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互联网+”发展现状研究

2017-03-23■高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综合类科技期刊学报

■高 峻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期刊编辑出版中心,浙江省杭州市石桥路198号 310021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全面进入“新常态”。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互联网正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整合,不断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这场变革也被形象地称为“互联网+”。简单地理解,“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即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技术,乃至互联网思维,融合甚至改造传统行业。

围绕“互联网+”背景下科技期刊的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学者及业界人员进行了诸多讨论。肖宏等[1]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学术交流的新特点,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认为学术期刊应当努力成为创新一体化服务平台;谢文亮等[2-3]认为互联网+期刊的“+”是对互联网和学术期刊关系认识的加深,是思想形态转变,是创新驱动,是跨界融合,是结构重塑,是尊重人性,是连接一切,应将学术期刊与互联网有机地连接起来,创新管理与经营机制,构建出版新业态;湛江等[4]从“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特征出发,提出应对之策;严利华等[5]从媒体间融合与媒体和产业融合2个层面探讨了行业性期刊的转型策略;蒋华林[6]通过对法学类、社会学类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现状的调查,揭示了“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传播渠道的优化之路;孔健[7]以医学科普期刊为例,认为“互联网+”时代期刊转型发展的前提是保持核心竞争力,要转变的是传播方式、用户模式和盈利模式;贺长虹[8]从媒体融合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传统期刊“互联网+”发展的路径。

通过梳理上述文献报道不难发现,互联网+科技期刊,就是要实现科技期刊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全领域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围绕用户需求,聚合资源,提升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9]。其中,科技期刊与互联网平台的融合是基础。张艳艳等[10]指出,互联网+期刊体现为期刊对Web网页、微博、微信和新媒介的应用。针对这些平台的建设、运营状况,业界进行了许多实证研究,如对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站建设进展的系列调研[11-12],对广东省科技核心期刊网站互动性的专题调查[13],对化学化工类核心期刊[14]、医学类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的实证分析[15],以及对医学类期刊微博发展状况的调研[16]。这些研究为了解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但大多偏重于单一平台,鲜有研究从全平台覆盖的角度勾勒“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整体图景。本研究拟以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为对象,以“两微一网一端”,即微信、微博、官方网站、移动客户端(APP)数字化平台建设运营状况为指针,对“互联网+”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基础资料与借鉴、参考。

1 调查方法

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我国现有的农业科学类科技期刊可分为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农学(农艺学),农作物,植物保护,园艺,林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水产、渔业9大类。鉴于不同学科发展水平迥异,为便于比较,本研究选择《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收录的农业综合类学术期刊(以下简称为“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表1)。这些期刊在内容上囊括了上述所有学科,来源地覆盖我国华北、华中、华南、华东、东北、西北与西南地区,主办单位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学会与协会,出版单位涵盖编辑部与出版社,对涉农学术期刊发展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于2017年3月28日—30日通过联网登录、访问、使用的方式,调查各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及APP平台建设与维护现状。在网站平台方面,主要关注网站功,是否开通远程办公系统,是否提供期刊载文的开放获取(特指免费开放全文获取),以及是否提供已录用稿件的网络预发表等;在微信平台方面,着重关注期刊是否已开通微信公众号,是否在网站明显位置提供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标志,在微信平台上是否提供全文在线阅读及稿件查询功能,是否定期推送信息等;在微博平台方面,重点关注其是否已开通官方微博及目前使用状况。

表1 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

注:1.*表示仅在官方网站上提供文章标题、作者、摘要及关键词;2.§表示在官方网站上提供最新录用文章的标题、作者,但未提供PDF版本的免费全文数据。

2 发展现状简析

2.1 网站平台

基于本次调研的范围,34种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已全部开通网站,并都提供在线投稿功能。但个别期刊除接受在线投稿外,仍接受电子函件投稿,而且在官方网站上并不提供编辑人员及审稿人员的登录入口,据此推测,少数期刊至今仍未开通远程办公系统(表1)。在已开通采编系统的32种期刊中,使用的采编系统主要包括玛格泰克(11种)、勤云(8种)、三才(6种)和中国知网(5种)。《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由江西农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采用科学出版社旗下的《中国科学》杂志社协同编辑平台;但同属科学出版社旗下的《南方农业学报》则采用由北京康益佳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采编系统。

