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7-03-17岳晓峰刘娴萍唐新星

价值工程 2017年7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学结合产学研

岳晓峰++刘娴萍+唐新星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自然少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价值取向明确、专业设置灵活、课程建设务实等特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理论与实践并重为特色,强调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实现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现状后,就新形势下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方法进行探索。

Abstract: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naturally,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develope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ear voc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professional setting and practic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work-study combin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ith the emphasis o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emphasizes the practical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and the basic wa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of advanced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ork-study combin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the new situation.

關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卓越工程师;创新培养模式

Key words: work-study combinati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production-study-research;excellent engineer;innovative training model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7-0244-03

0 引言

2002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2006年,教育部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颁发了第16号令,即“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指出,工学结合实质上是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联合企业开展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寻求企业、学校和学生的有效结合点,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赢。学校可以通过调整、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企业一线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增大“双师结构”教师比例,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提升实践技能、熟悉岗位,进一步提高职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企业则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定向培养,减少培养成本、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又可以实现优先选择所需的高技能人才[1,2]。

1 国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

德国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复兴,工业在国际上享有良好的信誉,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造就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宏大的科技队伍、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分不开的。德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过程持久性、高效性,强调目标的始终如一等特点,注重校企合作实效。其主要有产学研合作计划、联合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研究开发项目的合作、顾问合作制四种形式。德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推动了“顾问合作制”的发展,许多学校,尤其是工科学校,要求工科教师必须进入企业锻炼与实践,通过担任企业顾问,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提高动手能力,进而推动高职工科学校构建与培养目标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对于所选择的企业规模无特定要求,而企业为配合高等学校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也愿意将企业顾问授权给高等工科学校担任教授职务,随时将企业的信息向顾问们传输与开放[3]。

日本的科技战略随着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演进,产学研合作的特征也相应地发生改变,主要有三个阶段的明显特征:第一阶段为企业自主低活跃度期,第二阶段为政策支持下的产学研合作积极期,第三阶段为产学研合作规范化期。总的来说,日本产学研合作经历了企业自主研发、消极抵触向积极的转变过程,政府不断通过立法等形式推进和规范校企合作体制与规范化建设后,逐步建立起了学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信赖关系,使产学研合作成为了日本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创新体制和企业创新机制的重要组成[4]。

此外,美国、英国对产学研合作也有自己的模式。美国则是采取科技工业园区模式、企业孵化器模式、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模式、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工业—大学合作研究及工程研究中心模式,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联系和合作关系,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的进程。英国则是将课程与实际工作中所需的专业或行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在学校学习期间分别插入实践应用与未来工作经验的学习,主要模式是通常包括一个12个月实习的厚三文治或两个6个月实习的薄三文治式。

2 我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思想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正式引进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教育项目,率先推进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经过20几年的探索,已经造就了“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真实育人环境,形成了一整套集办学、育人、就业于一体的科学的常态化育人机制。目前,我国的产学研主要形式体现为三学期制的“薄三明治”式的模式,“3+1”和“双元制相结合”模式,“工学交替311”合作模式,以及“工学交替,预就业”的611模式。其中,“薄三明治”式将一年分为3个学期,其中2个学期为理论教学学期,另1个是顶岗實习的实践工作学期,学校以市场化手段运营,并为学生提供企事业单位劳务供需见面会;“3+1”和“双元制相结合”模式,则是在学生完成本科全日制教学计划,掌握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上,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在企业中进行短期实践训练,真正为企业做出实效;“工学交替311”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管理资源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按照学校提出的人才培养计划,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对学生功能进行后期学习和工作的管理;“工学交替,预就业”的611模式则是在6个学期的理论课后,将实践作为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5]。总的来说,现有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将课堂间接获取知识与企业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3.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改革实践课程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关系问题,以及传授知识和学生能力养成的问题,通过政策制定与完善的制度地建立,形成新形势下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形成一种校企合作、纵深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推行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交替进行,以学校、企业为基地,交替地变换教学场地的协作型“工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专业能力训练、实践培训为一体的特点,构建科学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课程评价体系,加强实践课程地位、加大实践教学投入,不断地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6]。例如,长春工业大学近年来聘请了长白山技能名师1人,聘请了企业导师25人,用于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实践课程中忽略了学生自身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的现状。

