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移动应用的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模式与策略

2017-03-23陈银洲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公众

■王 妍 陈银洲

1)荆楚理工学院期刊社,湖北省荆门市象山大道33号 4480002)《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编辑部,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 430070

知识服务研究始于图情行业,在学术出版与传播领域聚焦于数据集成商研发的平台与具体产品的实践应用,近年来,随着学术出版的媒体融合快速发展,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及其研究逐渐浮出水面。知识服务所呈现出的传统学术出版与信息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是学术服务的延伸与深化,也是未来学术出版转型升级的主要趋势与发展方向。但数字化转型中的学术期刊囿于“内容资源提供者”的现实角色,处于知识服务的从属地位,以学术期刊为主导的知识服务研究成果很少,散见于以下2个方面。(1)围绕个刊文献服务和平台建设探讨知识服务,如利用策划专题专栏等知识服务方式提升学术期刊的品牌影响力[1];从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知识服务增值等方面推进科技期刊知识服务体系的建设[2-3];或以个刊文献知识标引和关联为基础构建学习型知识服务平台[4]。(2)在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研究中,梳理学术期刊利用数字化渠道实施增值服务的路径[5-7]。这类成果初步提出了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方式,围绕学术期刊的增值服务所做的理论探索实际上也推进了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研究,但从知识服务视角来看,没有进一步深化知识服务内涵、增值服务与知识服务的关系、数字化对知识服务的拓展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理论研究显得匮乏单薄、未成体系。也有研究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颠覆了人们的生活和交流方式,“移动互联网下的知识服务将会替代知识产品,成为下一个知识社会的转折点和服务模式的引爆点,知识服务的研究视角和热点也必将转移到移动知识服务上来”[8],因此,研究移动应用下的知识服务模式与策略、用户行为偏好与知识需求等,也将成为当下知识服务研究的重点方向。

本文以学术期刊的视角梳理其知识服务特征,对比分析当前基于移动应用的学术期刊知识服务实践,总结与提炼知识服务模式,并提出有建设性的策略,期待对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理论研究进行有益补充,能与经验研究和实际操作相互支撑,为学术期刊开展知识服务提供参考。

1 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范围与特征

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内涵及学术期刊如何围绕知识服务进行业态调整与数字化布局,业界一直没有提出明确的概念与指导意见。一般认为,知识服务是以信息和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供能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9]。

传统的信息服务重点是基于文献物理获取的信息资源传递,而学术期刊开展的知识服务分为不断延展的3个层次。第一层是数字信息服务。将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经过数字化和结构化的加工,自建或1清博指数为第三方新媒体数据搜索引擎大数据平台,微信传播指数(WCI)是其推出的微信评估工具,WCI(V12.0)以日均、篇均和最高阅读数为二级指标计算阅读指数(80%),以日均、篇均和最高点赞数为二级指标计算点赞指数(20%),综合反映微信公众号的整体传播力与影响力。

者依托数字平台提供简单的信息文献服务。这一初级层次的信息服务一方面使得科技信息的汇集、查询和使用场景更为便捷,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使学术期刊进一步认识到资源优势的重要性,开发、获取和积累优势知识资源成为学术期刊重点关注的问题。第二层是知识产品服务。学术期刊与用户直接连接,针对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生产并提供专业和精准的知识产品与服务。知识产品不限于增强型电子期刊、专业知识库与数据库等,也包括在知识组织源头上,围绕具体领域与方向生产知识,定向提供知识服务。到这个阶段,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才挣脱了信息服务的藩篱,规划出知识服务的实践路径,这也正是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第三层是知识解决方案。面向用户目标驱动,将线上的解决方案与线下的咨询及衍生的其他服务结合,实现学术期刊出版链条的延伸及其与外部产业的合作,这是我国学术出版发展知识服务的目标与方向。

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主要有3个特征:

(1)知识服务的源头在内容资源的首次生产上。这一点与图书期刊情报机构和数据库的知识服务有显著差别,情报机构和数据库提供文献的碎片化与再组织,数据的标引、关联与挖掘技术直接影响知识服务的效果,而学术期刊在知识生产环节即可以围绕目标诉求组织内容资源,尤其是在知识体系的建立上,可以不限于学科分类法、中图分类法及面向应用的各种分类法,能够以专业优势对已有成果进行多维度的组织与梳理,以不断开发优质存量资源为基础,以更新的增量资源为核心,实现资源的知识化管理、组织、开发与应用。

