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与学报传统模式融合困境与途径

2017-03-21刘晓红邱世凤

关键词:学报编辑部

刘晓红 张 蕾 邱世凤

(成都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6)

新媒体与学报传统模式融合困境与途径

刘晓红 张 蕾 邱世凤

(成都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6)

以互联网技术为突破口的新媒体迅速普及,高校学报的传统出版模式面临冲击与挑战。论文分析了新媒体带来的出版模式变化、作者阅读习惯改变、学报传统传播途径单一等困境,提出在内容为上的基础上充分建立稳定的作者队伍,同时提高编辑队伍全媒体素质,改善新媒体服务功能的措施。

新媒体;高校学报;传统模式;融合

大学作为学术研究的中心之一,拥有众多的研究人员,在学术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们的研究成果需要公布、发表、推广和应用,以此谋求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就有关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大学作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高等学府,当然需要有媒体为之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学报即是因此而生,它是大学学术研究展示成果的平台,是学术研究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大学学报产生于20世纪初,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以1906年苏州东吴大学创办的学术性刊物——《东吴月报》作为目前国内能见的最早的大学学报开始[1],大学学报的发展经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在此期间亦获得了长足发展。学报历经百年沧桑走到今天,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便是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无疑,新媒体打破了传统人与人的交流方式,使得社会各个层面,包括学报这样的传统出版行业面临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更灵活、人性化和技术性的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学报编辑面临的冲击与活力并存。

一、新媒体技术对高校学报的冲击与挑战

(一)高校学报对互联网技术的被动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以互联网为突破口的新媒体迅速普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联手共进,以及亿万国人参与大众传播能动性的不断强化,人们对大众传媒的使用从未有如此广泛、及时、须臾不可或缺。[2]学报作为传统媒体的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需要了解及应用此新技术,才能跟上读者、作者以及整个社会的需求。由于学报长期居于高校之中,受到高校相对疏离的学术氛围的无形庇护,成为了新技术的后知后觉者。当互联网技术已经全民普及,发展如火如荼之时, 作为偏于高校安静角落的学报编辑部才开始逐渐学习并使用新的互联网技术:如提高工作效率的网上采编系统、帮助查重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扩大学术影响力的各大数据库等。但以上种种往往是开发各种应用的商业公司找上门来合作,此类应用系统并非专门针对学报编辑部特点研发,再加上高校学报编辑部作为高校的教辅机构一般都没有配备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各方面待遇均无法与专职教师相提并论,职称晋升也受到诸多限制,既懂出版流程又懂数字技术还愿意专职从事编辑工作的青年编辑极度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学报新媒体融合的步伐。传统学报编辑在应用新技术时需要额外花许多时间去摸索,因而学报编辑部并未能激发使用新媒体技术的主动性,往往只是被动地选择其中的部分功能加以使用。

(二)高校学报无法适应阅读习惯的改变

随着各种形式数字媒体的大量出现,传统媒体普遍遭受了巨大冲击,传统的纸质媒体不断衰退,高校学报也概莫能外,只是作为传统的专业学术期刊,因为本身的受众面较为狭窄和集中,在表现上不如其他类型的期刊引人注目。这样的冲击首先来源于阅读终端,传统大开本印刷的学报常需要特定的阅读环境才便于一卷在手,耐心品味,仔细保存。而新媒体的介入将原来的纸上内容集中到便携电脑或手机终端,便于人们随时随地快速浏览,迅速筛选感兴趣的内容,容易储存,不易丢失。显而易见读者对于载体的接受更倾向于新的媒体终端,改变了阅读习惯,大多数高校学报编辑部面对此困境尚缺乏积极响应之能力。仅将纸质出版内容交给各大数据库展示,或者是简单地将纸质版的内容转换成数字内容通过自建网页展示出来,这种网络传播只是传统出版数字化的单纯形态,大部分高校学报为读者提供的仍然是纸质出版物,现实实践中很多学报编辑部甚至认为期刊数字化或新媒体融合就是将纸质期刊加入大型数据库上网。这种数字化形式较为简单,新媒体技术利用程度较低,提供的信息有限,编辑、专家与作者、读者之间难以实现广泛的互动,无法体现网络化和新媒体的特质。[3]

(三)学报无法形成新媒体的视觉冲击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网络或手机获取信息,尤其是年轻的受众群体,他们更乐于接受色彩鲜艳、内容生动的互动界面,只要有网络和终端,可以随时参与,信息获取的交互性大大增强。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达,人们都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移动设备上定制阅读自己有兴趣或跟自己工作生活有关的内容。利用手机或其他移动阅读工具完成阅读已经成为潮流,在这样的新传媒时代,学报这样传统的纸质阅读载体,如何在新机遇下生存发展、如何应对新媒体的视觉冲击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学报由于服务对象的专业化和针对性,它所刊载的文章内容传播较为小众,而且以纯文字为主,缺乏视觉冲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报如何转型为新传媒的传播方式,是突破新机遇的关键。否则作为传统学术期刊的高校学报仅依赖单向传播,不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良好的双向互动来调动和强化读者对期刊的关注,极有可能导致阅读人群的下降,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将大打折扣。

