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旅游:特征、模式与路径※

2017-03-15郑群明王留成游小艳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景区文明旅游

郑群明 王留成 游小艳(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生态文明旅游:特征、模式与路径※

郑群明 王留成 游小艳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生态文明旅游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根据时代的需求发展起来的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其强调的不仅仅是以往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旅游资源客体,更加重视旅游主体游客以及旅游业相关管理部门等在生态文明旅游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对生态文明下旅游发展特征、模式与路径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乡村旅游、自然保护区旅游、民族文化区旅游等生态文明旅游发展模式。采用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模式发展生态文明旅游有利于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文明旅游;特征;模式;路径

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在内涵、理念等方面与生态文明的要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旅游业高速发展过程中,部分旅游企业受利益驱使对资源环境过度开发[1]、过多建设[2]、景区人工化等,破坏了自然资源的生态美;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给景区环境造成破坏[3];直至古城原住居民文化的消失、宁静边城氛围的改变、古典园林淡泊闲适意境的淡化等都在显现景区内不科学、不合理、不文明的旅游开发与行为[4]。在旅游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生态文明旅游,有利于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推动我国文明旅游发展的新路子。生态文明旅游同生态文明在思想、内涵、方式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5],发展生态文明旅游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生态文化形象、完善生态文明内涵、丰富生态发展方式,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展现良好的国家形象。

1 生态文明旅游的特征

在生态文明理念的要求下,生态文明旅游审美具有“无为”“倾听”的特征[6],提倡让游客融入旅游环境中去随意漫步,静静地感受周围环境,不做过多的活动。

1.1 旅游规划的科学化

生态文明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内在要求更加倾向于科学化。在规划方面更加侧重规划的实践价值,更加注重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保持自然人文环境原生态为主要原则,将理论同规划区域的地理、习俗、经济状况等有机结合,做出有实践价值的规划。在开发方面则更加重视旅游利益相关者的观点与建议,关注人与环境关系的协调,注重自然资源的原生态保护,实现规划与开发的科学化。

1.2 景区管理的人性化

旅游发展过程中,如果说景区的开发工作是打开旅游市场的敲门砖,那么景区的管理工作则是保证市场大门常开的总开关,是保证景区持续发展的营养品,而管理方式的恰当选择则决定着营养品的质量。在生态文明旅游管理中,刻板、缺乏灵活性的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灵活多样的市场需求,一些景区开始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创新性、人性化。合理协调景区同景区居民的协作关系,提高当地居民的管理参与度[7],加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实行景区同居民共同管理景区的模式。

1.3 旅游消费的低碳化

生态文明旅游要求相关旅游企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导下采取低碳式的生产方式,开发低碳环保旅游产品,从产品的生态文化理念和消费方式上引导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进行低碳式的旅游消费活动。

1.4 游客行为的文明化

生态文明旅游除了在旅游发展方式上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优先原则,保留资源的原生态,还更加注重游客旅游行为的文明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景区内设施配置得到健全,以往景区乱涂乱画的不文明行为逐渐减少,游客更加注重在出游过程中的自身形象,出游行为文明化程度不断提高。

2 生态文明旅游的发展模式

我国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态文明旅游发展模式的多样化,目前根据资源的类别和旅游发展方式可以将生态文明旅游发展模式概括为:乡村生态文明旅游模式、保护地生态文明旅游发展模式和民族文化区生态文明旅游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生态文明旅游发展模式

2.1 乡村生态文明旅游发展模式

近几年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方便、健康、广泛的旅游方式深受广大旅游消费者特别是大中型城市游客的青睐。乡村旅游在发展方式上经历了资源特色导向的乡村郊游、农业产业带动导向的农业观光园、政府指导下的农家乐、产品市场导向的乡村旅游产业链等阶段[8]。在当前注重参与性与旅游体验的背景下,发展参与式乡村旅游[9]渐渐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发展参与式乡村旅游不仅能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还能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到乡村生活的自然性与生态化,让游客认识到生态环境的有益之处,居民与游客生态文明行为的良性互动将进一步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和生态文明意识。在当前生态文明旅游盛行的背景下,乡村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绿色健康的饮食风格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旅游发展,有利于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2.2 保护地生态文明旅游发展模式