(2)知识服务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知识服务的落脚点为服务,首先明确的是其服务业属性,要遵循现代服务业的商业模式和运作方式[10]。知识服务的逻辑是通过平台和社交连接目标群体,精准定位目标需求,通过信息技术创造和拓展需求,为其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通过各类目标群体的价值共享,形成基于学术生态圈的商业生态系统。学术期刊将作者与用户连接、将科研群体与其他群体连接,在完成引领学术、传播知识等重要社会使命的同时,也将通过知识服务取得经济效益。

(3)平台与渠道是知识服务供应的重要基础。完整的知识服务体系包括前端的知识体系建设、中端的知识产品生产和后端的知识产品多渠道和多模式推送[11]。产品与服务的统一需要通过平台与渠道合理推送来实现,通过界面与用户实时交流,符合用户的使用场景和操作习惯。平台与渠道是多元且丰富的,包含但不限于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或者产品式APP,甚至是以上几种的结合。平台和渠道建设不仅着眼于服务功能和服务模式的相关规划,更是在此基础上的交互良好与反馈迅速,以实现个性化、定制化与专业化知识服务的高效高质推送。与用户的高精度对接,是知识服务的重心与价值所在。

2 基于移动应用的学术期刊知识服务实践分析

就当前传播渠道而言,微信公众平台是移动端最大的流量入口,具有大众媒体属性,并构建了内容生产与传播、销售、支付等环节的商业生态模式。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式轻应用及强关系链特征,为创新形态的知识服务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也成为学术期刊基于移动端的知识服务首选平台。本研究将以微信传播渠道为例,通过对学术微信公众号的实证分析,探讨学术期刊基于移动端的知识服务现状。

2.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和典型个案抽样法获取2类样本,第一类样本是2016年6月在微信平台以“学报”和“期刊社”为关键词搜集到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共313个;第二类样本是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媒介观察法获得的典型个案信息,以微信名称搜集学术微信公众号12个,这类样本有名称中不含“学报”及“期刊社”等关键词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还有部分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运营的无学术期刊背景的学术微信公众号。排除从未推送内容的“僵尸号”以及在功能介绍中声明不再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后,共获得有效样本公众号192个。其次,将样本导入清博指数1(www.gsdata.cn),自建学术微信公众号榜单。

笔者对自建学术微信公众号榜单进行了一年的跟踪、监测与分析,以分月微信传播指数(WCI)榜单和分月热文榜单数据为依据,获得样本公众号的整体运营情况。192个公众号中每月活跃公众号约为150个,重点观察月榜中排名前10%(TOP10%)公众号的数据情况。同时采取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获取这些公众号的线下活动信息及账号运营情况。

对第一类样本的监测与分析兼顾了学术期刊的综合性、专业性及学术期刊库的区分,意在提示学术期刊的不同类型与知识服务模式的关系;第二类样本是在学术领域表现突出的典型个案,个别公众号连续几年进入全国微信1000强年度榜,是本研究重点关注的公众号,同时又对第一类样本起到了补充、参照与对比作用。

2.2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知识服务现状分析

尽管学术期刊是小众行业领域,但为期一年的跟踪监测直观显示出学术期刊WCI在稳步提升,反映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逐渐合理把握推文数量,在提高单篇文章质量上下工夫,提高了公众号的整体传播力与影响力。其中,专业性学术期刊表现最为突出,在细分行业内不断挖掘整合内容资源,一方面通过内容运营吸引流量,扩大传播力;另一方面通过知识体系建设与知识产品应用沉淀粉丝,提高影响力。作为知识服务的桥梁与窗口,对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发布篇次、阅读数、点赞数、WCI等直观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反映出学术期刊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知识服务的现状。从分月榜单来看,每个月的TOP10%公众号有较大的稳定性,活跃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持续活跃,因此,以2017年4月榜单的最新数据为例分析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知识服务现状(表1)。

表1 学术微信公众号2017年4月影响力指数(以WCI为序)

注:1.数据通过清博指数自建榜单获得,获取时间为2017年5月28日;2. 高阅读推文是指阅读量超过10万的微信推文;3.除“学术中国”没有学术期刊背景以外,其余14个均为学术期刊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WCI是反映微信公众号传播能力与影响力的指数,粉丝活跃度直接影响WCI值,而粉丝和活跃粉丝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微信传播范围与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在学术微信知识服务能力的分析中,用户数量代表着知识服务覆盖的范围,用户活跃性直观体现出知识服务的效果,因此,可用WCI值表征学术期刊知识服务能力。表1数据反映出在小众的学术领域,也有优质内容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2017年4月,样本公众号共推文778篇,带来超过760万阅读总量,25篇推文的阅读量超过了10万。从15个公众号的WCI值来看,无学术期刊背景的学术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整体上比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大,同时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知识服务能力也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即便是在TOP10%的公众号里,WCI也有3倍的差距,表1的数据再次说明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刊在摸索中前行,但不管怎样,学术期刊在学术资源挖掘、开发、应用与服务上终于迈出了步伐。

