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共同体中成长

2017-03-24宋红斌

江苏教育 2017年42期
关键词:校务南京市共同体

宋红斌

【管理哲学】

在共同体中成长

宋红斌

【校长档案】

宋红斌,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校长。她19岁走上教师岗位,21岁入党,30岁担任小学校级领导,35岁成为校长。她兼任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校外实践导师,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导师。

宋红斌长期在省实验小学负责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工作,担任校长以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传承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和谐教育”办学品牌,17年来,致力于学校和谐共同体建设,培养输送了20多名校级领导,积极研究创新管理机制,在全市率先开展“校务委员会”制度探索,让家长、社区以及社会代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建设数字化智慧校园,为每一个师生提供个性化、泛在学习环境;发挥优质资源辐射作用,为省内外兄弟学校培训行政管理团队,跨地域开展教学研讨。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一个由多人组成的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社会性依赖关系,大家共同讨论,共同决定。在共同体中,共同利益是被共享的、共有的、共同承担的,或者是共同受到影响的。

一个成功的共同体会给成员以归属感。它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成员彼此信任、互相依赖。共同体不是一个已经获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种彼此热切希望栖息、希望重新拥有的世界。这是一个失去了的天堂,或者说是一个人们还希望能找到的天堂。

学校是一个组织,由各种教育因素合理配置与协同运行的共同体,是一群人为了达成特定目标所结合而成的。优质的学校共同体可促使校内外整体结构达到优化组合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综合影响力,使之更加融入社会,密切学校与各方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教师和家长社区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教育合力。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以下简称“长小”)共同体是集全体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利益组成的群体,多年来大家深切感受到:建立共同体成员之间互相肯定、相互需要,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的亲密关系,为学校健康、民主、和谐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每一个成员都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成长空间,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一、创建学校共同体的历程

19岁的我从晓庄师范毕业走上教师岗位,做了11年语文教师,一直承担国家级和省级各项教学研究项目的实验班教学任务;30岁走上小学校级领导岗位,在以写字教学为特色的南京市青石街小学锻炼成长,师从全国著名科研型校长袁浩先生,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多层级岗位锻炼;35岁时被任命为长江路小学校长。

从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5年副校长岗位到长小17年校长岗位,我深刻感受到学校文化传统的力量。北京东路小学因袁浩校长的管理智慧,“新、实、活、乐”的校风,让每一个师生感受到团队的精神,创新的激情。袁浩校长一直强调教师职业是“个体劳动,集体成果”,每个人的努力汇聚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体现价值。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成就都是团队力量的体现,没有合作精神不可能取得成功。

来到长小后,见到著名教育家王兰老师,她鹤发童颜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六代师徒传承更是全国仅有。在为她举办的80和90岁两次寿辰主题活动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小学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团队的支撑。王兰老师在长江路小学60年,言传身教了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从最初的一两个发展到十几个、几十个,薪火相传,团队不断在扩大,教师不断在成长。

长小创办于1939年,原名类思小学,是一所私立小学。1946年10月更名为私立新生小学,1955年转为公办,改名为长江路小学。1958年确立为省级重点小学。1984年作为学制改革试点学校之一,和南京市第九中学共同进行“五四学制”实验,前后长达10年。1998年批准为江苏省首批实验小学。学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办学特色鲜明。20世纪80年代末,长小人就提出“和谐教育”的办学思想。“和而不同”是和谐教育的内在诉求,它要求充分尊重创造性、差异性,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广泛参考、借鉴学习不同的意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达到理想的状态。

学校相继被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数字美术实验学校、省教育科研基地、省巾帼文明示范岗、省级青年文明号、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目前长小已经成为玄武区城东片六校联盟的长江路小学集团校。从最初的团队建设发展到共同体创建,是时代变革的必然。

二、学校共同体实践路径

长小形成的学校共同体是校内外相关的人们共同学习成长的场所,不仅是儿童相互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相互学习的场所。家长和市民相互学习的场所,因主体的不同、资源的不同、路径的不同、文化的不同,学校共同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

