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风病养生防病源流探析

2017-03-21盖明辉郝学君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风病内经素问

盖明辉,杨 丽,郝学君*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沈阳 110034)

中风病养生防病源流探析

盖明辉1,杨 丽2,郝学君1*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沈阳 110034)

首次针对中风病养生防病而非治疗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分析研究与整理,从研究中可以得出,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医家对中风病的养生防病理论及方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按照理论的奠基、发展、形成分为先秦到隋唐、宋金元、明清至近代三个时期,其中隋唐时期奠定了中风防病的基础;宋金元时期对中风的病因认识通过外因转为内因;明清时期中风养生防病的理论基本形成。

中风;养生;防病;文献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中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从而迫切需要找到有效地养生防病方法。从先秦至今,诸多医家对于中风病常常重治轻防,其养生防病理论散在于各代医书当中,未成系统。笔者梳理古代文献,发现有些医家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中风病的养生防病上有着卓越贡献,虽未系统说明,却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特将其方法与发展源流进行总结如下。

1 先秦至隋唐时期奠定了中风病防治理论基础

先秦、两汉至隋唐时期为中医中风病防治史上发展的第一阶段,先秦时期《黄帝内经》的成书既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又标志着中医养生防病理论的形成[1-2]。从汉代到隋唐,诸如张仲景、华佗、巢元方、孙思邈等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又发展创新,共同奠定了防治中风病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

1.1 《内经》中风病因理论为预防奠定基础 《内经》详细地阐述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中医讲“治病求因”,从中风的病因上加以预防养生,就能有效地杜绝疾病发生[3]。《素问·调经论篇》中说:“形……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内经》中虽未明确提出中风病的先兆症状,但其论述中已包含了现在所说的中风先兆理论,为中风病预防奠定基础。

1.1.1 感受风邪,引发中风,当防患外风 《内经》首提“中风”,并按病因将中风分为“饮酒中风”所导致的“漏风”“入房汗出”所导致的“内风”以及“新沐中风”所导致的“首风”3种(《素问·风论》),究其病因均为外感风邪所致。《素问·风论》指出:“风者,百病之长,至其变化乃为它病。”《素问·骨空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由此指出,在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邪气中,风为之长,其他致病邪气都由风而起,当风邪入里,若腠理开,则风寒入;若腠理闭,则郁热于内,均可令人发病。风邪易上巅顶,而脑又为清阳之气汇聚之处,其中也蕴含了,风邪容易上行走窜,而引发中风。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中风病的养生及预防当防患外风。1.1.2 劳欲失调,内伤邪中,当劳逸结合 劳欲过度,耗伤气阴,便会导致阴阳失调、正气不足等病症表现,而正气不足则易感受外邪,风邪引动阳气而上逆,而气血上逆则阻滞清窍,从而引发中风。而阳气虚则不能温养筋脉,也会导致四肢痿弱不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就提及中风之“中于面”“中于项”“中于颊”等会触动“阳明”“太阳”“少阳”等经,而阳明、太阳、少阳皆走于头面,故中风可致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走于背、胁,中风则见半身不遂。因此,劳逸结合是养生防病的重要法则。

1.1.3 情志所伤,肝风内动,当调畅情志 《内经》中病机十九条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而肝在志为怒,故情志伤肝,易引发中风。《内经》中亦有言:“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故情志不调,肝气不舒,则肝阳上亢,血随气逆,闭阻脑络,则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此外,因烦劳紧张,虚火内扰,耗伤阴液,亦会引发肝阳上亢而风动。故预防中风当调畅情志。

1.1.4 饮食不节,正气虚损,当饮食有节 《内经》云:“偏枯……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素问·通评实论》)。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认识到中风的发病与饮食、体质有密切的关系,故提出人们当顺应四时而养生防病,为后世指导临床治疗及预防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养生思想,不但构建了“治未病”的理论体系,还为后世医家应用这一理论预防中风病奠定了重要基础。

1.2 张仲景明确提出了中风病的预防方法 张仲景明确提出了中风病的预防方法,即“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及“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金匮要略》)。他提出了未病时要注重“房室”“饮食”等观点以达养生、预防中风的目的。《金匮要略》指出:“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体现了养生的思想,并提出用气功、针灸、按摩等方法防止疾病发生,对我国中风病的预防有着深远的影响[4]。《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将中风中于络会导致“肌肤不仁”、中于经则“重不胜”、中于腑则“不识人”、中于脏则“舌即难言,口吐涎”的症状一一列举,由此就产生了中风的病症分类,这对于防治中风病具有重要意义。

张仲景还以“正虚邪中”立论,认为正气亏虚、邪气入内是中风病发的病因。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言中风半身不遂者为“痹症”,有“脉微而数”的症状,此正是因为气血不足才表现为脉微,邪风侵袭表现为脉数,故得中风病。张仲景创治疗中风病的侯氏黑散、风引汤等,对中风的防治传变及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后世张锡纯还借此创立了镇肝熄风汤[5]。

1.3 孙思邈提出避风邪、少思虑、针灸等中风防病方法 唐·孙思邈对于中风病的防治方法首先提倡养生,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居处法》中提到人们的起居之室,必须周密,避免“风气”入内,如果有风,当避风邪,否则会“久居不觉,使人中风”。可见,中风病的养生防病需避风邪。孙思邈还提到日常不注意养生的弊端,如《千金翼方·中风》中云:“人不能用心谨慎,遂得风病,半身不遂,言语不正”,而发病之前必须“绝于思虑”“省于言语”,才不易得中风病。此外,又提倡当有中风先兆时“须急灸疗”(《备急千金要方·灸例》),以防其停滞加重。孙思邈又进一步对中风种类进行划分,在《千金要方·诸风》中说道:“急卒病多是风”“中风大法有四”,即针对“偏枯”“风痒”“风彭”“风痹”分析其病机,并记载了排风汤、小八风散、大八风汤等专治疗中风的方剂。由此可见,孙思邈可称之为先秦、两汉及隋唐时期中医中风病养生防治的集大成者,自此奠定了中风养生防病的基础[6-8]。

