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阙下慕课的教育传播模式思考

2017-03-17李非霏

今传媒 2017年2期
关键词:传播学慕课

李非霏?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慕课作为新兴的在线教育模式,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在一起。本文介绍了慕课发展现状和特征,并基于传播学视阙,从传播方式、受众、传播者的角度对慕课的教育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慕课糅合了多元复合的网状传播形式,加强了双向传播效果,促使教育资源的优化。我们应在传统课堂中融入慕课教学模式,“创生”出适应学生需求的高效自主课堂。

关键词:慕课;传播学;教育传播模式;传统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101-02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以去中心化、开放、共享为特征的新媒体引发了信息传播模式的巨大变革。在教育领域,慕课无疑是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慕课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教育传播模式的深刻革新。慕课体现的教育理念、教育传播模式与传统教育传播模式有何差异,教育行业应如何理性对待慕课,如何将慕课教学理念融入传统课堂中,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内容。

一、慕课:发展现状及特征

2011年,斯坦福大学教授Sebastian Thrun将《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放到互联网上,吸引了来自190多个不同国家的16万人次的学习者关注、学习[1]。2012年,Sebastian Thrun教授创立了一个名为Udacity[2]的网站,提供计算机等在线课程。随后,两名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教授创建的Coursera[3]公司和哈佛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建的edX[4]先后成立。这三大平台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MOOCs课程平台,超过100所世界级名校与这三大平台达成了合作伙伴关系,为这些学校提供1000门以上优质的在线课程资源,参与学习的学生人数超过了1000万人。斯坦福大学的校长John Hennessy认为MOOCs引发了一场“数字海啸”[5],引起了教育技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伟大变革。

MOOCs是”大规模开放网络在线课程”(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的简称,也被音译为“慕课”,其具有以下特征:(1)大规模;(2)课程限时开放。MOOCs上的课程有明确的开课和结课时间,一般以周为时间节点,每门课程以一个月到三个月为学习周期;(3)以短小精悍的“微课程”为主。MOOCs课程以5到15分钟的微视频来呈现,一般每个视频对应一个知识点;(4)交互性强。MOOCs课程的学习者之间可以通过课程专属的讨论区或论坛进行即时交流,教师也可以定期在课程讨论区与学习者在线互动;(5)课程完整性强。学习者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需完成一些“通关”测试题,需定期完成作业、参与讨论、参加考试,方能拿到学分或结课证书。

二、关于慕课的传播学分析

著名的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6],他指出:媒介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渠道或工具,它是人的一种延伸,“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就慕课而言,这一平台本身的出现,带来了传播知识模式的巨大变革,从要素到效果的变化都给传统的教育传播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1.从传播方式来看,慕课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融合,构成了多元复合的网状传播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人际传播,教师以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方式、运用语言及动作、表情、文字、眼神等非语言手段来传递信息,并在与学生的即时互动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及时修订,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理解、接受讯息,并内化成自身能掌握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但受时间、空间等物理限制,学生规模只能是几十人到几百人,知识传播过程中投入的硬件资源、人力资源等成本巨大。

随着远程教育的出现,网络公开课应运而生。它将教师课堂教学的录像以网络传播的渠道向大众开放,课时时长普遍接近50到90分钟,是课堂教学的场景真实再现。它面向不特定的受众群体,受众规模为几百到几千甚至上万。网络公开课弥补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受众范围小、投入成本高的不足,使普通群众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精英教育的平民化铺平了道路。但是,在观看网络公开课视频的过程中由于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缺乏互动,受众未完整学完课程知识便半途而废的情况比比皆是。

