] 张永江.阿替普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7):191-192.

[2] 李伟华,李翔,曾勇,等.阿替普酶在50例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4):54.

[3] 庞东,官冰心,梁丽丽,等.注射用阿替普酶和重组链激酶治疗ST 段抬高型心梗30例对比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 (16):122-123.

[4] 林宇鹏,徐名伟,吴强,等.不同肝素联合全量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3,18(3):170-171.

R542.2+2

B

1671-8194(2017)06-0043-02

猜你喜欢

阿替普溶栓心肌梗死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