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大学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分析

2017-03-22珍,央宗,肖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理学院西藏大学适应能力

普 珍,央 宗,肖 丹

西藏大学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分析

普 珍,央 宗,肖 丹

(西藏大学医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目的 探讨西藏大学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郑日昌教授编制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整群随机抽样方式选择的292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西藏大学社会适应能力很强、良好、一般、较差、很差的学生分别占3.1%、3.8%、21.6%、32.2%、39.4%。社会适应能力男生强于女生,汉族学生强于藏族学生,工学院学生强于理学院、医学院学生(P<0.05)。结论 不同性别、民族、学院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差异,学校在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和教育时,应把握不同群体特征,给予不同对待。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西藏大学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以及社会生活适应性的强弱表现,也就是大学生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1]。社会适应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包括学习适应能力、独立生活适应能力、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应对挫折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2]。我国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总体上呈正向趋势,女生社会适应性强于男生[3~5]。目前关于西藏地区人群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文献较少,特别是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报道尚属空白,因此本文对西藏大学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年10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在西藏大学随机抽取3所学院(工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的大一、大二、大三学生300人。

1.2 方法

1.2.1 评分方法 采用郑日昌教授编制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根据预调查结果,将量表设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社会适应能力调查,共20个题目。

评分标准:单号题:A:-2分,B:0分,C:2分;双号题:A:2分,B:0分,C:-2分。35~40分为社会适应能力很强,29~34分为社会适应能力良好,17~28分为社会适应能力一般,6~16分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6分以下为社会适应能力很差。1.2.2质量控制 调查前先对问卷进行统一编号,得到学生的配合,详细阐述调查目的、意义和内容,集中填写、当场收回。调查对象完成问卷后,调查人员要对其填写的内容进行细致的检查,如有疑问应重新询问核实,有遗漏项目及时补填。问卷回收后进行审核验收,确保问卷的完整性。录入数据并进行逻辑查错,纠正不一致的数据。

1.2.3 统计分析 运用Excel和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并分析结果,确定比例构成;多阶段数据差异性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2份,有效回收率97.3%。调查对象中医学院89人(30.5%),工学院82人(28.1%),理学院121人(41.4%);男生138人(47.3%),女生154人(52.7%);汉族165人(56.5%),藏族118人(40.4%),其他民族9人(3.1%);大一67人(22.9%),大二94人(32.2%),大三131人(44.9%);西藏自治区内学生130人(44.5%),区外学生162人(55.5%);独生子女48人(16.4%),非独生子女244人(83.6%);平均年龄(20.2±1.3)岁。

2.2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总体情况(见表1)

2.3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异情况

2.3.1 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异 从性别来看,男生和女生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不同,差异有显著性(Z=-3.499,P<0.05),男生社会适应能力总体上强于女生(见表2)。

(*通讯作者:石国凤)

表1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总体情况(n=292)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比较[n(%)]

2.3.2 不同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异 从民族来看,汉族和藏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同,差异有显著性(Z=-2.823,P<0.05),汉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总体上强于藏族学生(见表3)。

表3 不同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比较[n(%)]

2.3.3 不同学院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异 从学院来看,医学院、工学院、理学院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同,差异有显著性(df=2,P<0.05),工学院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于理学院、医学院学生(见表4)。

表4 不同学院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比较[n(%)]

3 讨论及建议

3.1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容乐观

近些年,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关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认为大学生可能存在自我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及人际适应等问题[6~9]。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低,根据表1,仅3.1%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很强,39.4%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很差。表2~4显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还存在显著的性别、民族和学院差异。男生总体社会适应能力强于女生,这一结论与赵婧婧[10]的研究不一致。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男女生的生理特征、性格气质不同,一般来说女生比较柔弱、内向,承受压力能力较差,另外女生比较情绪化,容易过度关注或者在意一些小问题,甚至钻牛角尖,相比之下更难适应人际环境。表3表明汉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总体上强于藏族学生,这可能与藏族学生多为本地学生,家与学校在同一地区,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有关。表4显示,医学院、工学院、理学院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不同,从总体来看,工学院学生明显优于理学院和医学院学生,可能是因为医学院、理学院学生学业压力较大,医科和理科学习具有独特性,理论知识、识记内容偏多,学习枯燥乏味。紧张的学习使部分学生放弃了很多日常交往,较少融入集体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3.2 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建议

3.2.1 加强大学生入学教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必须从“学生”“孩子”角色过渡到一名社会人角色。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帮助新生构建有关大学的认知图式,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0]。通过专题报告、座谈会、展览活动等方式向新生介绍校史校情、学院布局、教学管理和学生行为规范等,有利于新生正视自我,科学定位,调整心态,尽快适应大学环境和生活。

3.2.2 针对不同群体特点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本研究对不同群体社会适应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提示,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还应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特点。如针对女生总体社会适应能力低于男生问题,学校应采取相应教育对策,通过生活指导、心理压力调节、开展交流会等方式提高女生社会适应能力。此外,教育工作者应关注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压力,如医学和理学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可以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加强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公益性活动等,以提高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另外,藏族学生的语言交流、宗教信仰等导致其人际适应、学习适应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藏族学生特点进行学习、生活和心理辅导。

3.2.3 提升个人修养,培养自我认知、人际适应能力 大学生只有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找准自己的定位,扬长避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以适应社会。同时,大学生必须学会人际交往技巧,多与他人接触,学会倾听他人,还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兼职等锻炼自己的口才、胆量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1]吕新.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6,16(2):10-11.

[2]柯梦婕,赖钱娥,黄丽丽,等.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6):58.

[3]吕仙利,鲁宗成.陕南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调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2,24(3):41-44.

[4]刘健榕,连榕,陈幼贞.福州市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发展研究[J].海峡科学,2011(9):17-19.

[5]黄吉迎.大学生适应性现状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7):179-180.

[6]施晶晖,戴烽.高校学生角色转换适应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2):92-94.

[7]赵福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7(4):397-399.

[8]李冰梅.You teach or I come to learn—— 一份关于大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5(4):34-36.

[9]周云峰.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缺陷与调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3(6):51-53.

[10]赵婧婧.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3):144-147.

G455

A

1671-1246(2017)05-0115-02

猜你喜欢

理学院西藏大学适应能力
西藏大学2021 年度社会科学类项目一览表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非瞬时脉冲分数阶微分方程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
西安航空学院专业介绍
———理学院
《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总目录
沙漠里的精灵
西藏高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以西藏大学为例
西藏大学2014年度社会科学类项目一览表
Itô积分和Str atonovich积分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