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锡伯族民间舞蹈素材的整理与研究

2017-03-24金春昌

内蒙古艺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锡伯锡伯族民间舞蹈

金春昌

(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沈阳 110000)

锡伯,一个源于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个性与舞蹈文化,可关于舞蹈的记载虽数量名称不少,但具体的内容、形式、跳法却少见描述。因此,去探究锡伯族的舞蹈的多个层面,发掘其民间舞蹈素材,除了为民族民间舞蹈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之外,也是对锡伯族民间舞蹈素材整理和研究的进一步的补充。

就目前掌握的基本材料而言,锡伯族的舞蹈共分为两大类,即:“古典舞”和“贝伦舞”。所谓的古典舞是指富有连贯的故事情节的一种舞蹈;所谓的贝伦舞是指舞姿和动作具有连贯性,但舞蹈没有故事情节的一种表演形式,即兴内容较多。但古典舞、贝伦舞哪些素材可以挖掘、整理为我所用;二者的表演形式、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我们知之甚少。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富有挑战性,更有待进一步去探索发现。

一、锡伯族民间舞蹈的起源

关于锡伯族的起源,现今说法不一,一是认为与满族同源,二是认为锡伯族曾是鲜卑的一个分支。也有学者认为锡伯与鄂伦春同祖同宗。据《满洲源流考》记载:清太宗诏谕嫩江锡伯说:“我与尔之先世本是同源。”从某种角度看,当时的皇太极是出于政治目的,是为了笼络东北和蒙古地区的人心。同时清太宗还采取了其他方式,如:联姻、讨伐等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皇太极对东北地区语言相同的民族都称为是“同源”,亦无可厚非。清朝学者杨宾的《柳边纪略》中也有锡伯与满洲同祖同宗一说。

此外,早期的锡伯族人着装也与满人相似,日常生活,包括饮食、宗教信仰(信奉萨满教)等方面也存在着大同小异。至于锡伯族曾是鲜卑中若干民族的一支的说法被业内学者普遍认可。现今坐落在沈阳的锡伯家庙中也有寥寥文字记载。据悉,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家庙写的献词中说道:“九部之战横空出世,鲜卑雄风犹如当年……”慷慨语句似乎可作为佐证锡伯族源于鲜卑。也有一种理论认为锡伯族与鄂伦春族同祖,源自室韦,是因为室韦与锡伯族发源地吻合这一缘故。

二、迁徙对锡伯族舞蹈的影响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锡伯族人民经历了多次迁徙,其中有南迁和史上著名的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的大西迁。

据史书《锡伯族》中记载:一队共有二十牛录的锡伯族军民,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初由乌拉吉林起程,同年四月到达京师,另外还有伯都讷三十牛录锡伯军民在春耕前到达了盛京,这是第一批到达盛京的锡伯人。

第二批到达盛京的锡伯军民是齐齐哈尔二十四牛录锡伯军民所分出的第一队,共十二牛录,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二月十九日启程,次年正月二十六日到达盛京。

第三批进入盛京的锡伯族人,是齐齐哈尔二十四牛录锡伯军民所分出的第二队共十二牛录,于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启程,次年春到达盛京。除此之外,还有一小部分南迁的锡伯人被安置在现今辽宁东北部的抚顺、开原,辽西的锦州,辽南的金州、盖州等地。

锡伯文人锡笔臣在《锡伯族由东北西移时离乡曲》中写道:“从此分别不见面,报国不能报高堂。收拾行装要出关,哭哭啼啼泪如泉;同说死别还好受,这回生离实在难。”形象地描绘了锡伯族人对故土的依恋和对家乡的不舍。四月十八日,锡伯族人称“四一八”节。锡伯人民在盛京的锡伯家庙举行西迁的重大仪式,他们告别了祖先和家人由盛京出发,途经多地,面临着粮草短缺,疾病肆虐等诸多困难,一路跋山涉水,不畏艰险,在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后终达伊犁。西迁之路虽然艰辛,但途中所遇练就了锡伯人的坚韧的个性,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同时也铸就了锡伯族舞蹈文化的发展。

到达伊犁的锡伯族人,生活上自给自足,因最初的南迁使得锡伯人对农耕生活已逐渐习惯。在伊犁,勤劳的锡伯族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开垦土地,垦种的土地达到上万亩。又通过兴建“察布查尔大渠”,引渠灌溉,大面积开发土地,生活逐渐富裕。刚刚迁至伊犁河南的锡伯军民,除了垦荒种田外,还参加了许多战役,保证了边疆的安宁。

随着边疆的安定,锡伯族人民逐渐开始休养生息。这期间锡伯族的民间舞蹈有了很大发展,在与汉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融合过程中吸收了更多的养分,使锡伯族民间舞蹈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民间信仰、宗教信仰对锡伯族舞蹈的影响