用优质内容吸引流量、发展粉丝,用服务沉淀用户、创造商业价值,这是打造微信商业链的法则,也是微信平台的知识服务运营方式。在可以抓取的数据和可视页面上,服务能力体现在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生产中。

从内容生产方面看,“学术中国”蹭《人民的名义》热点,推出《测测你是〈人民的名义〉里的谁》《祁同伟,一个底层有志青年“出身”到“覆亡”的标准路径》,及整理原创《中国最委屈的10所大学》3篇阅读量超过10万的原创文。对“学术中国”而言,有满足用户需求的学术培训服务作保障,推文是吸引流量和粉丝的途径,所以在学术领域,面对硕士、博士和高校青年教师用户群体,内容更加轻松活跃,以满足学术用户的娱乐休闲需求。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运营也开始出现可圈可点之处,贡献了18篇阅读量超过10万的“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运营主体为《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点赞数排名前3的文章分别是:《19个科室医生最不想让你做的事,再不知道就晚了!》《三位院士警告:99%的血栓无征兆,记住一个字让你一生无栓!》《颈椎病有多要命?很危险!颈椎不好的人,一定要看。》转发来源分别为“健康时报”“中央财经”“健康圈”等。篇均2.3万的阅读量与“学术中国”齐平,这也符合它“为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推广提供平台”的宗旨,在慢性病领域通过邀约授权集合行业知识,提供普及推广服务。同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微信平台的读者、作者服务功能完善,基本已实现移动端的投稿、查询、检索、论文浏览与咨询等,交互性良好。“浙大学报英文版”(运营主体为《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微信公众号同样也提供了较为完善的传统期刊读者与作者服务,较高频次推送与科研相关的新闻资讯、写作投稿建议和期刊热点论文,由于其科技英文期刊的视野,针对科技英文作者等读者用户群体,推发了多篇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英文科技论文投审稿建议、国际科技期刊、课题申报等相关原创热文,并提供英文润色服务。“壹学者”(运营主体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是服务号,一周只推文一次,2017年4月推送28篇,其中2篇的阅读量超过10万。“壹学者”致力于搭建移动学术科研一站式服务平台,现已形成了学术服务—学者—智库服务的闭环式商业模式,科研产品加移动场景服务积累了大量用户,推文是满足用户其他需求、不断吸引流量的形式。

再从内容生产能力的专业化来看,上述微信公众号大部分由专业团队运营,“学术中国”及其学术矩阵公众号更是在清博大数据旗下。“中国实用内科杂志”“金属加工”“壹学者”“中国中药杂志”“浙大学报英文版”均由独立的数字化部门运营。专业生产能力是优质内容与服务运营的基础和保障,优质内容的持续生产是微信公众号不断发展的核心因素,个人内容生产(UGC)转化为专业个人内容生产(PUGC)或专业内容生产(PGC),学术微信知识服务也逐渐从个人运营向专业化、团队化、机构化演进。

3 基于移动应用的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模式

从实践来看,学术期刊跳出学术论文窠臼,利用其知识资源的源头身份,在知识资源的组织与应用上单点开发,逐渐形成如下几种知识服务模式。

3.1 用户定制型知识服务模式

用户定制型的知识服务模式,是指在知识资源的组织上,根据用户使用场景、具体需求的不同,围绕特定的知识问题与主题,对相关资源进行开发、组织与关联,并向特定用户推送的服务模式;或根据用户需求及检索记录推送数据,根据相关知识点对推送的数据再次提供筛选、重组方案。这一般是建立在知识产品上的多触点、复合式移动知识服务产品,挖掘并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提供定制化的知识服务。

“壹学者”以“内容+工具+社交”构建了移动知识服务产品,并依托微信公众平台进一步吸引流量,它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为核心资源,进行存量资源的标引关联,在移动端随时随地为学者提供图书及学术论文阅读服务,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发了课题立项助手、会议服务、随手笔记等科研工具,提供选题、立项、合作、写作与交流服务。用户可以发起数据调研,查看专业学术发展趋势;可以查看周边会议,系统根据用户专业方向和所在地推送会议提醒和会议成员交流等会议引导服务;可以通过学术社交邀请成员开展话题争鸣、学术探讨、调研投票等。几乎所有功能都通过大数据分析工具及强大的技术手段实现,现已形成了模式前端以会员收入为主、模式后端以佣金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

