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对必要区分

2017-03-23付可桢

理论观察 2017年2期
关键词:普世价值区分传统文化

付可桢

摘 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的必要举措,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准备。因此,为肩负起国家、民族和人民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伟大历史使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和中西宗教教义分别做三对区分。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普世价值;传统文化;宗教教义;区分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067 — 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创新,“体现在三个维度:在文化张力上,表现为国家、社会与个人的相依相生;在文化时序上,表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兼容并蓄;在文化视阈上,表现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共存”〔1〕。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交互激荡,一方面在引进外来优秀文化和吸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的同时,另一方面一些激进的、保守的、自由的“杂音”和“噪音”也随之进入进而充斥着整个社会,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价值目标和精神追求。有鉴于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必要从三个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和中西宗教教义分别做三对区分:在文化的民族性上,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在文化的时代性上,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的真理性上,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西宗教教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之分

(一)中华民族精神孕育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张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价值理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世界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诸如以“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和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和科学表达,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中华民族友好善良的民族特征和民族形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孕育于厚重的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更成长于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由内而外地显示出一股顽强的时代张力。其时代张力集中体现在与时俱进性上,即将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内核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结晶以高度凝练的语词表达出来,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世界多元文化思潮频频交流、交锋、交融的现实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着诸多显性或隐性的威胁,而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占据核心地位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也随之加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传递“中国声音”方面,无疑具有强大的时代张力。

(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视野下的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及危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之后的普遍的经济增长乏力、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持续倒退等无不表征了西方普世价值的罪恶与虚伪。“它们用‘民主的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解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域内的主导地位,导致社会主义实践丧失价值导向、信仰聚焦和精神支撑。”〔2〕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去审视包括诸如“自由、平等、博爱”等在内的西方普世价值,便可以深刻洞悉其本质,揭露其为资产阶级实现及维护其阶级统治服务的神秘面纱,正如《德意志意识形态》所强调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资料生产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3〕为此,依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具有明显的虚幻性和反人民性,它只是作为资产阶级实现和维护其阶级统治的精神工具而存在,这就掩盖了广大的无产阶级处于资产阶级的剥削压榨之下的残酷现实。因此,西方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和本质上是存在根本分野的,这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前必须做严格区分的。

(三)基于文化的民族性,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时具有普遍的世界性。立足于文化的民族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进行区分,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和价值观的时代彰显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凸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塑造国家形象,构建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历史进程中的时代脉搏。为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自觉抵制来自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在与西方普世价值进行激烈的斗争中,深刻揭露西方普世价值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同时,“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4〕,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国际话语权和世界影响力、感召力,并在交流、交融和交锋中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分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及历史生成

文化具有时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智慧结晶,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5〕马克思提出的“世界哲学化”和“哲学世界化”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自己內在之光转化为向外面燃烧的火焰,引领世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同时,世界也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体人民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既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也具有当下的时代性,传统与现代的兼收并蓄是核心价值观之于文化历史观和文化现实观的体现,也是时间刻度上对于文化发展的思考与理解。”〔6〕质言之,从历时态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现成的,而是在对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逐渐生成的,其自身具有相对独立的演变发展史,体现出历史的延续性;从共时态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一种二重性,即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深刻烙印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因,又清晰显现着当下文化的时代气象,体现出当下的时代性。

(二)基于文化的时代性,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立足于文化的时代性,科学正确地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首先,不能割裂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联系,否则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人为地用“分析”的理路去解构甚至割裂两者之间的历史联系,最终会滑向相对主义而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

其次,不能以现成性的观点去孤立地、封闭地、静止地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变发展史,否则会陷入形而上学的误区。因此,我们需要用生成性的观点去联系地、开放地、运动地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变发展史,坚持辩证法而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误区。

再次,不能盲目地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或随意析取,否则会丧失辩证法的批判立场。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沃土的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需要坚持辩证法,以批判性的哲学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反思,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繁荣。

最后,不能忽视甚至抹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否则会扼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建设的重要命题被提出,“旨在用当代中国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提供社会价值共同基础”〔7〕,鲜明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西宗教教义之分

(一)科学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西宗教教义的几个基本维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心理根源和认识根源,这虽然不同于哲学和科学,但是它们却同样具有一套比较严格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即宗教教义,因而对人民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因此,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西宗教教义进行区分之前,必须对宗教进行思想的前提批判,划清宗教教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界线,守护人们的精神信仰。

立足于文化的真理性,科学正确地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西宗教教义,需要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元哲学的多角度逐步展开,深刻揭露和批判中西宗教教义的虚幻性和欺骗性,彻底论证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而在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凝聚价值共识,引领人民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基于文化的真理性,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西宗教教义

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宗教,在于“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智慧结晶,“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8〕,是指导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宗教无论中西关注的都是无限的精神世界而非有限的自然和有限的人类世界,它们都在本体论层面预设了一个全知、全能、全善、全在的“上帝”或类似于“上帝”的人格化的“神”的存在,因而在认识论层面坚持一种启示论,认为真理来自于上帝,上帝即真理,在价值论层面将人的幸福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来世。也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9〕这深刻地揭示了宗教产生的心理根源和认识根源,彻底地揭开了宗教虚伪的神秘面纱,尖锐地批判了基于“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而形成的宗教教义的虚幻性和欺骗性。宗教教义的虚幻性和欺骗性在于“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10〕,因此,“宗教是人民的鸦片”〔11〕。它在灵魂和肉体上压迫、奴役人民,使人民终日沉醉于虚幻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的表象,进而臣服于存在于彼岸世界的“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的上帝启示的真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与精神追求

从价值观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基于多元价值,并从中概括出的具有统摄性、凝练性的价值共识,它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具有普遍的价值引导和行为评价意义。马克思立足于人的本质批判宗教的本质并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的本质出发,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强调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境遇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学说,从三个层面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命运、福祉和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从现实性的角度,肯定了人追求现世幸福的权利,树立了人的尊严和价值,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和精神追求是深化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弘扬价值观主旋律,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作用的重要指向。

四、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简洁凝练的语词科学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核,集中表达了广大中华优秀儿女对和谐社会的殷切期盼和美好憧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智慧结晶,为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世纪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 考 文 献〕

〔1〕靳玉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创新的三个维度〔N〕.光明日报,2014-10-31.

〔2〕〔7〕周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实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42-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20-121.

〔6〕靳玉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创新的三个维度〔N〕.光明日报,2014-10-31.

〔8〕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0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01.

〔10〕〔11〕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02.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区分传统文化
区分“我”和“找”
区分
以书之名:《岛上书店》叙事中的虚构与真实
“普世价值”正在失去秀场
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西方“普世价值”注定只是“南柯一梦”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