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花齐放:浅析中西声乐艺术的异同

2017-03-25潘明霞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唱法歌唱

百花齐放:浅析中西声乐艺术的异同

潘明霞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

歌唱谓之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最亲密、最自然的宣泄情绪的方式,声乐艺术在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自身所特有的一套法则并为现代的声乐学习者所广泛接受。中西方声乐艺术的发展尽管不同步且自成体系,但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各类艺术开始碰撞出美妙的火花。在此,从中西方声乐艺术各自的特点入手,去探寻两者在发展历程中所绽放出的不一样的色彩,并在相互接触中所产生的融合、互感的效应,旨在为声乐艺术的喜爱者提供一些关于创作的灵感。

西方声乐;东方声乐;艺术;差异性

【DOI】10.13867/j.cnki.1674-5442.2017.01.02

要谈论中西方声乐艺术就离不开对中西方声乐历史的追寻之路,从古至今,无论是讲究“天人合一”的中国社会,还是在追逐“Who am I”西方社会,在看似不并行的两条轨迹上共同的发展了同一类爱好,那便是音乐。声乐艺术所产生出的独特的感染力,令闻者心驰神往,听者感动不已,这也就是音乐的发展从来没有所谓的寒冰期的说法的源头。即便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也呈现出的是嘹亮的战歌;在物资极大不丰富的古代,出现像《乐府传声》、《诗经》、《莎士比亚诗集》、《但丁诗集》这般不朽之作;在生活节奏飞快的当下,人们连思考的时间都在弱化,但音乐依旧在旺盛的生长着。因此,在探索声乐艺术的道路上是没有尽头的,也是需要一直保有热情的。在当下中西方在各方面交流的频繁与密切,极大的促进了中西艺术融合发展,关于两者之间的研究便凸显出其重要性。音乐的史程是没有尽头的,但音乐发生与传承不仅仅是情感自然而然的倾诉,更是需要在科学性的支持下才能健康蓬勃的发展。就如同艺术的美好不一定是源于科学的规则,但美的艺术却融合着科学。[1]任何美妙声音的发出,一定具备着某种共通的科学准则,也一定可以在两个极端间寻找到某种平衡之处,让无法尽然收拢的感性回归于理性。

一、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在文化活动极大的丰富当今世界,艺术的交流变得频繁且广阔,关于声乐艺术的中西交流在近百年的的发展后,各类声乐艺术的特色也逐渐变得不再那么清晰,对“洋嗓子”与“土嗓子”之间的争论也可告一段落了,中西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似乎是当下的新趋势,那在界限即将不明了的发展下,才更应该对两者之间的差异化进行区分,即便在实际中,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但总归这是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政治氛围下发展起来的截然不同两种艺术形式,因而在研究中学者更应去从这个同中寻找不同,不同中发现共性的美。

中西方声乐艺术的特质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的声乐艺术追求“精、气、神、韵”等传统的东方审美的特色以及运气方式。[2]对演唱者本身的音色有着明确的要求,强调相同或相近音区内的音色变化来确定人物角色,而西方的美声唱法确实扩大了歌唱者的演唱范围,使其可以驾驭一些原本所不能驾驭的曲目。东方声乐表演中极其看重在演唱过程中的临场发挥能力,讲求个体的创造性,民族唱法中多关注方言声调、地方唱腔的应用,追求一种源自于民间的鲜明个性及地域特色。在整体风格上追求同而不同,即便同一个声位,也希望不同的演唱者能唱出自己个体的独一性。中西方的声乐艺术对于语言的要求有较大的不同,中国的声乐演唱中尤为看重发音的字韵纯正、字正腔圆、刚强有力并运用民族性语言。而西方声乐艺术则以声音的优美程度为演唱好坏的第一法则。在声乐作品的表现形式上,中国的声乐艺术较为开放与包容,不会对声音的好坏赋予严苛的标准,而是重视技术但不惟技术,技术只是用来表现情感的工具与手段,演唱中声情并茂、以字领腔,韵味浓厚,演唱并进,情真意切才是表演的终极追求。西方也追求情感,但声音的完美程度却是至高无上的。

