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切割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抑癌基因p5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相关性研究

2017-03-22赵小云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淋巴结肺癌病理

赵小云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切割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抑癌基因p5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相关性研究

赵小云

(河西学院医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切割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p53蛋白表达情况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型、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原发肿瘤组织中EGFR ERCC1和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的EGFR、ERCC1及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 (35/60)、63.3%(38/60)和51.7%(31/60);ERCC1和p53的表达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远处转移、细胞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1),ERCC1与年龄、性别等临床特征明显相关(P<0.05),EGFR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型有关(P<0.05);p53的表达分别与EFGR、ERCC1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ERCC1、p53表达率随肿瘤分级、分期的升高而明显增高,EGFR、ERCC1、p53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有关,且多个基因的共同表达也随肿瘤分级、分期的升高而明显增高。检测EGFR、ERCC1和p53蛋白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

非小细胞肺癌;EGFR;ERCC1;p53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2010年,美国死亡分析报告指出,在所有癌症致死患者中,肺癌占26%。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总数的80%~85%,具有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以及生长因子受体过度表达等特点。

表皮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跨膜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在NSCLC中存在过表达并促进肿瘤生长,酪氨酸激酶编码区基因突变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靶向治疗的前提条件[1]。p53抑癌基因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在调节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基因转录、应激反应和细胞DNA修复等肿瘤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ERCC1基因在胞内DNA复制及损伤修复环节起关键作用,在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NER)中起限速或调节作用[3]。在NSCLC中,ERCC1的表达与铂类耐药相关[4]。EGFR、ERCC1、p53在NSCLC中的表达均有报道,而其相互关系却少有探讨。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法,对60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进行EGFR、ERCC1以及p53蛋白检测,了解其在肺癌中的表达特征,并探讨其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临床特征的关系,为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标本由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病理科提供,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取得患者同意。标本取自外科2011 年6月至2014年10月住院接受手术的60例NSCLC患者,手术切除、经病理学证实为NSCLC。男性15例、女性45例,年龄33~81岁,中位年龄58岁。临床TNM分期:Ⅰ期9例,Ⅱ期4例,Ⅲ期21例,IV期26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低分化腺癌21例,中分化腺癌14例,高分化腺癌6例;低分化鳞癌10例,中分化鳞癌8例,高分化鳞癌1例。无淋巴结转移11例,有淋巴结转移49例。无远处转移34例,有远处转移26例(见表1)。

表1 EGFR、ERCC1、p53与NSCLC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1.2 方法

采用Elivision TM plus二步法,鼠抗人EGFR单克隆抗体(EGFR/113)、鼠抗人ERCC1蛋白单克隆抗体、鼠抗人p53单克隆抗体和Elivision TM plus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工作浓度为1∶50,操作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每批染色均设阳性和阴性对照。

1.3 判断标准

EGFR阳性表达为胞质和胞膜着色,ERCC1阳性表达为胞核着色,结果判断如下:每张切片随机观察5个高倍视野,计数不少于1 000个细胞。用各视野阳性细胞数的平均百分数计分:0%~24%为阴性,≥25%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用χ2检验及确切概率法分析EGFR、ERCC1、p53阳性率与NSCLC患者临床生物学特征的关系,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判断ERCC1、EGFR、p53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EGFR、ERCC1、p53在NSCLC中的表达

60例非小细胞肺癌的EGFR、ERCC1及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35/60)、63.3%(38/60)和51.7%(31/60)。

2.2 EGFR、ERCC1、p53表达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EGFR阳性染色位于肿瘤细胞膜和胞质,呈棕黄色(见图1)。EGFR表达与NSCLC病理分型、患者年龄有关(P<0.05),而与肿瘤分期、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

图1 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表达(SP,×400)

ERCC1阳性产物主要位于肿瘤细胞核,呈棕褐色(见图2)。ERCC1表达随NSCLC肿瘤分期、细胞分化程度的升高而增多(P<0.05),且在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病例中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患者性别亦有关(P<0.05),而与肿瘤病理分型及患者年龄无关(P>0.05)。

图2 ERCC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表达(SP,×400)

p53阳性染色位于肿瘤细胞核,呈棕黄色。p53表达随NSCLC肿瘤分期、细胞分化程度的升高而增多(P<0.05),并且在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病例中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肿瘤病理分型及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

2.3 p53、ERCC1及EGFR在NSCLC中表达的相关性

60例NSCLC患者中,EGFR阳性表达35例,其中ERCC1阳性表达24例(68.6%),p53阳性表达21例(60.0%)。在25例EGFR阴性表达患者中,ERCC1阳性表达14例(56.0%),p53阳性表达10例(40.0%);EGFR表达与p53正相关(P=0.038),而与ERCC1无相关性(P>0.05)。在38例ERCC1表达阳性患者中,EGFR阳性表达24例(63.2%),p53阳性表达25例(65.8%);在22例ERCC1阴性表达患者中,p53阳性表达6例(27.3%),p53表达与ERCC1表达正相关(P<0.01,见表2)。