古时的锡伯人素有祀天、地、日、月、星辰的习俗,还有对自然界的诸神崇拜,如:渔神、天地神、畜神等。正是由于这种“万物有灵”的思想与萨满教的精神相同,才使锡伯族人在保留本民族的信仰之外,也格外地信奉萨满教。那时的人们一遇到生、老、病、死等诸事都要请萨满来驱鬼除疫。萨满古时称之“珊蛮”,是阿尔泰语系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人们把萨满看成是神灵的化身。萨满是通过舞、唱、鼓的形式来召唤神灵、驱走病魔的。由于萨满行巫时头戴神帽铜铃、胸配铜镜、腰配围裙,手持“依木软”神鼓,口中还念念有词,边鼓边舞,这也形成了后世“萨满舞”的雏形。萨满舞者的行巫过程往往没有固定模式,会随着不同场合、不同氛围发生着变化。因此,这也对后世所出现的锡伯族“贝伦舞”产生了极大影响——即兴表演较多。也由于“萨满舞”早期的存在,故衍生出现今的手鼓舞、面具舞等等。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萨满行巫作为旧腐,已不为人们所乐道,但它作为一种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得以留存至今。

锡伯人除崇拜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之外,还有图腾崇拜、动物崇拜。锡伯族先民对鹰、猴、马、虎等动物宠爱有加,仿形舞、马舞——走马舞就是锡伯族图腾崇拜的产物。除此之外,锡伯族还有祖先崇拜,如:海尔堪玛法妈妈、布尔堪巴克西玛法、依兰恩杜里格格、妈妈墨尔根等。生活与劳动崇拜在锡伯族人心中也根深蒂固,以烧茶舞为例,它仿照锡伯女性拾牛粪、担水、挤奶、烧茶、沏茶等生活、劳作场景,舞蹈舒缓柔媚,让人极具遐想,给观者以美的享受。

由于历史原因,锡伯族的宗教信仰还受到了满族、蒙古族、汉族等民族所影响,这也决定了锡伯族民间舞蹈当中必定会有其他民族民间舞蹈的身影。

锡伯族除宗教信仰外还留存着对自己民族的信仰。锡伯人对自己的祖先极为尊崇,他们自幼接受尊老爱老的礼仪,崇尚传统美德。在锡伯族的萨满图中,他们自己的祖先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喜利妈妈”就是他们认为可以保佑子孙繁衍和家宅平安的祖先。“海尔堪玛法”是锡伯族人保护牲畜的男祖宗,又叫“马神”。锡伯族人崇尚的多神论陪伴着锡伯族人走过了一代又一代。现今的锡伯族民间舞蹈都是孕育在这其中的,锡伯族的“行礼舞”就是很好的佐证。

四、对锡伯族民间舞蹈素材的整理与研究

锡伯族在历经山林文化、草原文化、田园文化、八旗文化、西域文化等诸多文化时期之后,其文化有继承,民间舞蹈也有借鉴、有发展,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流失和同化。每种文化的发展都有其普遍性与特殊性,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相对独立的历史与文化,这其中虽有融合与碰撞,但亦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与文化特征。亦如相近民族的文化之间虽有相似之处,但却不可替代。

锡伯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可是在史籍文献中,找不出太多有关锡伯族舞蹈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追溯锡伯族的历史身影对其一探究竟。

(一)找准切入点

“巫”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宗教舞者,“巫者萨满也”“萨满舞”虽然起源较早,但不一定代表中国历史最早的舞蹈。尽管我们知道锡伯族民间舞蹈分作古典舞和贝伦舞两大类,但整理与研究锡伯族民间舞蹈素材还应从萨满舞入手。

萨满舞最主要的动律就是“颤”。在民间,萨满在做法时的“颤”被认为是神灵附体。现在看来,这种看似不自控的“颤”,也是一种增加神秘感的方式。“颤”也是众多舞蹈所不可或缺的舞动方式。“颤”是舞蹈的“源”。

首先要弄清萨满舞的归类及形成的历史渊源。其次,要弄清不同历史时期萨满舞在民间的演绎形式。再次,要通过采访、采风实地考察捋清具体动作及表演形式。

(二)分类整理与研究

每个民族的舞蹈都与其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因素紧紧相连,锡伯族的贝伦舞和古典舞也是如此。

锡伯族最早以狩猎为生,贝伦舞起源于狩猎生活。舞蹈动作模仿的是打猎动作,表现获取猎物后的喜悦心情。男性跳贝伦舞的动作粗犷,彰显出阳刚之气;女性跳贝伦舞的动作则优雅,渗透出阴柔之美。西迁之后,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再创作,使贝伦舞成为在锡伯族民间非常流行、广为普及,几乎是人人会跳的一种民间舞蹈。

在锡伯语里,“贝伦”和“玛克辛”同为舞蹈之意。锡伯族贝伦舞舞姿和动作具有连贯性,但舞蹈没有故事情节,即兴表演,节奏鲜明、欢快。贝伦舞并不是指某一个,而是指一类舞蹈。

