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某区城镇学龄前儿童肥胖影响因素分析

2017-03-22张洪伟张夏男赵亚利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肥胖率北京市体质

张洪伟,张夏男,纪 颖,赵亚利

(1.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北京 101300;2.北京市顺义区金汉幼儿园,北京 100300)

北京市某区城镇学龄前儿童肥胖影响因素分析

张洪伟1,张夏男1,纪 颖1,赵亚利2

(1.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北京 101300;2.北京市顺义区金汉幼儿园,北京 100300)

目的 了解北京市某区城镇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状况及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该区598名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儿童肥胖影响因素调查表,评估该区城镇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男、女儿童超重率分别为14.43%和12.05%,肥胖率分别为15.81%和9.77%。肥胖率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有显著性(χ2=4.91,P<0.05)。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儿童父母体质指数差异有显著性(P<0.001),家长对肥胖影响因素的认知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率较高,有性别差异,超重、肥胖的发生与父母体质指数、对肥胖影响因素的认知水平等相关。可针对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降低超重、肥胖率。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肥胖可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及心理健康,并增加成年后患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成为儿童健康的重大危险因素。2013年,一项针对北京市学龄前儿童肥胖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的超重率为16.5%,肥胖率为28.0%[1],明显高于2006年的全国调查结果:3~6岁儿童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8.30%、8.07%[2]。6岁是脂肪重聚期,此阶段控制肥胖也是减少日后肥胖发生的关键时期[3]。因此,关注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问题对其成年后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拟通过横断面调查及定性访谈研究,了解城镇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6年3—6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市某区3所公立幼儿园3~7岁儿童(主要为片区内居住的本地儿童)的家长(598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以体质指数为参数,按照同性别同年龄P85≤BMI<P95为超重,BMI≥P95为肥胖标准,筛选超重、肥胖儿童,其余作为正常组。1.2方法

设计肥胖影响因素家长问卷,由被调查儿童父母填写。内容包括:(1)学龄前儿童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如父母受教育程度,3代亲人的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孩子的身高、体重、性别、出生方式、出生体重、喂养方式等);(2)饮食行为:近一周内的饮食行为,饮料及甜食摄入情况,零食摄入情况,日常进食速度,食物构成等。

1.3 数据统计

使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以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χ2检验等。

2 结果

2.1 超重、肥胖儿童基本情况

此次共调查598名学龄前儿童,年龄3~7岁。其中,男291人(48.66%),女307人(51.34%)。不同年龄组在性别分布上差异均无显著性(χ2=7.01,P>0.05),说明调查对象的代表性较好,结果可信度较高。此次调查共检出超重儿童79名,肥胖儿童76名,超重率为13.21%,肥胖率为12.71%。其中,超重男童42名,女童37名,男、女超重率分别为14.43%和12.05%;肥胖男童46名,女童30名,分别占15.81%和9.77%。超重率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显著性(χ2=0.74,P>0.05),肥胖率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有显著性(χ2=4.91,P<0.05)。比较不同年龄组超重率和肥胖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情况

2.2 父母体质指数差异

此次调查依据体质指数将儿童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3组儿童的父母体质指数均存在明显差异(P<0.001)。3组儿童父亲的体质指数属于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分别为61.54%、85.71%和96.55%,3组儿童母亲的体质指数属于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分别为20.60%、43.33%和47.37%。正常组儿童父母为超重、肥胖的比例远低于超重组和肥胖组。

2.3 父母对肥胖影响因素及后果的认知

调查发现,3组儿童的父母对肥胖影响因素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正常组儿童的父母中有70.00%的认为运动量少是超重、肥胖危险因素,高于超重组和肥胖组。正常组儿童的父母多认为甜食和油炸食品是肥胖危险因素,肥胖组儿童的父母多认为睡眠质量差是肥胖危险因素。

3组儿童的父母在肥胖不影响健康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认识上有明显差异。超重组和肥胖组儿童的父母多认为肥胖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不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在对高能食品(花生酱、巧克力、冰淇淋)的认知和对孩子的饮食要求上,3组儿童的父母存在明显差异。正常组儿童的父母多认为花生酱和冰淇淋属于高热量食品,认为巧克力属于高热量食品占更多比例的是肥胖组儿童的父母。在对孩子的饮食要求方面,正常组儿童的父母多为孩子选择有益生长发育的食品,而超重和肥胖组儿童的父母多选择控制孩子的食品数量。

3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共调查598名儿童,检出超重儿童79名,肥胖儿童76名,超重率为13.21%,肥胖率为12.71%,均低于2013年北京市学龄前儿童肥胖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超重率为16.5%,肥胖率为28.0%[1],但是高于2006年全国调查结果:3~6岁儿童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8.30%、8.07%[2]。这个结果有可能是样本选择造成的,也可能是地区差异造成的。本次调查共检出肥胖男童46名,女童30名,肥胖率分别为15.81%和 9.77%,男童高于女童,差异有显著性(P<0.05)。肥胖率在性别方面的差异与毫州市谯城区幼儿园体检结果[4]、成都地区7~15岁学龄儿童青少年肥胖率的性别差异[5]相似,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家长认为男孩应该长得健壮,需要多吃食物,而女孩要保持身材苗条,所以饮食要适当控制,在这种传统观念指导下对男孩过度喂养,使得超重和肥胖多发生在男孩身上[6]。

3.1 儿童超重、肥胖与父母体质指数有关

本次调查发现,3组儿童的父母体质指数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研究显示,肥胖存在家庭聚集性特点,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父母超重或肥胖对孩子的体重均有影响,但哪一方影响更大被广泛讨论,多数研究支持母亲对孩子的体重影响更大[7]。

3.2 儿童超重、肥胖与父母对肥胖影响因素的认知水平有关

常进食甜食及油炸食品、运动量小、睡眠质量差及夜醒等对儿童的体重有很大影响[8~10],父母对于这些影响因素的认知情况也会间接影响儿童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11],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率。儿童肥胖后,又会增加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12]。

综上所述,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率较高,有男童高于女童的趋势,超重、肥胖的发生与父母体质指数、对肥胖影响因素的认知水平等相关。为降低本地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率,可以有针对地采取干预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父母认知水平。

[1]吴旭龙,赵雯,李晶晶,等.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4):340-343.

[2]Skouteris H,Mccabe M,Swinburn B,et al.Health eating a obesity prevention for preschooler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Public Health,2010(10):208-220.

[3]全国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研究协作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全国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3):184-197.

[4]苏明荣,吴芳.3080例幼儿园儿童体检情况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5):113-114.

[5]刘言,段若男,薛红妹,等.成都市2144名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8):1191-1193.

[6]张崛,崔永强,黄艳丽,等.2009—2010年北京市昌平区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2,28(1):101-104.

[7]闫淑娟,卢秀英.0~6岁单纯性肥胖儿童肥胖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9,7(1):41.

[8]边阿南.45例单纯肥胖学龄期儿童睡眠习惯表现对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235-236.

[9]马冠生,胡小琪,李艳平,等.影响我国四城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环境和行为因素[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3):114-116.

[10]肖延风,杨玉凤,何宏灵.1~6岁肥胖儿童运动与饮食行为特点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2):100-101.

[11]Epstein L H.Family-base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for obese child[J].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er,1996(20):14-21.

[1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besity: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894)[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0.

G478.2

A

1671-1246(2017)05-0118-02

猜你喜欢

肥胖率北京市体质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美军肥胖率上升,海军最肥
日本人最瘦,美国人最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