在演唱方式中,声乐艺术包含着比较多的细致的划分,在此处将重心主要放在了声乐艺术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分上,对于其文化背景及时代背景,语言特色等便以弱化的方式处理。中国的声乐艺术发展至今,由以前单一的类别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长足的发展。且不谈其他在世界范围内通用的唱法,如通俗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原生态唱法这都是在中国这片独特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民族的艺术。

民族唱法,涵盖的范围十分广阔,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具有这三类风格创作歌曲的演唱方法。[3]民族唱法关注的是声音的民族性,音色给人以实在、洪亮、色彩感。民族唱法看重是否根据语言的发音规律来处理行腔、发声、共鸣,尤为在意字音的五音、四呼、出声、归韵、收声。[4]在演出中,常会发觉到演唱者的气息深厚,仿若武侠剧中所谓的有内功支持一般,这也是民族唱法的要求之一,多采用局部共鸣,高音用真声,声带部位的紧张度增大。说起民族唱法的起源,它的名称可以很好的为此做出解释——民族的声乐艺术,这是中国各个民族按照自己的歌唱习惯及爱好,创造性的发展出的一种适合自己的歌唱艺术。组成民族唱法的艺术形式包括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等。原生态唱法尽管在一些学者眼里单独成类,但事实上,原生态唱法还是在民族的根基上得以发展。民族唱法的源起与发展都是以人民群众为资源发展,这是其与西方声乐很大的区别之一,人民的基础给了民族声乐发展时所带有的独特的民族性的风格与演唱形式的多种多样,富有情趣。地方特色浓郁,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着民间烟火的味道,情感上不浮夸、质朴而真诚,也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令民族唱法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民族唱腔主要表现为口腔喷弹力较大,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以口腔共鸣为主也掺入头腔共鸣;咬字发音的因素转换较慢,棱角较大;声音走向横竖相当,声音点面合适,字声融洽;声色色调明亮,个性强,以味为主,手法变幻多样;音色甜、脆、真、润、水;气息运用灵活,以真声为主[5]。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背景,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健康发展提供大量精彩有意思的素材,出色的戏曲、地方特色明显的民歌等汇成民族声乐发展的大家庭。

美声唱法的叫法源自于意大利语Bel canto一次,意思是完美的声音,尽管“完美的声音”在声乐艺术发展过程谓之稀有,但此说法还是一直沿用的下来。美声唱法又称作“柔声唱法”,是指在演唱过程中会要求歌唱者力量只用半分,遇到高音时,不用强烈的气息寻求突破,而是在常态下以一种自然、柔美的发声进行演唱,从丹田处发出气息,经过身体的运输,通畅的声音从头部自由的被释放,用这种方式进行歌唱,能给听者产生一种柔美之感,颇具审美情趣,这也是美声唱法不仅在中国的音乐发展中有所建树,也是其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的传唱的原由。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的区别在于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美声在演唱过程中是真假声按照音高的比例混合使用,在不同歌曲层次下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演唱。在共鸣中,歌唱者需将所能使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令作品染上演唱者的个人特色。在美声唱法平均的演唱要求下,男女方之间还是存在些许的差异,男声会大比例的使用真声。女声则更接近于青衣,是一种真假声混合使用的状态,共鸣腔体的使用得到极大的释放,当然,凡事有个度的要求,过由而不及,所以,共鸣的使用需要掌握一个分寸,自然而然的演唱是最恰当的处理手法。在美声唱法中,西方的歌剧、艺术歌曲、清唱剧在演唱中也有着不同的要求,这需要丰富的演唱经验以及歌唱者的感觉与灵敏的听觉去仔细辨别其中的差异性。

二、声乐的流动性

在传统的观念中,一直认为人的声音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唱腔都能够通过练习来掌握的,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也一直有这样的认识,学习美声唱法的不能够唱好民族唱法。所以,在声乐艺术的学习过程中,传授者会根据不同的学习者的音色、音域等建议其选择适合自己的声乐艺术发展之路,到如今,这样的想法依然是相当普遍的,就连许多具有丰富经验的声乐学习者也不会轻易的去尝试多种唱法的结合,即便是在一些曲目中混合几类不同的唱法,但也仅限于浅尝辄止,不敢有过多的应用。

