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传统文化浸润幸福人生

2017-03-23陈自东

教育家 2017年14期
关键词:石磨课程体系学科

文 | 陈自东

以传统文化浸润幸福人生

文 | 陈自东

“中华传统,源自农耕。农耕之魂,以石为要……磨之如斯,亦如育人。”这是北京市昌平区校外教育协会聂玉峰会长为北京市七里渠中心小学撰写的《石磨赋》。

《石磨赋》缘起于石磨文化。石磨文化是我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灵感与源泉。石磨的结构就像学校的运行机制,其核心磨杆代表学校“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石磨恰似学校之课程,以静“养心”,以动“养形”,推手就是我们的广大干部教师,学生(即产品)在“动静交养之间”成才。鉴于对石磨文化的认同,学校衍生出一系列传统文化的教育项目,如:瓷文化、牌匾文化、太极文化等,在极富传统文化气息课程的熏染中,从上到下都产生了认同感,因此学校达成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共识。围绕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传承传统文化,滋润幸福人生”的教育目标,确定了“崇德、启智、健体、尚美”的育人目标,把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在学校的角角落落。

以传统文化为引领,打造动静相宜的课程体系

传统文化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落地生根。恰逢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学校对市、区新课程计划实施文件进行了深入学习,认识到新课程计划的落实要注重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同时,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构建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提供了可能,也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寻找到了坚实的落脚点。于是我们梳理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课改精神,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校内外资源,对三级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和架构,构建了“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学生幸福人生三级课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学生幸福人生”为核心目标,将课程划分为“养心”“养形”两大功能,围绕育人目标构建“崇德、启智、健体、尚美”四个维度,涵盖40余门学科(包括必修课22门,选修课21门)的课程体系。崇德是核心——推崇优秀品行,提高道德素质;启智是关键——启迪学生智慧,唤醒沉睡潜能;健体是保障——练就健康体魄,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尚美是目标——以美辅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在美育中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自身发展,通过构建以学生终身受益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营造学校传统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多策并举,深入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分级推进,系统整合 学校以三级课程为载体,全面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确定了“分级推进与系统整合”的策略。

分级推进。即课程分级与学段分级相结合,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一是课程分级,分为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各有侧重。二是学段分级,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明确传统文化分层目标。

系统整合。一是学科内整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开展具有学科特点的传统文化学习实践活动。二是学科间整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体验感知传统文化。三是学段间整合:学生跨学段学习,充分发挥教师和物质资源效能。四是活动间整合:统筹安排,选好主题,实现学校各项大活动在传统文化教育下的有机整合。

统筹落实,扎实推进 首先,挖掘与拓展并举,将“养心・养形”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国家课程。一是找准结合点,融入学科课堂教学。围绕“养心・养形”的课程目标,梳理国家教材传统文化教学点,在课堂学习中提升素养。教材挖掘梳理,先从优势学科——语文开始,继而带动英语、数学、音乐、美术等教研组顺序开展。二是定位结合点,丰富学科实践活动。对于国家课程,除传统文化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还安排了具有学科特点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这也与新课程计划中的10%学科实践活动相整合。

其次,挖掘亮点,打造精品,使校本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更加专业普惠。我校发掘、整合各种资源,为学生开设了太极、篆刻、古诗诵读、陶艺、画脸谱、空竹、变脸、民族舞蹈、踢毽子、创想绘画、跳绳等16门课程。通过筛选、提炼,学校重点建设篆刻、太极、书法等普惠课程,通过专题大课、专业课、兴趣小组三个途径落实,引领学生“养心养形”。专题大课意在普及基本知识、基本技法,面向全体,学生自主参加,任课教师有学校内部的专业教师,也有外聘教师,每周一下午,完成一小时的学习。专业课由专业教师在相关班级展开,如:篆刻,在计华叶老师负责教学的班级;太极拳和柔力球在陈林老师负责教学的班级;书法,在刘承恩老师负责教学的班级。兴趣小组由优秀学生组成,每周二、四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学习。此外,太极拳实行的是师生共修模式,磨炼心性,提高修养。普惠课程中的环境育人也是校本课程一大亮点。学校倾力打造了传统文化环境,瓷文化、牌匾文化、石头篆刻文化、农耕文化、石磨墙、中式文化墙等,成为全面落实课程的最后拼图。借助这些文化景观,学校开展了多彩课程内容。学生尝试磨面,解说景观,参观学习,主题交流,一系列基于文化景观展开的课程令学生在鲜活的校园环境中快乐成长。

其三、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整合多方资源,由主管干部带领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共同研制活动方案,设计出紧扣传统文化教育的系列主题。每学期一个大主题,围绕主题,开展校内、校外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六年参加十二个传统文化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每次主题活动我们都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强调整合,提倡综合作业、持续性作业,减轻学生负担,发展学生综合素养。

顶层设计、整体建构、多方整合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多元化、开放性、社会化的学习环境。在这个有趣的体系引领下,学生投入地学习与实践,沉浸在传统文化学习带来的美好体验之中,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硕果累累,彰显传统文化教育的魅力

学校把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在每一项管理服务和教育教学中,使其在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综合实践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师生更加自信、健康、阳光,综合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近两年来,师生参加市区、全国各级各类比赛,近1000人次获奖。

传统文化教育也得到了家长与社会的认可,他们积极投身课程建设之中。家长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为活动出谋划策,提供帮助;社会人士频频来校合作开发,“百家墨韵”“军都印社”“国安精英训练基地”等知名组织来校参与学生社团建设。在学校“传承传统文化,滋润幸福人生”的理念指引下,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倾力合作,实现了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协作、共育学生的和谐局面。

课程建设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三级课程一体化建设,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会继续努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程的改革实践中去,引领师生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做最好的自己;积极探寻传统文化教育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尝试完善课程体系,稳步推进,将我校传统文化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七里渠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石磨课程体系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石磨
石磨:乡愁的老唱片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超学科”来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推磨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