在34种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中,官方网站上提供已刊发稿件全文免费开放获取的有27种,占79.4%。除《中国农业科学》《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浙江农业学报》提供部分刊期PDF及Rich HTML格式的全文在线阅读及下载服务外,其他期刊仅提供PDF格式的在线阅读、下载服务。采用中国知网采编系统的5种期刊,其网络全文直接链接至中国知网数据库,登录后(付费)才能下载,故不认为其提供全文免费开放获取;《甘肃农业大学学报》与《新疆农业大学学报》的官方网站上仅提供已刊发稿件的摘要与关键词,亦不认为其提供全文的免费开放获取。

在网络预发表方面,仅《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提供网络预发表文章的PDF全文免费下载,《中国农业科学》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提供网络预发表文章的标题及作者,但尚不能在线阅读全文或摘要。部分期刊网站上虽有类似模块,但并未开通相关功能。

2.2 微信平台

在34种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中,已经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有16种(表2)。在已开通的微信公众号中,大多提供在线PDF格式的全文阅读功能和稿件查询功能。这2项功能的实现基本依托于期刊官方网站上的资源,即将微信端作为一个链接的入口,通过接入期刊官网实现相应功能。Rich HTML格式的全文可以更好地匹配不同屏幕尺寸,有助于提升在不同终端上的阅读体验。在本调查范围内,仅《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在网站与微信平台上同步提供PDF和Rich HTML格式的全文,而《中国农业科学》《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浙江农业学报》虽然在官方网站上提供上述2种格式的全文,但在微信端尚仅提供PDF版本的全文。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的微信公众号重点关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前沿,推送内容并不与期刊发表的文章直接挂钩,更新频率较高,并通过该平台定期公布新接受论文的稿件号、作者及文章题名。《中国农业科学》《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南方农业学报》《中国农业科技导报》的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期刊最新一期的目次或部分优秀文章,通过文章下方的“阅读原文”即可在线阅读全文。《中国农业科技导报》的微信公众号还定期推送期刊已发表的优秀文章,但仅提供文章摘要,并不提供全文的链接。《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的微信公众号仅推送最新刊期的目次。《江西农业大学学报》《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农业学报》的微信公众号不定期推送编辑部的相关通知,信息推送周期不固定且间隔较长。《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的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内容杂糅了期刊目次、编辑部通知及农业科研领域的最新资讯,信息较为丰富。

在已开通微信平台的16种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中,仅有8种在网页醒目位置处提供了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标志。个别期刊网站首页上虽未提供微信平台的二维码标志,但将其附在相关通知中。部分期刊在网站首页上虽然提供二维码标志,但并不是微信公众号,而是网站首页的链接。另外,少数期刊虽然已经开通微信公众号,但似未投入使用,未见其发挥功效。

2.3 微博平台

在微信兴盛之前,官方微博曾经红极一时。但在本研究调查范围内,34种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中仅有5种开通了官方微博(表3),至今仍正常推送资讯的仅《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种,且粉丝数量较少,仅103人,所推送的内容大多与期刊无关。《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均于2014年暂停了官方微博的更新,《西南农业学报》官方微博于2011年开通之时发送2篇博文,之后再无更新,而《沈阳农业大学学报》仅开通官方微博,从未发表或转发过博文。

表2 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建设现状

注:1.*表示虽然未在官方网站醒目位置处提供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标志,但在网站通知栏目中有相关内容,需点开具体的通知,方能看到其中附有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标志;2.§表示期刊提供Rich HTML与PDF版本的全文数据。

表3 已开通官方微博的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建设与使用现状

2.4 APP平台

在本研究调查范围内,仅《中国农业科学》《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有相应的APP,且共同指向一款名为《核心学术期刊》的APP。在该APP上,可以在线阅读上述期刊过往的PDF全文,但数据更新较慢,如《中国农业科学》仅可查阅2014年及之前的稿件。

3 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在“互联网+”背景下,正积极探索融媒体整合发展之路,部分先行者已基本打造起覆盖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以及APP的数字化全平台,但平台整合力度不大、意愿不强、进度不快、水平不高,大多数期刊仍然停留在以采编系统应用和数据发布为主要目标的粗放式发展阶段。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农业期刊市场化程度不高,办刊经费主要依赖财政投入,基本是期刊编辑部几个人封闭独立运行,机制僵化[17];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机制体制下,农业科技人才评价、职称评定与研究生毕业主要凭一纸论文,在这样的背景下,期刊缺乏推动“互联网+”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如徐会永等[18]所指出的那样,只要科技期刊认证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改变,科技期刊在互联网时代就不会遭遇挑战主体,科技期刊缺乏主动求变的动力,数字化只是科技期刊内部工作模式的转变。