保护地的建立就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原生态及其原生的文化形态,保护地大多远离人类居住地,保留了景观的自然特色,通过亲环境的生态文明旅游方式开展旅游活动。能够吸引游客在自然区接受环境教育,可以增强游客的社会环境意识,在感受自然的同时树立自然生态观念,提高游客的生态环境意识。保护地旅游发展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单纯性保护或一味性开发的盲目发展模式,更多的是强调保留当地的原始风貌,强调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自觉地同周边环境保持一致,不对周边环境做出破坏性或改观性行为。开展保护地旅游发展模式更符合生态文明旅游发展的内涵,可开展山地旅游、森林旅游、湿地旅游、水利风景区旅游、草地景观旅游等。

2.3 民族文化区生态文明旅游发展模式

民族文化区作为人类发展过程的见证,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发展民族文化区的特色旅游,不仅能使民族文化区的建筑得到维护,习俗得到保留,还能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为传统建筑的维护提供资金来源。丽江古城、凤凰古城、周庄等历史文化名城(镇)在开展旅游的同时使当地的古建筑得到保护,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但也受到过度商业化的冲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这些地区应改变原有的商业化经营管理模式,以保护当地民风民俗为前提,保留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应倡导民族文化区的生态文明旅游。民俗生态博物院发展模式[10]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文化交流、文化互通过程中,民族文化区的文化很容易被同化,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的方式,将整个社区当作博物馆的空间,对当地文化精华进行记载、保护和传播,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以当地居民为主来管理当地的传统建筑,保护当地的文化风俗。

3 生态文明旅游的实现路径

3.1 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法律保障

在注重游客的参与性的生态文明旅游中,游客直接主动参与旅游活动,将直接对旅游资源环境造成影响,需要有生态文明政策法规来指引游客去采用科学的旅游方式进行旅游活动、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11],充分发挥法律在生态文明旅游发展中的规范作用,明确政府、企业、景区、游客在生态文明旅游发展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全方位、多角度促进旅游发展。在制定旅游相关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应将生态文明理念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原则,制定生态文明旅游法规,同时加大具有针对性的地方性生态文明法规的建立,因时因地制宜,完善生态文明旅游法规的层次性。同时还需要国家在扶持政策中加大对生态文明旅游的关注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旅游发展补偿机制[12],促进生态文明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2 实现科学规划,转变管理模式

发展生态文明旅游必须要以生态文明为导向,制定一个实践性强、接地气的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13]。转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利用保护优先的原则代替开发优先的原则,坚持自然与生态优先、特色与多样并重、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原则,切实在旅游规划中把生态文明的理念放在第一位。同时,面对日益国际化、大众化、多样化的旅游市场,发展生态文明旅游更需要有科学、灵活的管理模式,才能确保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控制容量的前提下持续发展[14-15]。生态文明旅游要求景区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性,引导居民共同管理当地的资源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吸引居民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同时也要加大对当地居民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利用当地居民的地方特长和传统[16],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人文资源的原生态,让社区居民在享受旅游发展带来利益的同时,为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3 打造创新产品,提高游客体验

生态文明旅游的发展还要转变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旅游产品中去,加大高新技术投入,打造生态环保、特色多样、优质安全的旅游产品[17],从旅游产品要素上实现发展的生态化。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局在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反映了旅游过程中游客对参与体验的关注。因此,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要提高游客的参与性[18],如在景区道路的设计上就地取材建设游步道,减少索道等人工机械化的建设,既生态环保、保证环境的协调性,又延长了游客的逗留时间,提升了游客体验质量;在住宿、饮食方面建立环保酒店、发展民宿等,环保酒店可以采用木质结构的树屋、对原始山洞改造等形式,让游客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发展民宿既低碳环保,让游客深刻地体会当地居民的民俗风情,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又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在购物和娱乐方面可以打造当地特色产品,开展当地的民俗节事活动等。通过旅游产品的创新引导游客以生态化的旅游方式积极投入到旅游活动中去,注重游客的参与性,提高游客体验的质量。