慕课同样具备网络公开课的大规模、开放、以网络为渠道的特征,但教学视频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实录,而是以知识点为基本意义单元的10到15分钟的讲解,符合受众的注意力吸引法则,用户可以便捷地通过电脑、移动终端等随时随地观看教学视频,满足了用户泛在学习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慕课以课内测试、作业、讨论的方式促进了用户学习效果的反馈,在BBS、郵箱、微博等平台上用户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是促进了信息的二次传播,模拟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慕课结合了课堂教学和网络公开课的长处,既有“点对点”的对话式传播,又有“点对面”的单向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合在一起,改变了以传播者为中心的线性传播方式,构成了多元复合的网状传播方式。受众不再处于不均衡、封闭的信息传播中,而是可以构建横向与纵向交织的多元化互动网络,信息传播的自由度、效度更高。

2.从受众体验来看,慕课将受众作为知识传播的中心,受众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达到了双向传播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度很低。许多情况下,学生不得不选择某些课程,且没有选择授课教师的权利,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上课。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教师授课,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由于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接受程度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按学生的平均水平进行授课,难以满足整个班级学生接受知识的不同需求。

在慕课教学中,用户可以从海量的课程信息中自由地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及喜欢的授课教师。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安排,不受物理限制,选择空闲时间、合适的地点观看,还可以存储视频,根据自身的学习节奏选择共时视听、历时试听或反复试听。在试听某些课程后,一旦用户认为课程无法满足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则可中止课程,转而寻找更适合自身的课程。受众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知识的主动搜寻者,有更高的自由度去订购个性化信息。传播者必须根据模拟受众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去设计分众教学,从而引发受众的持续关注,在知识传播的源头更多地加入了受众的因素。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嵌的“通关”测试题、作业、考试都是师生之间互动的模拟,获得学分是对完成这些考验的一种激励机制,减少了网络公开课中用户由于缺乏互动和激励而放弃学习的现象。学生在观看视频或者完成测试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随时到课程讨论区与学生甚至教师展开互动,与传播链条中的任意要素产生联结,由信息的接受者转化为信息的传播者;或者下载并查阅资料、补充信息,参与到知识传播的整个过程,使交互链条得以短化。

3.从传播者的角度而言,慕课弱化了传播者在知识传播中的权威地位,在竞争的压力下促使教育资源优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知识传播的中心地位,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节奏、互动频率等都由教师掌控,教师成为掌控知识的数量、质量、流向的“把关人”。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如果在一个忽视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的环境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选择“满堂灌”、照本宣科、不更新知识,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

随着慕课的发展,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名校、独具魅力的名师将课程分享到互联网上,学生有了更多接受知识的选择权。在美国,三大慕课平台上的一些课程的学分已得到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官方认可。对传播者而言,这无疑意味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教师有更大的动力去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需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来自全球的用户在讨论区进行热烈互动交流,不乏积极的用户发挥自身的影响力,成为不同层次的意见领袖,在引导用户学习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通过在讨论区的生生互动及师生互动,可以接受到异常丰富的异质化讯息,甚至激发出灵感,促进教学相长。通常情况下,一门慕课课程虽然大多由一名教师主讲,但其背后有一支教学团队负责课程的设计以及课程视频的录制、剪辑、发布、讨论区的维护等工作,团队成

三、结 语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慕课掀起的狂风暴雨是信息革命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一方面,慕课的风靡使人人平等享受教育资源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媒介素养和知识储备的差异,不同的人对慕课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进一步加剧了知识的鸿沟。为消弭知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慕课教学资源,将名师分享的知识盛宴“糅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慕课教学理念,融入“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创生”出适应学生需求的高效自主课堂。

参考文献:

[1] Metz R. Sebastian thrun on the future of learning[EB/OL].

[2] Udacity[EB/OL].http://www,udacity.com.

[3] Coursera[EB/OL].http://www,coursera.org.

[4] edX[EB/OL].http://www,edx.org.

[5] 蔡文璇,汪瓊.2012:MOOCs元年[J].中国教育网络,2013(4):16-18.

[6]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8.

[责任编辑:东方绪]

猜你喜欢

传播学慕课
传播学视域下学术期刊封面文化符号图像选择及改进策略
探析中西传播差异 彰显华夏传播魅力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论中国传播学本土化与跨学科研究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