1.贝伦舞种类。

(1)锡伯贝伦:是贝伦舞的基础舞蹈,各种贝伦舞的基本动作都包含在其中。察布查尔锡伯群众喜欢弹奏“卡吾尔登”曲调来跳锡伯贝伦,老翁老妪都喜欢跳这种贝伦舞。

(2)单阿克苏儿:这是一种单步踢舞,移动范围小,要求严,风格庄重,多半为行家表演。它有专门的舞曲。

(3)双阿克苏儿:舞者左右脚交相踢踏,舞步灵活,热情奔放,俏皮幽默。

(4)多禾伦阿克苏儿:舞者的步法是,先出左脚,接移左脚,动右脚,第四步停顿。舞步灵活富有变化,可以自由发挥,转圈儿跳。

(5)行礼舞:锡伯语“多若罗贝伦”,大多在男婚女嫁的喜庆时刻和贵宾光临的欢乐场面表演。其形式由一个男性青年表演,舞者视观众的民族成分,开始在舞步中插入各民族的行礼动作。如果贵宾光临,即首先给贵宾行礼,然后按客人的年龄大小依次行礼。

(6)仿形舞:锡伯族民间亦称乌兰克。在舞中模仿许多禽兽的动作,滑稽夸张,引人发笑,给人美感,富有浓烈的喜剧风味。

(7)耶尔克尔德克舞:这纯粹是年轻人的舞蹈,可以是两个小伙子对舞,也可以一男一女同舞。动作特征是扭屁股,前后扭,左右扭,趴下扭。只有这种贝伦舞才允许表演者说话。

(8)烧茶舞:锡伯语叫“查伊付伊不勒贝伦”,是女性舞蹈。它模仿一个主妇早晨拾粪、挑水、挤牛奶、烧茶、冲奶茶等等日常生活动作。烧茶舞节奏舒缓、细腻温柔,别具一格。

(9)醉舞:锡伯语叫“梭克托火贝伦”,这是男性舞蹈。醉舞,模仿喝酒,微醺酩酊,脚步趔趄,走不动以至醉倒的姿态。舞蹈幽默滑稽,具有讽刺警世之意。

(10)走马舞:锡伯语叫“着若莫林贝伦”。是男性模仿马慢步、小跑、驰骋的舞蹈动作,尤其表现马在草坡上、水中、冰上行走的步态,形象生动逼真。

2.古典舞类:古典舞每个舞蹈都有连贯性,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1)萨满舞:上述已经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2)狩猎舞:表现锡伯人渔猎生活的舞蹈。动作夸张狂放,展现狩猎的全过程。

(3)射箭舞:表现锡伯人骁勇善战的舞蹈。动作夸张。

(4)蝴蝶舞:是以模仿蝴蝶,捕捉蝴蝶的形象为主,动作时手臂在身体两侧上下舞动,优美、灵动。

(5)手鼓舞:由萨满鼓演变而来,舞姿洒脱,动作粗犷豪放。

(6)荷包舞:女性舞蹈。动作舒缓柔美,表现女子绣荷包的过程。

(7)走马舞:是通过模仿骏马奔驰,策马扬鞭,表现骑手的英姿。

(8)猴子舞:仿生舞蹈。动作洒脱,滑稽幽默。

上述锡伯族民间舞蹈种类的划分虽然是捋清了一定的思路,但这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工作是获取、掌握更多的锡伯族民间舞蹈素材,作为一手材料去加以整理与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并通过不断实践应用于教学,填补民间舞教学当中的空白。

[1]杨宾编.《柳边纪略》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2]迪木拉提·奥迈尔编,仲高,迪木拉提·奥迈尔,贺灵,佟克力著.《锡伯族民间信仰与社会》民族出版社2008年11月.

[3]曲彦斌,朱慧编,李阳,王焯,董丽娟著.《锡伯族文化》辽宁民族出版社2011年4月.

[4]曲彦斌,朱慧编,吴世旭著.《锡伯族西迁》辽宁民族出版社2011年4月.

[5]丹珠昂奔编.《锡伯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年3月.

[6]阿吉肖昌著.《锡伯族民间舞蹈——百伦》新疆艺术,1998年第3期.

[7]纪兰慰,邱久荣著.《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

[8]李云霞著.《中国锡伯族》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

[9]曲彦斌,朱慧,吴世旭著.《锡伯族西迁》辽宁民族出版社,2011年4月.

[10]沈阳市民委民族志编纂办公室编.《沈阳锡伯族志》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4月.

[1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5月.

[12]《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新疆卷》学林出版社,2014年1月.

猜你喜欢

锡伯锡伯族民间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锡伯语与蒙古语辅音对应关系分析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锡伯族民歌
印刷体锡伯文图像数据集的构建
锡伯族“贝伦舞”的舞目与词义辨析
跨域反哺中的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调查研究——以兴隆台锡伯族学校为个案
自治区民语委(翻译局)科研基地:新疆锡伯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成立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锡伯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