3.1 网站建设千网一面,功能单一,管护不力

虽然本研究所调查的34种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都已开通官方网站,但在网站开发上,基本依托建站系统的模板,不少期刊的网站外观、模式与功能十分相似,呈现出千网一面的单调乏味景象,缺乏特色。在功能上,主要包括作者投稿、编辑远程办公、专家审稿和开放获取,缺少差异化的个性服务。在网站运营上,缺乏持续投入和适时更新,期刊简介与投稿指南等关键信息只是在建站时更新过。在用户体验与互动上,部分期刊网站在访问时对浏览器有要求,导致在某些设备上可以正常登录而在另一些设备上则不能;还有部分期刊网站虽然开设了许多功能模块,但实际上部分模块并不能使用;另外,不少期刊网站上都设有留言板,但在调查范围内,仅《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等少数期刊的工作人员会回复留言板上的内容,与用户有一定的互动,用户体验度较低。

简单地说,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都是期刊在网站平台建设上缺少用户思维,只是为了建站而建站,盲目跟风,并没有深入思考期刊与网站的互动融合与功能定位。阮剑等[9]将科技期刊刊网融合的进程分为3个阶段:(1)刊网分离;(2)刊中有网,网中有刊;(3)刊网互相支撑。对照本研究调查结果,目前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的刊网融合基本仍处于(1)、(2)阶段。网站只是期刊的附庸,是期刊的另一个物理载体,两者只是实现了简单的物理相加,尚不能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3.2 新媒体开发建设投入不足,进展缓慢

本研究调查发现,在34种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中;开通微信平台的不足一半;开通微博仅5种,至今还在运营的仅1种;提供APP服务的仅3种。微博平台的兴起时间较早,但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至今开通官方微博且持续运营者甚少,由此不难推测,大多数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在新媒体平台上投入开发建设只是新近几年的事情。在新媒体平台运营上,仅少数期刊微信公众号推送精心制作的信息,且频率较高(约10天推送1次),大部分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只是将其作为另一个发布信息的窗口,推送内容单一,服务功能缺失,运营水平不高。

究其原因,一方面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受制于管理体制,在新媒体开发建设上既乏于投入,又缺少相应的资金与人力支持,只能被动应付;另一方面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在新媒体开发建设上还未形成清晰的认识和定位,尚无法建立起期刊与新媒体融合互动的立体式传播格局,未能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效应,而新媒体的开发建设又需要持久投入,鉴于投入产出严重不对等,且前景未明,因此对新媒体开发建设的持续投入普遍兴趣不大,畏首畏尾。

3.3 跨平台融媒体整合发展缺乏顶层设计,系统集成度低

传统的纸媒期刊受制于版面及印刷技术,并不能全面、形象、立体化、多媒体地展示科研成果。近年来,国外一流期刊积极引入新技术,如音频、视频、动画,将其与科研成果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新媒体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点[19],通过网站、APP等平台,全方位展示科研成果,以用户为中心,重点推荐,已经实现了跨平台融媒体的整合发展,通过打造“垂直型”媒体群,极大地提高了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反观国内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虽然开通了网站、微信公众号,部分期刊甚至引入了APP,但这些平台只是与期刊进行简单的物理叠加,简言之,就是将已有的数据资源通过多个平台进行发布,融媒体整合发展变异成了多平台建设。但即使是这样粗放式的发展,各刊进程也不尽相同,部分期刊甚至连最基础的数字化平台搭建工作都尚未完成。

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源于顶层设计的缺位。由于缺乏系统设计和统筹规划,期刊在打造不同平台时,只能就刊论事,未能实现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等多媒体展现技术的融合,不能有效聚合资源,打造跨媒体、跨受众、跨终端的全媒体平台,也难以多渠道地拓展期刊的传播力。

4 发展对策

4.1 高度重视“互联网+”背景下的融媒体发展,认识先行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并提出坚持开放共享、坚持融合创新、坚持变革转型、坚持引领跨越、坚持安全有序的五点基本原则。这些纲领性文件为深入推动科技期刊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与基本遵循原则。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学术研究的尺度、手段、模式与范式正在重塑,相应地,作为学术交流传统载体的期刊地位也必将在这一轮变革中受到冲击。“互联网+”已不仅仅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助益,更是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融媒体发展,从发展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时代发展大趋势和抢先占位的角度来增进认识,增强内生动力,积极推动传统期刊向数字化、网络化、全媒体、立体式传播方向发展,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原有的内容优势,在与互联网的深度整合中,坚持改革创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科技、文化需求。

