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在《内经》教学中的应用

2017-03-21张庆祥颜培正相光鑫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内经课堂教学课程

张庆祥,颜培正,相光鑫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高教研究·

“对分课堂”在《内经》教学中的应用

张庆祥,颜培正,相光鑫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与老师对分教学学时,在课堂中开展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演讲,以激发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甚至创造力。通过在中医经典《内经》教学中应用对分课堂,促进了学生学习经典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分课堂;《内经》;经典学习;教学改革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质量是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网络时代,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都呈现多元化趋势。大学课堂常常连续两节或三节,对于成长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学生,长时间保持对教师的注意比较困难。[1]复旦大学的张学新教授通过将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进行结合、取舍折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

1 “对分课堂”的特点与适应课程

1.1 对分课堂的定义 对分课堂是指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将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ntior)、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2]。

1.2 对分课堂的优势与特点 张学新教授认为对分课堂有五大优势:一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二是减轻教师负担,实现教师角色转型,三是增加生生、师生互动交流,四提升考评准确度,关注学生学习需求,五是提升学习效果。

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1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3]。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注重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强调对于过程性的评价,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所学课程的投入。

1.3 对分课堂的适应人群与课程 对分课程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目前只能针对大学生或着更高水平的学生群体,其特点是有一定的社会能力,能够独立的思考,另外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自查自我反思的能力。可以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应用,如经济学[4]、大学英语[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通过考查研究,我们认为中医经典课程多在大学高年级开设,其中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基础课程,对中医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具有了开设对分课堂的条件。

2 《内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大学所开设的《内经》课程,由于课程特点的原因,目前传统教学方式大多采用课堂灌输、课后强化背诵的方式,学生学习枯燥、记忆机械,学习被动、缺乏兴趣,且考试结束,许多内容很快忘掉。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众多的中医课程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只有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在临床中进行应用。而《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之源[7],属于经典之作,字字珠玑,句句真言,同一句话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果单凭课堂上生硬灌输,则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会导致知识面的不足,中医思维模式的偏面性,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全面性的提高,影响中医思维方式的形成与临床诊疗的效果。因此,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亟需引入《内经》教学当中。

3 “对分课堂”教学在《内经》教学的实施应用

3.1 实施的班级与课程 结合学校中医学专业认证实施积极参加教学团队活动,在了解教学特点与实施细则后,对2014级针灸推拿专业四个教学班开展教学实验,《内经讲义》课程上课时间18周,每周2节课,每节课50 min,每1~2周1次。

3.2 实施内容 向学生说明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了解其关键点。明确相关要求,分析内容段落从而布置学习任务;发放“对分课堂实践学习手册”,让同学们填写内容,寻找问题;向学生说明关于课后作业(学习手册)的要求,或是学习、理解章节内容过程中的助记和概要,或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写出自己的思考和体会。此外学习手册还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亮”,即为关于本次课收获最大的内容,一般为1个;二是“考”,即为自己学会了可以挑战其他同学的问题,至少3个;三是“帮”,自己不懂的在讨论时需要求助于其他同学的问题,至少3个。完成作业后对学生进行自由分组,择期开展课堂讨论,寻找共性问题、同学互帮互助、班级同学讨论、班委同学主持、老师重点点评、定期收交作业,及时修改发放,督促改正不足。

3.3 实施效果 1)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对分课堂”活动以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互式学习为主,学生由课堂活动中的受动者角色转变成主动者角色,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转化。讨论课上,班上每位同学都必须发言,学生为了参与到讨论中去,必须要去熟悉教材内容,才能有据可论、有论可辨。2)督促学生课后复习与课前预习。实施“对分课堂”后,学生在课下的自学时间大幅度增加。学生为了完成学习手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阅读教材;为了找出问题需要查阅参考书籍与文献资料;为了弄清问题,需要同学间的相互讨论,甚至学术辨论。如此会进行延伸学习内容,提高自学能力,促进学习的自觉性。3)提高了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分课堂”的授课模式通过课后的复习和内化吸收,使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极大地提高其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契合了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学规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4)引发了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性因素,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其自主学习倾向更强[8]。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对分课堂的讨论模式是一种高标准低门槛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后把老师课堂讲解的经典知识内化吸收之后,表达出自己的收获、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去解决它,这些任务对于学生来说会有一定难度(高标准),但是通过课堂同学之间的讨论会降低难度(低门槛),从而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获得替代性经验,以及从同伴及老师那儿获得积极的说服性反馈,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对于经典的学习充满了兴趣[9]。5)增加了同学间沟通交流。小组讨论的形式增强了学生们之间的合作和亲密关系,每个小组的产生是由抽签随机产生的,每组成员可能原本并不是很熟悉,但经过一个学期的融合,拉近了学生们之间彼此的距离,而小组内的分工也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合作与沟通能力。6)提升了学习经典的能力,从而巩固了中医思维。通过“对分课堂”的授课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中医思维能力,比如整体思维、类比思维、取象思维等认知方法,从而联系之前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结合课堂上的讨论来解决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能力,掌握和巩固中医思维。