3.2 校企资源优势互补,实践定向培养与就业

学校通过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师资条件、教学环境,加强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而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与实习岗位,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企业安排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授课,使学生真正学到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最实用的技术与技能,同时,学校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优势,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立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技能课程的讲授,同时兼职教师的长效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重点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而学生所属培养单位与企业可以签订“定向培养与就业协议”,学生所属培养单位为企业定向培养输送优秀人才,培养专业的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按照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进行制定,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进行企业的培训,定期进入企业实践、实习,以企业的准员工身份为标准要求与培养,毕业后直接到相应企业就业等。学院先后与吉林通用机械有限公司、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单位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体现定向培养、校企深度融合,合作过程中构建了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3.3 产学研合作要加强科技人才引领作用

日本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除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科技人才,增强科技团队实力,促进人才在企业与科研机构间双向流动。然而,在我国,户籍制度以及国家政策对科研人员兼职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又约束和阻碍了科研人员流动,进一步阻碍了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以及对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接受、消化、吸收能力。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包括允许科研人员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和允许高校教师从事多点教学获得合法收入。此外,应重视产学研合作专门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技术与管理复合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开展。

3.4 建设与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为更好地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开展,长春工业大学进行了校、院、系三级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校、院、系间的工作职责,使校、院、系三级管理职责分开、权责明确。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开展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修订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突出实践教学、“以生为本”,真正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质量保障体系,使学生具备应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工程实践基础和技能。同时,加强和规范学分制教学管理,改变现有统一的培养模式。因此,在课程、学分设置上扩大课程科目,学校根据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允许学生有更加充分、灵活的选择范围,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由度,让学生自主地根据偏好实现专业和课程的安排与选择等。建立学生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完善顶岗实习管理、指导和考核评价机制。从学校层面上,加大力度建立与完善企业实习基地,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充分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学生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学生就业服务与管理平台。

3.5 完善校企合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长春工业大学成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每年新生入学时学校组织“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生选拔,专业包括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校在加强现有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参与“卓越计划”的各专业特点及行业要求,遵循“行业指导、工学结合、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以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为核心,进一步提升与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先后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长春一汽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中钢集团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吉林吉恩镍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春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春城际轨道客车配件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了专门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8个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目前,该校已有5个中心(分别是与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钢集团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和长春一汽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教育部、财政部等23个部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这使该校成为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之一。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为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训场,将学校的工程理论教育与行业工程具体实践相结合,利用“理实合一”理念把专业办成教学实体、经济实体和管理实体于一体,实现教学、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体化。因材施教,充分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与全面提高,全面提升工程教育理论水平和工程人才能力素质,达到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迁徙能力的目的。

在课程体系与教学方面,以行业实际需求与工程技术发展为导向,从工程师岗位实际要求的角度,充分联合企业资深人员,吸收来自企业具有不同视野和丰富实践经验高级工程师的意见和建议,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更加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结合工程技術发展前沿,依托学院现有的人才培养基础,重点优化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以此,弥补过去仅由高校教师单方面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存在的不足。

4 总结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学校大力聘请各行业专家,调整学校的教学队伍,努力打造精英师资团队,加大“双师型”教师比例,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提升企业自身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并针对人才需求计划,积极主动地为高等职业院校提供实训岗位,企业为学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更多的意见,或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并带动更多企业积极参与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7):27-29.

[2]段小焕,严玮,张士辉.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134-138.

[3]姜艳辉.产学研结合模式及机制研究[D].海南大学,2008.

[4]Ito T,Kaneta T. Sundstrom S. Does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work in Japan?:a comparis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 reserach funding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activities between the UK and Japan[J].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2016,5(1):1-21.

[5]贾娟,马兰川.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探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6):142-143,147.

[6]王思民,王芳.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回顾[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5):82-85.

[7]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工学结合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