1.和馨教师共同体。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每个人都很重要,没有人绝对重要。教师专业发展的和馨共同体建设,以“和而不同”作为原则,德艺双馨发展为宗旨,由骨干教师工作站、课题研究中心、非正式学习组织为载体,骨干教师带动一批教师快速成长,学校搭建平台,在各级各类比赛、展示中大显身手,崭露头角,在多所手拉手学校和帮扶学校中发挥广泛的辐射作用。

2.和畅学生共同体。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成长共同体”,既是对传统教育文化的超越,又是对现代教育思想的诠释。课上,学生是互帮互助的共同体,课下也是互帮互助、自制自律的共同体,互帮互助,互相监督,共同提高。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我们倡导添加学习好友的行动,两三个人组成一个好友圈,可以改变学生学习困难的被动地位,产生有效的伙伴效应,通过合作互助,达到知识与能力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成绩共同提高的目的。学校印制了一套刻着学校吉祥物“畅畅笑笑”的奖章,让每一个学生在成长共同体的舞台上塑造着属于自己的角色,留下自己的成长脚印。我们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每位“成长共同体”成员建立成长档案,记录成员的闪光点和不足。学习情况评价要求动态的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公正、客观地对各“成长共同体”进行评价。对学生奖励性评价以“成长共同体”为单位进行;每学期分两次对各“成长共同体”活动情况进行多元评价。“成长共同体”的常规量化结果和学习进步情况也将作为对相应指导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

3.和合家校共同体。

教育离不开社会,社会生活共同体首先在一系列内涵要素上是共同的,有着一致性的价值认同。统筹管理、统筹发展是现代管理思想的一个核心理念,我们构建和合家校共同体是对这个理念的是一种实践,一种尝试。

2006年底学校就成立了校务委员会,形成了较成熟的合议机制,制定了《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校务委员会议事规则》。每学期开学与学期结束都会定期召开校务委员会,与校务成员汇报、交流学校计划和大事,讨论学校的重大问题与发展,如教学楼的改建、学校校门设计、校服的征订、学生午餐的方案、校园安全系统等诸多工作。校务委员会成员能及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帮助学校工作更好地开展。学校充分利用并整合社会力量办学,打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校园的和谐。“校务委员会”承载着学校发展的梦想,和行政班子一起跨越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难题。

我们以学校为轴心,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平等参与、协调制衡的新型家校、社校关系网。推举一名优秀的校务委员担任家长义工联合会的会长,负责学校《周末学堂》的内容设计和活动组织,参与学校特需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负责学校六大课程基地(长江路文化一条街的场馆学习)的联络与建设等,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学校共同体”与其说是一种管理制度的设计和管理目标的锁定,不如说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一种价值追求和意义寻求。当我们真正明白了自己的使命,真正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当每一个教师都能把自己的工作和教育的价值实现相统一,学校才能真正呈现出持久的活力与生机。这也是长小文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学校教育于学生而言,表现为对成长中生命的等待,侧重于对自然属性的学生个体幸福权利的关怀;于教师而言,表现为对生命智慧的尊重,侧重于对他们社会角色担当中公平诉求与创造欲望的满足;于学校而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融先进文化、社会责任、个人修养于一炉,铸造学校精神的崇高;于家长和社会而言,期待教育能给孩子们希望的田野,愉快地生长。这几方力量的统一,则是在学校这个幸福的共同体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点,共同成长。

教育是树人的神圣事业,我们将不忘初心、携手同行——让每一个儿童、每一个教师、每一所学校都能获得和谐的、全面的、幸福的、长远的发展,绽放出“我们”的全部能量和生命意义!

(作者单位: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猜你喜欢

校务南京市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校务公开不是一道“自选题”
南京市江宁区老年大学校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落实校务公开,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南京市长
完善校务公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