4.2 突出互联网思维,优化顶层设计

“互联网+”的发展并不只是建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或开发APP这么简单。深层次的互联网+期刊是要用互联网思维来重塑期刊出版业的生态系统,平台建设只是起点。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思维是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一种思考方式。作为传统科技期刊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基础,平台建设要始终突出互联网思维和需求导向,充分运用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简约思维和社会化思维,坚持统筹兼顾,优化顶层设计,更新传播源,拓展传播链,通过融媒体、跨平台,创新展现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集成优势,创新业务模式,培育新业态。

4.3 精准定位,突出特色,强化运行管理

“互联网+”的时代,是碎片化、个性化的时代,也是“注意力经济”的时代。科技期刊在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转型发展中,需要精准定位,细分市场,围绕用户需求,突出特色,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以增强用户黏性,扩大品牌吸引力与注意力,切忌千网一面、内容雷同、缺乏个性。

“互联网+”是技术,是手段,最终期刊还是要承载有价值的内容。科技期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稳健、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风格,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匠人精神是一致的。在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过程中,科技期刊应秉承这一优良传统,强化与业务相关各平台的运行管理,适时更新资讯,清除过时或虚假信息,提高传播内容的可信度与真实度。在平台开发建设上,要突出“稳”字,对于尚未调试完成的功能,一律不上线;对于已经上线的功能,则要强化运行管理,专人负责,及时上传必要的数据资源,着力提高用户体验。

4.4 以人为本,注重引进、培养复合型期刊经营人才

人,始终是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在“互联网+”背景下,要促进科技期刊的高水平创新发展,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务必要积极争取,适时引进或者培养一批有互联网思维,了解新媒体发展规律,擅于推广运营,且有志于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充分相信人才,依靠人才,将其推向新媒体、融媒体发展的平台上施展拳脚,为期刊的“互联网+”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4.5 聚合资源,抱团取暖

互联网+期刊的融媒体发展,不仅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且还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与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除积极争取主办单位、主管部门的支持、理解与投入外,还要努力向外拓展资源,在条件许可范围内,可通过合作、协作等方式,聚合外来资本、技术平台或其他资源,实现跨越发展。此外,还可借鉴中华医学会刊群建设的经验[20],抱团取暖,联合某一地方的多家期刊,或者依托相关专业学会与协会平台,打造跨地区的集约化特色刊群,依靠集体的力量,扩大期刊影响力与吸引力,同时减少重复投入。

[1] 肖宏,马彪. “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作用及发展前景[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0):1046-1053.

[2] 谢文亮,郑添尹,颜志森. “互联网+”下学术期刊出版的新业态及改革思路[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0):1036-1042.

[3] 谢文亮,梁洁,郑添尹. “互联网+”下学术期刊的管理与经营机制创新[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7):725-731.

[4] 湛江,徐海生. 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特征和发展路径[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10):157-160.

[5] 严利华,喻发胜. “+互联网”与“互联网+”:行业性期刊转型策略探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15(10):53-57.

[6] 蒋华林. “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传播渠道优化探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6):571-578.

[7] 孔健. “互联网+”时代医学科普期刊的固守与嬗变[J]. 出版与印刷,2016(4):2-4.

[8] 贺长虹. 媒体融合时代传统期刊“互联网+”路径思考[J]. 传播与版权,2016(5):42-43.

[9] 阮剑,唐红波,王晓醉,等. “互联网+”环境下学术期刊刊网互动融合新探[J]. 科技与出版,2015(12):132-134.

[10] 张艳艳,杨沛,金晓明. 基于用户思维的“互联网+”医学学术期刊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9):953-956.

[11] 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 2007—2011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站建设进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519-525.

[12] 程维红,任胜利,沈锡宾,等. 2011—2015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站建设进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1156-1161.

[13] 王景周,黄建军. 广东省科技核心期刊网站互动性调查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342-347.

[14] 方莉,方明,李思琪. 化学、化工类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探析[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6(3):33-37.

[15] 郑辛甜,毛文明. 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现状及影响力提升的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67-670.

[16] 沈菲飞. 医学期刊微博发展分析——以新浪和丁香园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539-542.

[17] 黄爱萍,林海清,张梅. 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模式构建——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属农业科技期刊为例[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5(11):144-148.

[18] 徐会永,许玉清. “互联网+”时代对科技期刊数字化的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32-135.

[19] 陈唯真.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科技期刊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 24(3):561-563.

[20] 姜永茂,刘冰,魏均民,等. 中华医学会期刊群建设及发展思路[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40-743.

猜你喜欢

综合类科技期刊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医学综述》2009-2020 年医学综合类期刊的主要评价指标及排名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科技期刊的分类
现代综合类妇幼保健医院建筑设计要点探析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