实际的发展中,声乐艺术的学习与其他任何一个领域的学习没有太多的区别,有时候,被固定于天赋之中便常会局限于自身的发展。声音是流动的,并非是固定化的。中西方的声乐艺术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也不能忽视掉一个人歌唱机能的张力及可塑性,但凡是具备完整唱歌能力的声乐学习者都有机会去同时娴熟的运用两种或以上唱法。这里所言的能力,是声乐学习者所具备的先天嗓音条件以及在每个时代背景下个人发展所需要的一切客观存在。在主观认识上,要具有敢于去尝试的决心、开放性的歌唱要求与灵活的思维处理原则。当然,这些说法并非固式的死道理,不同的学习者有着不相同的的认知,但只能是说,这个事情有人做成了。因而并非是不可行的。

歌唱是情感运动与生理运动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是与人类的生活联系最紧密、最亲切,也是最崇尚自然的艺术形式。[6]人体在对于歌唱的所要具备的客观条件的要求上不同人略有不同,但总体上是必须具备能够进行演唱的基本条件,这里不是有所偏见,而是很多人先天的嗓音缺陷等一些问题,不是通过多练习就可以解决的硬件条件。歌唱中所追求的渐进自然境界便是一种“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心理转换。中西方的演唱差异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不同审美标准的产生,是不同民族文化下的衍生品。而歌唱机能的可塑性便为此提供了可能性,在对于一定音乐背景后文化及历史的学习,增强自身关于其唱法的理解,运用技术便可以尽其能力的完整演唱。世界上有大量而丰富的语言系统,不同的发音方式、习惯都会引起发音部位的发音,也会形成不同特点的语言人群发音,便形成了丰富的演唱方式,但区别之下其共性的问题也是可以抓住的。在歌唱的总体规律上,以相对静止的概念去理解分析,就能求得其规律。

歌唱在一些方面是保持不变的,比如气息的运用,以深呼吸为动力来演唱是世界上各种歌唱方法的统一要求。[7]呼吸被认为是与歌唱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中外声乐艺术大家都讲求一个气息,中国常说“气沉丹田”,便是说身体放松吸入气体,将肺部充满,腹部自然的微凸,增加腹腔的压力,因而感觉中会产生一种“气沉丹田”的感觉。无论中外,优秀的艺术家总能恰当的处理好声音的色彩及强弱对比,这种在一流的水平下的对比,就可以切实的感受到良好的气息运用令整个曲目得到很好的表现。

在气息的基本要求下,声乐演唱时所追求的“字正腔圆”是另一基本声乐素养。“字正”“腔圆”看似同,实则有着明确的区别,“字正”与“腔圆”的在歌唱的完美度上比重如何也是学习者不断探讨的点。

1. 关于字正

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如民歌、戏曲、曲艺等,所追求的演唱效果追求是字正且清,就是说要发音标准,音调适当。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里如此写道:“字若不真,曲调虽和,而动人不易”。[8]早期的“Belcanto”作曲家如莫扎特和亨德尔,他们当时在创作时已经会花费较多时间在遣词造句上,追求每一句的重音与文句的相匹配感。所以说,无论是在演唱民族作品还是外国作品,必须在语音练习与语言修养上付出精力。

2. 关于腔圆

所谓的“腔”,目前有两种看法,一是指戏曲界所承认的“依字行腔,字领腔行”的“腔”。也是在长期的演唱中依照生活中各项事务的表现形态表现出的语音、语气、语调的发音规则,在音质、音量、音型等的艺术手段中所表现出的综合形式。二是指身体内部空的部分,包括胸腔、喉腔、咽腔等。在演唱中需要运用这些腔体的共鸣来得到声音上的统一。音腔与声腔构成了一首声乐作品的“通腔”。