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大数据研究与评价中心研发的精准投稿系统,将服务范围辐射至核心期刊编辑和专家讲座,学术论文选题策划、写作与修改一对一辅导等学术论文写作全过程。2017年5月起运营微信公众号“学术写作大讲堂”,利用微信商业生态模式进一步推广与导入流量,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其定制型知识服务产品以技术手段和人工分析相结合,线上讲座和学术参考资料依托创办团队的学术背景对行业上游资源进行筛选、组织、开发与推送,精准投稿系统平台式产品、“学术写作大讲堂”微信公众号和线下定制式服务相结合,使该知识服务产品迅速打开市场,在会员制基础上引导用户购买、使用增值服务。

3.2 行业应用型知识服务模式

行业应用型的知识服务模式,是指根据行业与学术领域对用户进行细分,围绕目标用户的行业需求、特定领域用户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节等以各种形式组织各类型知识资源,并精准推送。随着学术期刊专业化、集约化与数字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专业学术期刊重视并逐渐开发专业行业资源,并提供相关的知识服务。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3种期刊是国内知名英文科技期刊,在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编辑、审稿与刊发工作全流程具有话语权,以其国际化视野,重点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特定领域——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与英文科技期刊的知识与信息服务。“金属加工”则汇聚大制造领域新闻、技术、产品、市场等内容,尤其注重以多种媒体表现形式推送轻松有趣的行业资讯,几乎不提供传统期刊读者、作者服务,广告与电商是其盈利形式。“中国中药杂志”以大量原创性内容、日均2~3篇的频率推送科普与大众健康教育领域内容,转型探索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商业化运营,通过周边衍生商品开发、广告、培训等途径盈利[12-13]。

而“学术中国”没有学术期刊论文存量资源可供开发,它定位于建立社科人文综合性学术信息分享平台,旨在创办一个提高学术能力的公众号,现已布局形成多公众号的学术自媒体矩阵,以线下及在线课程形式免费或付费提供论文写作、研究方法、课题申报、软件操作、学术前沿等学术及科研培训,全额或部分资助学术论著出版。精准抓住科研群体的学术能力提升需求,依托创办人身份及其学术敏感性,开发学术上游行业资源,以移动应用为手段最大范围提供便利的知识服务并盈利。

3.3 知识体系型知识服务模式

传统知识体系型的知识服务以学科分类、关键词标引等为基础建立知识元,再根据知识体系的逻辑层次对知识资源进行聚类和重组。学术期刊存量资源的分散性使单刊几乎没有能力从事现已由大型数据库实施的知识体系建设工作,但数据库的知识体系建设所揭示的是文献线索,包括主题内容、主题结构与演化、主题发展趋势、文献中的新内容等等,而非知识内容。选题策划式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跳出了传统知识体系的建设路径,在源头上以问题意识和多学科综合视角组织稿件,基于问题意识的知识体系型知识服务模式建立在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基础上,在知识服务中处于信息服务的高级阶段。部分选题策划型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以专题推送学术论文,知识的权威性及研究问题的综合性视角也吸引了一批专业领域研究者持续关注、收藏、转发与评论,这种服务模式的重点在于助力学术期刊纸媒传播优秀学术论文,同时也为同行评议和学术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4 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策略

4.1 内外有别 服务为重

内外有别指2个方面:一是内容产品在生产端和消费端是有区别的,学术期刊的生产端产品与消费端产品毫无差别,而知识服务产品的生产端内容资源以知识的形式存在,经过了系统化的加工后,消费端产品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动态重组;二是在具体服务应用中,内部生产与外部消费也截然不同,内部生产的关键是知识资源的开发,外部消费的关键是对用户需求进行整合。知识资源生产和应用的内外有别,落脚点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型知识服务以及有层级的主题与服务推送。

