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创新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7-03-24郭阳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创新

郭阳

摘 要: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对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个性化培养,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分析并探讨我国高校在体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高校体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04-02

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高等教育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提高了标准,尤其是在专业化和多样化方面,我国高校随之开设了一项新的体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及经济发展需求不断深化,对体育健身、休闲文化产生了更多需求,这种新的需求肯定与落后的专业设置、职業需求和岗位供给之间发生强烈矛盾,从而要求体育人才的培养进行创新,以满足社会的发展。

一、体育专业教育的背景分析

1.国外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当体育专业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出现时,国外创业教育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发展。很早之前西方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关注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中,就提出对职业教育培训者开展创业教育的问题。

2.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自1999年我国高校进行扩招后,就业难问题就成为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另外,由于政府机构改革、部队裁军、企业裁员等原因,大量的失业人员对就业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相关部门引导部分青年人,尤其是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高校人才进行创新创业。

3.环境的变化需要开创性人才。社会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激烈、经济状况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决策的即时性等原因使企业不得不对自身目标、态度、方式和组织体系等进行变革,开创性的创新创业人才从而成为当今社会市场的需求。

4.时代发展引发社会体育创业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健康意识产生了很大变化,健身娱乐、保健康复、休闲指导等的需求日益增长,从而参与社会性体育活动成为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从而为社会提供足够数量的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突出。

二、国内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沿革

1.建国初期以“专项技能教育”的培养模式为主。在体育教学中,单一注重学生个人的体能素质训练,当时的“专项技能”被认为是具有“一技之长”的表现。

2.改革开放后以“全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主。改革开放后,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出现在各行各业,体育教育领域中也不例外,出现了各种各样技能的人才。此阶段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进取意识及创新精神。在“专项技能”的基础上,加强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全能型人才”。

3.市场经济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对人才水平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培养方式随之进行改革,向个性化、多元化、普及化发展,“复合型人才”应声而出。

三、国内高校体育培养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体育培养人才模式相比,我国体育培养人才模式存在人才培养模式理念落后、培养模式规范性不足、理论与实践脱离、盲目跟风等现象。

1.人才培养模式理念落后。多年来,高校在体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存在“强体弱文”的观念,使得对体育人才要求简单化,即重视体育特长,忽视人文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高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随之提高,不但要求专业技能素质、体能素质,同时对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2.培养模式规范性不足。由于长期的“专项技能教育”模式、政府职能方面的隐形缺失、社会体育事业的倦怠,使得高校在对体育人才的培养中课程功能性欠缺,对体育教学造成延滞,不能做出科学的判断,形成了片面的教学结果。

3.理论与实践脱离。当今多数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和实际行动相违背:虽然明确提出要求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要专业方面突出也要具备相应的体育管理与培养能力。但实际上,由于传统的授课模式、课程设置、狭窄的教学内容不能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造成了要么专业很突出而无管理能力,要么有管理能力而专业水平不足。因此,对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结合实际,探索可行的模式,以便培养出科技类、竞技类、管理类等复合型人才。

4.盲目跟风。近年来,经济市场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数量越来越高:既要专业技能熟练,又要综合素质教育高。由于经济市场的岗位性质、人才等级、就业双向选择等特点,不仅仅是在体育人才的数量上有较大需求,在其质量上、种类上的要求也随之多样化。一些高校不能做到根据学生兴趣、能力和专业特点进行区别对待,分层培养模式,而是盲目跟风。

四、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自从社会体育专业创办开始,各高等院校就打着“专业生存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来寻求合适的培养人才模式,目前已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1.分流培养模式:即在高校的前两年将主干课程完成,如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体育教育专业,后两年根据专业方向,在前两年学习的体育基础知识上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主要是与体育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如体育指导、经营管理、舞蹈等,另外还开设了有关康复保健、残障体育的播音评论等。

2.综合培养模式:即除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外,另开设各种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培养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各种实践活动环节贯穿学习始终。

3.T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横向上要求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即专业基础知识和知识修养,还要掌握一定的体育项目技巧,纵向上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一些关于体育经营管理、指导等课程的设置,以便使学生掌握除基本技能外的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以及对就业的需求,高校可以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即高校与需求单位共同培养满足需求的人才。合理的培养模式: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专业素质为主干,以培养出以知识、素质、能力为特征并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

五、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途径

1.教学课程合理化、促进“教体结合”。根据当今社会的形式结合世界的体育、人文、科技等发展特点,逐步加大学生在认知特点特征上研究的深度、力度和广度,积极探索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以便体育学科的课程设置更为合理。在传统的基础课程上,开拓新型多元化课程,并设有一定的具有前瞻性、广泛性的选修课,同时将文化教育领域的一些学科课程,比如科学课、实验课融合到基础知识范畴中。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加大,针对当前的计算机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应加强学生這两种技能的培养和教育。在满足合理的生存需求基础上,加强体育文化素质的教育。即做到“教体结合”,不但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凸显,而且体育人才拥有比常人更多、更好的发展与选择机会。

2.教学资源配置效率化。突破传统教育路径,将本科生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有机结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培养效率,形成“基础强、专业广、素质高、能力优”的“复合型”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局面。高校对体育人才的评价需要结合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技能的运用稳定程度以及专业考核成绩进行综合的评定。另外,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制度上进行合理的改善,从而素质测评的制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一定以公正、客观的原则来评判学生,以培育出“基础强、专业广、素质高、能力优”的“复合型”高校体育人才。总之,在教学环境、教学形式进行适时、适量的改革,注重因材施教,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个体的社会竞争力和团体的凝聚力,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体育训练模式的多样化。第一,组建俱乐部体育训练模式。高校可以通过“业内训练”与“俱乐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比如设立俱乐部或多项体育运动中心,即“教练辅导”与“自主训练”结合的授课方式,使得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体育爱好者加入俱乐部,这样不但完善了个体人格,同时达到了培养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避免以打比赛的名义招生,而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专业成绩优秀,而其他成绩一塌糊涂)。第二,注重高校竞赛体系制度的完备。高校体育活动中的重头戏——竞技比赛运动,同时也是推进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方式。所以,在高校学校内部、学校之间开展的竞技体育活动,更有利于体育人才的交流和培养,同时可以有力带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另外,高校还应该注重平衡体育特长生与普通的体育专业学生之间的差距,这样能更好地引导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发展。

4.创建体育文化平台。创建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平台,比如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开设各种专项俱乐部,组织各层次、各类型的比赛等。从而使高校之间互相学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时,还可以增进合作、加强友谊,繁荣高校之间的体育文化。另外,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也是非常好的一种体育文化平台,如大学生运动会是最常见的形式,还有亚运会、全运会以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等大型综合性赛事等。不但赛事运行成本节约,赛事影响力和号召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有效地带动高校校园体育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结语

随着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二十多年的发展,高校逐渐建立起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培养人才,坚持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注重体育人才在文化方面的教育,使之与其专业技能发展相并存;注重引导高校体育人才的择业与就业,从而形成新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循环。建议社会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打破传统的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方式,重新定位思考,找准自己的培养模式,转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传志,喻丙梅,相昌庆.社会体育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85-89.

[2] 黄泽江,孙德朝,蔡存军.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进退维谷与创新路径选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4):100-102.

[3] 方武,夏云建.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4,(5):456-458.

[责任编辑 吴 迪]

猜你喜欢

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创新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