2 宋金元时期首提“中风先兆”,对病因的认识转为内因

金元时期医家辈出,对中风养生防治又有了新的认识。刘完素首次提出“中风先兆”之说,并创立预防中风病的方剂愈风汤和天麻丸,强调老年人要注重生活调摄适当服用益寿延年之药以养生防病。刘完素认为中风病的病机乃“心火暴盛,肾水虚衰”“气血不能通畅”(《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篇》),这是首次对中风病乃“外风侵袭”之说提出异议,对于中风病的养生防病具有开创意义[1]。在辨证上,刘氏首次提出辨别中脏、中腑,再辨有无六经症。在中风病治疗上,他提倡首次分段治疗,发病初用汗、吐、下法攻邪,进入缓解期当攻补兼施,并提倡针灸、汤药并用,其创制的大秦艽汤、地黄饮子等,极大地影响着后世医家[9-11]。张从正在治法上主张汗、吐、下法治疗中风,多用防风通圣散、凉隔散等,沿用至今。李杲《东垣十书》中提到:“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把中风分为中血脉、中腑、中脏,治疗以发表、攻里、行中道三法为主,与刘完素大体相同。朱丹溪主张中风乃以“血虚”“痰邪”为主,有:“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丹溪心法》),治疗当“养血行血”。朱丹溪认为痰证是中风发病的重要病机,自此中风的病因彻底转入了内因学说。

3 明清至近代中风病养生防病理论基本形成

清·李中梓在其《证治汇补》中还提出:“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并给出中风病应从“慎起居”“节饮食”“远房事”“调情志”等方面进行预防和养生,对中风病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2-14]。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创立了“元气亏损是半身不遂本源”之说,并创立补阳还五汤方,目前仍为是治疗中风的代表方。龚廷贤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养生家,其在《万病回春》及《寿世保元》中专设章节论述了中风的养生预防。《万病回春·预防中风》中就指出如果人们感觉拇指及食指有麻木感,则3年之内易引发中风,预防当服用愈风汤或天麻丸,以此来治未病[15-16]。《寿世保元·预防中风》中同样有晨起服用六味地黄丸、八味丸,睡前服用竹沥枳术丸、搜风顺气丸的论述,以预防中风病。若预防得当,则“诸病可除,何中风之有,是以圣人治未病而不治已病”。除此之外,龚廷贤还强调养生防病当注重生活调养,如“清心寡欲”“节饮食”“慎起居”“戒纵欲酗酒”等。民国时期的张锡纯在中风病的养生防病方面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脑充血证可预防及其证误名中风之由》中列举的5种中风先兆症状,提出中风病可预测和预防,补充了对防治中风先兆的认识,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自此,中风病的养生预防理论基本形成。

[1]张学文,李军,韩潮,等.近代中医名家论治中风病荟萃[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90-193,189, 209.

[2]王旭东.中医养生康复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208-214.

[3]王左原.《内经》“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先机扶正[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 14(4):255-256.

[4]陶汉华,吕翠霞,刘运玲,等.金匮要略与现代应用[M].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1:1.

[5]王业梅,王键.益气活血法在中风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5, 25(2):190-191.

[6]陈宝瑾,黄金阳,方邦江.中医药治疗中风研究现状[J].辽宁中医杂志, 2009, 36(2):11.

[7]周仲瑛.出血性中风(痰热阻窍证)证治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 2002, 20(6):709.

[8]许越.中医体质学说在中风病以及预防中的理论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9]李澎涛,王永炎,黄启福.“毒损脑络”病机假说的形成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24(1):5.

[10]付渊博,邹忆怀,王新志.星萎通腑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28(3):668.

[11]李大鹏.从中风病病机证治规律看《中医基础理论》“内风”病机学说的缺失[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

[12]刘燕妮,门咏梅.补益肝肾方治疗中风病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11(12):95.

[13]赵耀武,张斌,张文亮.滋阴补肾法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用药规律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0, 21(3):677.

[14]张丽玲,张刚,张丽萍.张志钧从痰癖论治中风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 21(4):229-230.

[15]富作平,裴景春.古代中风病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 2002, 29(6):320.

[16]姚新,孟晴,刘兴山.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3(2):302-303.

Analysis of origin of apoplexy health prevention

GAI Minghui1, YANG Li2, HAO Xuejun1*
(1. Second Aff i 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32, China;2. Third Aff i 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34, China)

It is the fi rst TCM documentary reorganization on apoplexy prevention but not apoplexy treatment.After the study, we get all of the passages from the famous doctors in Chinese history.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he basi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three periods, incorporating of Pre-Qin to the Tang dynasty,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y, Ming and Qing dynasty to modern. Sui and Tang dynasty laid a foundation for apoplexy preservation, and period of Song to Yuan dynasty found that the etiology was endopathic; Ming and Qing dynasty formally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apoplexy prevention.

apoplexy; health preservation; disease prevention; literature research

R255.2

A

2095-6258(2017)06-0865-03

10.13463/j.cnki.cczyy.2017.06.002

郝学君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6〕42号)。

盖明辉(1981 -),男,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风病理论与临床研究。

*通信作者:郝学君,男,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电话-13842014291,电子信箱-gayimaiki@126.com

2016-12-18)

猜你喜欢

中风病内经素问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寒热”“形气肿痛”探析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