4.2 策划在前 组织在后

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模式的策划,要通过对目标用户的精准分析和自身资源优势及差异性来确定采用用户定制型、行业应用型、知识体系型或其他类型的服务模式。学术期刊发展知识服务有其独特优势,但存在资源分散与同质化并存这个最为突出的短板,因此在知识服务模式的策划中尤其要注意用户类型与购买力分析、同类竞争性产品分析。用户分析决定知识服务需求及其能满足的空间;竞争性同质产品分析包括同质产品的存在性和优劣势分析,以便做出准确的知识服务战略选择。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市场竞争并不充分,尚未形成学术新媒体与市场主体充分竞争的格局,尤其在具备盈利能力的知识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领域,存在许多市场空白,这为学术期刊开展知识服务提供了市场先机。

4.3 重视增量资源的开发

在学术期刊知识服务领域,存量资源是出版物,增量资源是上游行业资源、学术背景资源、互联网资源等,存量资源的开发现已主要由大型数据库完成,对于数量庞大的学术论文存量资源的开发利用依仗信息技术水平和资金的投入,这也是学术期刊的短板之一。在大数据知识服务时代,学术期刊要做的便是独辟蹊径,要么在存量资源的知识体系建设上另有建树,要么对尚未挖掘的增量资源进行开发,比如作者资源、专业学术期刊的内容资源、学术期刊的特色办刊资源、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资源,这是其他知识服务提供者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当然,学术期刊的学术服务不是要扔掉存量资源,而是要加上增量资源,以差异化知识服务占据市场,把读者变成用户,健全学术服务链。用户渠道的建立为学术论文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场景,学术服务也能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出版能力,增量资源的开发在做好用户分析与模式策划后,可以用户的某一需求为切入点,小成本单点突破。

4.4 提供与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适配的知识服务

移动媒体、PC媒体或纸媒,是用户根据不同需要、场景和习惯获取内容的渠道,即使在移动媒体的使用中,用户所处场景不同,也会带来需求的变化。场景是同时涵盖基于空间、行为与心理的环境氛围,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适配[14]。大数据时代,用户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的、能被感知的场景中。洞悉用户场景,清楚地知道用户需要的适配服务,这样才能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服务。

5 结语

通过对移动应用下的学术期刊知识服务实践现状分析,发现学术期刊以存量资源的组织为基础、以增量资源的单点开发利用为生长点,逐渐形成了用户定制型、行业应用型、知识体系型等知识服务模式。学术期刊开展知识服务是知识形态与科研范式不断变化的结果,以资源开发为核心的知识服务模式,及交互良好、反馈迅速的社交手段,同时也是“互联网+科技出版”的核心理念要求,即构建与完善集研究、出版、社交等于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15]。目前,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才处于零散的起步阶段,总体观察样本有限,对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模式的归纳、总结可能存在局限性,且不同的研究视角下有不同的模式分类,但这些模式都指向学术期刊可以利用的知识资源类型及其开发方式、知识服务消费端的差异及其对知识内容生产的影响,是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对学术期刊知识服务实践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也是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1] 蔡斐. 利用知识服务与知识传播提升学术期刊品牌影响力[J]. 编辑学报,2016,28(3):253-255.

[2] 李宁. “两个平台”助力科技期刊知识服务[J]. 编辑学报,2016(S1):S92-S94.

[3] 陈文静,王超,李晗林,等. 基于科技期刊视角的农业科技知识服务应用创新[J]. 台湾农业探索,2016(5):89-93.

[4] 任艳青,陈培颖,胡蓉,等. 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系统——以《自动化学报》知识服务平台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688-692.

[5] 冯玲. 我国科技期刊信息增值服务路径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13(6):141-143.

[6] 赵志宏,孙守增,刘桦,等. 数字出版时代科技期刊的服务特性[J]. 科技与出版,2015(5):85-88.

[7] 张静. 科技期刊借助数字化手段提供增值服务探析[J]. 编辑学报,2013,25(2):105-108.

[8] 李弘. 面向知识服务的出版融合发展浅析[J]. 科技与出版,2016(12):12-16.

[9] 张晓林. 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6(5):32-37.

[10] 张凡. 探索知识服务商业模式[J]. 出版参考,2016(6):40-41.

[11] 冯宏声. 知识服务的长长短短[EB/OL]. (2016-10-26)[2017-06-25]. http://www.sohu.com/a/117202425_162758.

[12] 吕冬梅,李禾. 从传统纸媒到新媒体的另辟蹊径——《中国中药杂志》的“双转型”战略[J]. 科技与出版,2016(6):8-12.

[13] 张扬.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3种运营模式分析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39-46.

[14] 彭兰. 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20-27.

[15] 刘伦刚. 科研信息化引领科技期刊实现“互联网+ 科技出版”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1175-1181.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学术公众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公众号3月热榜
学术动态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