表2 p53、ERCC1、EGFR在NSCLC中表达的相关性

3 讨论

EGFR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8.3%,在各种病理类型肺癌及有或无淋巴结转移者中均有较高的表达率,提示肺癌的发展与EGFR过度表达及活性增强有关,EGFR阳性的癌细胞可能具有更强的分裂增殖活性和浸润性。实验数据显示,EGFR与NSCLC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以及年龄、性别等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而与病理分型相关,说明EGFR可能多发于鳞癌,与肿瘤侵袭能力关系不密切,但EGFR并不能作为判断肺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p53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1.7%,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远处转移及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有关,与之前研究相符,而与病理分型、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p53蛋白的表达随TNM分期的升高而增高,在有淋巴结转移或肿瘤远处转移的病例中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的病例,在中低分化的肿瘤细胞中表达率明显增高,提示p53高表达的NSCLC恶性程度高,是预后不良的标志。

ERCC1蛋白在NSCLC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3.3%,与肿瘤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远处转移及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特征明显相关,而与病理分型无关。肿瘤细胞TNM分期越高,ERCC1蛋白表达率也越高。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阳性表达率远远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并在中低分化肿瘤细胞中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ERCC1阳性多见于女性,尤其是老年女姓,其表达增强可能提示肺癌预后不良以及耐药程度增高。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EGFR与p53正相关(P= 0.038),而与ERCC1无相关性(P>0.05)。EGFR信号传导通路主要包括MAPK通路、PI3K通路、c-Src通路,各个信号通路之间交联,使细胞的最终效应受多种因素综合调控[5]。肿瘤抑癌基因p53与多种基因存在相互调节作用。正常野生型p53蛋白的半衰期很短,用一般免疫组化法难以测出。p53突变后,半衰期明显延长,稳定性增加,故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到的p53蛋白多为突变p53蛋白,它不仅失去了正常抑癌作用,而且还有促进恶性转化的作用,由抑癌基因转变成癌基因[6]。有研究证实,p53能正向激活EGFR表达而促进细胞增殖[7],可增加ER和EGFR /HER-2旁路途径,抵抗4-羟基三苯氧胺(OHT)细胞毒作用,影响内分泌治疗效果[8];且有助于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对EGFR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抑制[9]。本实验结果与上述研究一致,EGFR 与p53正相关(P=0.038),提示p53可能影响EGFR信号传导通路,两者有互相促进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恶性肿瘤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作用的结果,其发生要经过一系列基因表达变化的共同作用。EGFR、ERCC1和p53都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肿瘤指标。通过检测ERCC1基因mRNA表达,EGFR基因突变等分子标记物,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成为今后恶性肿瘤治疗的趋势。寻找并鉴定这类分子标志物,有助于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筛选获益人群,真正做到“量体裁衣、对人下药”,使治疗更具针对性,效果更好。

[1]Yoshida T,Ishii G,Goto K,et al.Solid predominant histology predicts EGFR tyosine kinase inhibitor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EGFR mutationpositive lung adenocarcinoma[J].Cancer Res Clin Oncol,2013,139(10):1691-1700.

[2]Laura Breen,Mary Heenan.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 of p53 in Chemotherapy resistance of Lung Cancer Cell Lines[J].Anticancer Research,2007(27):1361-1364.

[3]P Ceppi,M Volante,S Novello L,et al.ERCC1 and RRM1 gene expressions but not EGFR are predictive of shorter survival in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treated with cisplatin and gemcitabine[J].Annals of Oncology,2006(17):1818-1825.

[4]鞠放,汪青,清水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P53和ERCC1表达状态与顺铂为主的联合方案化疗的近期有效率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5):876-879.

[5]Makinoshima H,Takita M.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Signaling Regulates Global Metabolic Pathways in EGFR-mutated Lung Adenocarcinoma[J].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2014,18 (2):218-230.

[6]Hidetaka Uramoto1,Kenji Sugio1,Tsunehiro Oyama2,et al.Expression of the p53 Family in Lung Cancer[J].Anticancer Research,2006(26):1785-1790.

[7]Norberg T,Klaar S,Karf G,et al.Increased p53 mutation frequency during tumor progpression,results from abreast cancer cohort[J].Cancer Ros,2001,61(22):8317-8321.

[8]Fernandez Cuesta L,Anaganti S,H ainaut P,et al.p53 status influences response to tamoxifen but not to fu lvestrant i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s[J]. Int J Cancer,2010,7(10):214-215.

[9]Bouali S,Chrtien A S,Ramacci C,et al.p53 and PTEN express ion contribute to the inhibition of EGFR down stream signaling pathway by cetuximab[J].Cancer Gene Ther,2009,16(6):498-507.

R734.2

B

1671-1246(2017)05-0142-03

注:本文系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14B-122)

猜你喜欢

淋巴结肺癌病理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