4 小结

学生平时不学,按严格标准去考核,很多学生可能不及格。教师只能采用考前划重点、降低考试难度的方法,让大多数学生通过[10]。如此,导致学生平时不学,考前死记,只抓重点,不记长远的弊端,形成教学的恶性循环。“对分课堂”鼓励平时学习,把有效学习应该付出的努力分散到整个学期的平时学习中。课堂上老师只需关注核心知识点的传递,那些简单枯燥及不适合课堂讲解的内容都可以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讨论[11]。对分课堂以学生的分组讨论为开端,学生温习上次内容,自然进入后续内容,无需导入技巧就能让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否定了“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却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12]。一周内经过教师讲授、课后复习、分组讨论三次学习同一内容,符合记忆规律,可以有效减缓遗忘速度。在整个学期,学生深层学习、理解性学习一直在进行。临考前,学生只需要把一些需要背诵的基本概念复习一下即可,并不紧张。这些学习过程的改变,都能对提高学习效果有十分积极的贡献。[13]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模式[14]。“对分课堂”毕竟是一个新事物,在实践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问题。在《内经》的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一些问题。首先是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同时要不断跟进学科研究前沿,才能跟得上学生的节奏,保证各环节的效果,为此教师的备课量大大增加。其次是课堂讨论的时间。计划上安排了每次半节课的自由讨论时间,但经常会时间不够用。时间到了,但学生的讨论意犹未尽,很希望继续讨论,推迟进入下一环节。也有些时候学生会对讨论的问题表现的兴趣不高,讨论的时间较短。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够很好的把握课堂节奏,适时调整授课安排,不仅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自我实现的舞台,也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舞台[15]。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16],锻炼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演讲能力和领导能力等,激发持续学习的动力[17]。再就是学生的作业的批改与考核。读书笔记反映的是学生的阅读情况,强调体现个人特色,作业则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展示。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加以引导,促进他们主动的学习,实现优化培养。

[1]王蕾.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 10(5):10, 25.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 2014, 12(5):5-10.

[3]童长涛,曾照莲.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5(4):134-136.

[4]周冲,王明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 15(9):169-170.[5]孙红叶.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理论观察, 2016, 25(4):174-175.

[6]张春发,胡炜.论“对分课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教学上的运用[J].科教导刊(下旬), 2016, 21(5):87-88.

[7]高长玉,王非,王敏.《内经选读》课程教学方法现状与改革设想[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4):61-62.

[8]张志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心得体会[J].文学教育,2013(12):149.

[9]赵滨宁.基于“对分课堂”的元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以“雅思阅读”课程为例[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16, 18(1):20-23.

[10]林萍.地方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12(8):129-131.

[11]李在建,刘文强,郭尚敬.对分课堂在《动物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7, 38(1):87-88.

[12]孙丽平,田爱香,贺民.“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在高校中的应用[J].菏泽学院学报, 2016, 38(6):106-110.

[13]李艳花,姚宏.“对分课堂”在《旅游市场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14(4):232-233.

[14]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8(5):653-658.

[15]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 2016(3):71-74.

[16]张亚楠,夏雷,王世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解剖科学进展, 2016, 22(6):670-671.

[17]李欣.对分课堂: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新方法[J].学周刊, 2016(10):16-17.

Application of “ PAD class ” in “ Huangdi’ s Internal Classic ” teaching

ZHANG Qingxiang, YAN Peizheng, XIANG Guangxi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 nan 250355, China)

The “PAD class” is a new teaching mode, proposed by ZHANG Xuexin, a psychology professor of Fudan University. It aims to split the teaching hours into two parts mainly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discussion on questions in the classroom, even debated and speeched by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participation, and creativity.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PAD class” in Huangdi’ s Internal Classic, it promoted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for classics, stimulated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mproved students’learning ability, language expression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of discover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PAD Class; Huangdi’ s Internal Classic; classical learning; teaching reform

G642.0

A

2095-6258(2017)06-0991-03

10.13463/j.cnki.cczyy.2017.06.04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470189);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SDYY15112)。

张庆祥(1964 -),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2016-11-27)

猜你喜欢

内经课堂教学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