总的来说,在声乐学习中,不该为声音而局限自身音乐领域的扩展,声音的流动性为每一位想尝试不同唱法的学习者提供了可能。

三、追寻本质的殊途同归

纵观音乐历史,自中西方声乐艺术开始碰撞的时刻起,就注定了她们彼此不能相互剥离开来独自品味,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西方声乐艺术间的火花正逐渐的变小,取而代之的是灿烂的烟花的呈现。中西声乐艺术的界限在日趋的不明显下更多的是给学习者带来思考,歌唱最初仅是一种表达感情的形式,没有技巧,没有技术,所有的表现都是在直抒胸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长时间的系统化声乐学习中,最极致的境地便是对来自哪里的作品没有任何的看法,就像是从头到脚自然而然的贯穿起来,不设任何的障碍。在此过程中,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被唤醒,唇、齿、牙、舌、喉咙保持着松弛有度,每一个字音,不分中外,从身体中有口腔吐出,形成一种通透的感觉,保持着演唱是机体的兴奋感,十分舒服。无论唱跳音、连音、强音、弱音,无论唱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都能够用这样一种全身“发光”的感觉去完成它。[9]但很多时候对于演唱的体会带有颇严重的个人倾向,主观体验占据了很大比例,但不可置否的是,很多人在尝试了,并且成功了,他们能够将中西方独立的特点进行巧妙的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若需要一些比较具参考价值的歌唱感受,便是在任何一类歌曲的演唱中,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能够保持呼吸通畅、全身歌唱,咬字清晰有力、字正腔圆。[10]就如老子有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一般。这是中西声乐发展的重点,殊途同归。没有什么唱法的界限,仅仅的区分来自于对于不同音乐的喜爱程度而已,但这些假设是基于得到了系统的声乐学习,并踏踏实实的将技巧学习到位了,才足以在一种“忘我”的境界下在中西方声乐艺术中穿梭无所畏惧。

四、结论

研究都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到声乐艺术发展中所遇到的各色各样的问题,并能在不断思考中得到一些新的理念,为推动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一份力量。中西方声乐艺术的讨论从新中国成立时期开始日渐声势浩大,一度各分两派“土嗓子”与“洋嗓子”之争,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人民关于声乐艺术的认识变得全面而丰富,并且对于艺术形式的包容程度逐渐上升,这才使得中西方声乐艺术在几十年的碰撞融合中开始呈现出强大的开放性,有着巨大的容纳能力,各类唱法的不断交融,迸发出另一种能量。在碰撞中两者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也促进了学者不断关于此问题提出新的理念,共同为音乐的茁壮成长挥洒自己的那一份汗水。

[1]李保霞.审美心理维度下的中西方声乐文化审美观之刍议[J].作家,2011(18):213-214.

[2]吴碧霞.论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J].中国音乐,2009(02):102-111.

[3]孙芳.论中西方声乐艺术的借鉴与融合[J].北方音乐,2014(13):188-189.

[4]焦娟美.中西声乐艺术内涵的对比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170-171.

[5]单超.中西方声乐艺术的音乐文化共通性研究[J].黄河之声,2012(04):47.

[6]韩紫娟.中西声乐技术的风格及审美特征对比研究[J].音乐时空,2015(24):53;97.

[7]申桂红.中西合唱声乐艺术之异同[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1):43;55.

[8]宗师.中西声乐艺术中民族文化的根基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40-142.

[9]钱芳.中西声乐比较研究综述[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02-104.

[10]刘斯洋.方法、融合、观念及其他[D].辽宁师范大学,2011(31).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Vocal Music Art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PAN Ming-xia
(Western Anhui University, Lu'an 237012, China)

Singing is the most intimate and natural way of human and even the entire biological world to express thoughts and feelings. Vocal music art has 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unique set of rules which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by modern vocal music learners after one thousand years of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vocal music art is out of sync with its Chinese counterpart and takes its own system, wonderful sparkles have come out among various art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In this paper, beginning with the features of western and eastern vocal music arts,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 and the effects of integration and mutual reaction during their contact, the author aims to provide some creative inspiration to the fans of the vocal music art.

western vocal music; oriental vocal music; art; the differences

J616

A

CN22-1285(2017)012-017-06

安徽省教育厅2014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成果(2014tszy026)。

潘明霞(1971- ),女,皖西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表演。

(责任编辑:胡子希)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唱法歌唱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唱法、口法、声口与“叶堂唱口”
歌唱十月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