3.4 扩大公众参与,重视生态教育

扩大参与不仅是要在旅游活动方面扩大公众参与,还要在生态文明旅游规划、政策法规的制定上扩大公众参与[19]。提高公众在生态文明旅游政策法规制定中的参与度、话语权,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民主思想,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有利于实现利益公平,有利于公众更好地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旅游发展中去。同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也要加大生态宣传教育,需要从旅游业的各个方面来推动生态文明旅游发展。一要加大意识宣传,政府通过互联网、APP、电视、广播、报刊等进行生态文明公益广告、标语宣传,提高大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二要加强行为规范,旅游景区使用生态文明标语进行旅游宣传和标识牌的制作,提高导游的生态意识,在导游讲解过程中通过规范、引导、教育普及生态知识[20-21],提高游客生态文明意识,加大生态文明旅游宣传。三是加大生态文明教育,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生态意识的旅游专业人才。四是游客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学习生态知识,文明旅游。游客的消费方式将直接影响生态文明旅游能否实现,因此对游客进行生态教育,提高游客的生态消费观念是实现生态文明旅游的决定性因素。

4 结语

生态文明旅游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反映,又是对旅游业发展不断科学化的表现,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生态文明旅游更加重视游客、居民、管理部门等主体在旅游发展中所具有的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生态文明行为,从生态旅游强调的单纯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向生态文明旅游强调的全面性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式发展转变。发展生态文明旅游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还能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但旅游业具有综合性特征,这决定了生态文明旅游的实现需要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的积极配合、居民的广泛参与下,在旅游部门主导、其他部门配合下共同来完成。

[1]朱艳.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旅游发展模式变革[J]. 商业时代,2012(28):126-127.

[2]余达锦,胡振鹏. 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 生态经济,2008(9):99-102.

[3]朱益芳,杨旺生. 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我国生态旅游发展[J]. 长春大学学报,2008(4):69-72.

[4]毕剑.“美丽中国”背景下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旅游利益相关者为视阈[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32-135.

[5]张玉钧,孙吉亚. 发展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N]. 中国绿色时报,2012-12-05(004).

[6]陈刚. 环境美与生态旅游[J]. 旅游学刊,1996(4):43-45.

[7]舒小林,黄明刚.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旅游发展方式的选择研究[J]. 生态经济,2015(6):133-138.

[8]马勇,赵蕾,宋鸿 ,等.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 经济地理,2007(2):336-339.

[9]郑群明,钟林生.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 旅游学刊,2004(4):33-37.

[10]余青,吴必虎. 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J]. 人文地理,2001(6):40-43.

[11]赵爽,董鑫,苏欣慰,等. 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现状比较[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5):542-545.

[12]钟林生.《旅游法》对生态旅游提出更高要求[N]. 中国旅游报,2013-07-29(007).

[13]吴晓青. 建设生态文明 开创生态旅游发展新局面[N]. 中国旅游报,2008-10-29(002).

[14]杨万娟,柳德才,熊吉峰,等.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鄂西圈旅游发展探讨[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29-32.

[15]夏华丽,刘雪珍,曹诗图. 论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 开发研究,2013(2):73-76.

[16]梁留科,曹新向. 试论生态旅游的生态化道路:以自然生态旅游区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3):55-59.

[17]王淑新,胡仪元,唐萍萍.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以秦巴汉水生态旅游圈为例[J]. 生态经济,2015(8):133-136.

[18]舒代宁.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9):67-71,82.

[19]刘婷,蔡君. 试论我国生态旅游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J]. 旅游研究,2009(4):55-61.

[20]马文银. 论生态旅游导游的素质培养[J]. 邵阳学院学报,2004(1):30-32.

[21]肖光明. 生态旅游中的导游问题[J]. 旅游科学,2004(1):48-51.

Eco-civilized Tourism: Characteristics, Patterns and Paths

ZHENG Qunming WANG Liucheng YOU Xiaoyan

(School of Tourism,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Hunan, China)

Eco-civilized tourism, a new type of tourism developed in the era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tresses not only the object of tourism (resources), but the role that the relevant subjects (tourists) and authorities pla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tures, patterns and paths of eco-civilized tourism before suggesting the development modes for different kinds of eco-civilized tourism such as rural tourism, nature reserve tourism, national cultural area tourism and so on. It is beneficial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adopt the mode of a scientific system to develop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civilized tourism; characteristics; mode; path

本文为湖南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开放基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旅游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1210。

郑群明(1972—),男,江西泰和人,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旅游、旅游规划和景区管理研究。 王留成(1990—),男,河南驻马店人,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 游小艳(1992—),女,湖南娄底人,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

F590.3

A

2095-7211(2017)02-0036-04

猜你喜欢

景区文明旅游
请文明演绎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漫说文明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对不文明说“不”
旅游
文明歌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