二、高校学报应对新媒体发展之策略

那么,是不是有了“互联网”,就是新媒体,就算是新媒体融合,甚至便可以称之为“新媒体的胜利”呢?从众多研究中不难发现,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并没有改变学术研究的本质,更不可能撼动学术期刊作为传播学术成果载体的地位。任何一篇学术论文依旧需要研究者的潜心修炼,依旧需要职业编辑的加工和编排,依旧需要通过媒体到达让受众接触到,新媒体的介入改变的是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接收方式,掌握核心的优质稿源仍然是这个时代学报编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吴志猛认为:学报在办刊过程中,应当坚持内容为主,提高发表论文质量,绝不能盲目地只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对内容的选择和把关。[4]在此基础上,合理、有效地借助新媒体技术,丰富出版方式,提高出版质量,拓宽传播渠道,加快传播速度,提升学报影响力,学报数字化发展才能走得更远。在历数新媒体的优点之时,仍需保持一份清醒的认识:新媒体也好,传统媒体也罢,终究是内容为王,质量为上。只是在面对新媒体应用节节逼近之时,高校学报在保持学术质量和办刊特色的同时,应该打破藩篱,积极拥抱新媒体,借力新媒体,形成共生共荣的新局面。新媒体的出现固然对传统的学报出版造成了冲击,同时也为期刊的发展提供了较高的平台和机遇,高校学报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抓住创新的机遇并应对挑战。

(一)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作者群,筛选优质稿源

无论使用何种媒体,都必须提供更高质量、更加丰富、更有特色的论文,作为学术期刊的高校学报可以广泛地利用新媒体和网络技术搜索并发现适合自己刊物的作者,辅之以微信、QQ等社交媒体了解其研究过程或趋势,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作者也有借助新媒体自觉帮助刊物增加影响力的可能性(如微博、朋友圈的推送),借此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作者群,而非如以往等待作者自行投稿,除此之外再无联系。通过新媒体的互动可以便于作者与刊物的经常性联系,增强刊物对作者的投稿吸引力,提高编辑的的全媒体素质推进新媒体建设。

(二)提高学报编辑队伍全媒体素质

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传播者,高校在学报编辑部建设无论是编辑队伍全媒体素质的提高还是资金和设备的配置方面,理应予以积极的支持,学报编辑部才有可能紧跟新媒体融合的步伐。高校学报的长足发展关键还是在于编辑队伍的素质。当下,高校学报的大多数编辑虽然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专业的编辑技能,但编辑人员已适应了长期的传统编辑出版模式,离数字出版和新媒体融合的要求还相距甚远。高校和编辑部既需要对已有的编辑人员进行数字技术培训,也要及时引进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或是特聘专才等多种途径扩充新技术编辑出版队伍。

提高学报编辑的采编能力,关键在实践。这不仅需要编辑具有接受新媒体技术的开放心态,还要努力学习网络技术,学习使用微信公众号、网络投稿系统等平台。编辑部要定期培训每位编辑及时掌握新技术,学习编辑工作中的相应操作,熟悉编辑软件,除了基础的在线投稿、审稿、文献检索、编辑加工以外,还应了解文字、图形、音频、视频、链接等技术。在传统的约稿、组稿、审稿基础上,掌握新媒体的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加强编辑部的整体媒体素质,还应从内在需求动员编辑加强自身修养,除了学报内部定期的传媒技术培训以外,还可利用新闻出版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进行新闻出版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了解出版新动态、新技术、新发展等热点问题,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全面提高编辑内在修养。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完善服务功能

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与网站开发商合作自建网站,高校学报也大都建有自己的网页(网站)。新媒体时代下,学报期刊机构应利用网络深入和加速与作者、读者的沟通,改变旧有的审稿周期长、信息不透明等弊端。新媒体技术下,因为网络技术的便捷,编辑和作者都能在一个相对公平、公开的平台上加速工作流程。只要使用投稿系统,整个编辑流程便一目了然,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编辑部使用网上采编系统进行日常编辑业务处理,实现作者、编辑、审稿专家及主编的协作化、网络化、高效化,提高了审稿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权威性,而且用户进行稿件查询和检索,为学报数字出版转型奠定技术基础。

此外,利用新传媒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专属服务的高校研究者和学者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比如学习网络技术,在刊发纸质文档的同时,推广微信公众号,为关注刊物的对象提供文章定期推送,方便作者随时随地阅读,避免之前单纯通过邮政寄送纸质刊物才能阅读的不便。同时利用期刊网站这种多媒体传播平台,通过视频、音频、FLASH等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生动、活泼的实时查询与检索、阅读、留言或讨论等功能,从而使期刊文献的利用价值得到充分挖掘,查阅变得更方便,文献资源被搜索到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日益完善其服务功能。

美国《时代》周刊著名书评人格罗斯曼曾经预言:“未来的出版业将成为金字塔结构,塔尖是传统出版社,出产少而精的纸印作品;而广大的底层,则是无数免费的、以电子文本出现的、仅供网络阅读的作品构成。”高校学报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也将进入此行列。

[1]宋应离.中国大学学报简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2]向飒.期刊数字化发展及品牌延伸[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3]许颖.媒介融合的轨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吴志猛.新媒体时代高校学报数字出版发展思考[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432-435.

TheDilemmaandWayoftheIntegrationofNewMediaandtheTraditionalModeofJournal

LIU Xiaohong ZHANG Lei QIU Shifeng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6)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with Internet technology as breakthrough point,the traditional publishing mode of university journals is facing impact and challeng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light of the new media,such as the change of publishing mode,the change of the author's reading habits,the traditional way of dissemination of journals and so on,putting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build a stable team of author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itorial staff and improve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new media on the basis of content-oriented.

new media;university journals;traditional mode;integration

G237.5

A

1004-342(2017)06-14-04

2016-11-16

刘晓红(1981-),女,成都大学副研究员,博士;邱世凤(1966-),女,成都大学教授。

张 蕾(1973-),女,成都大学副研究员。

(实习编辑:郑 舒)

猜你喜欢

学报编辑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致敬学报40年
编辑部的搞笑日常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